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佛教佛学普贤行愿品文化 |
分类: 文章和随笔 |
一位师兄在QQ上问我:我们每次共修念《微妙心集》的时候,在念诵《普贤菩萨行愿品》时,都会念到:
以诸最胜妙华鬘(mán),
妓乐涂香及伞盖,
末香烧香与灯烛,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一一皆如妙高聚,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悉供养诸如来。
这个“妓乐”是什么意思?
以往我们共修的时候,念到这里,常常会念成 ji le,这个读音其实是错的。正确的念法是 ji yue。在古汉语中,妓和伎是通假字。“妓乐”也做“伎乐”,或作“技乐”,指的是音乐。
这一段说的是如何做供养。在佛教中,修供养可以培植福德资粮,所以,又称为福田。宗喀巴大师曾经说过:“此田若任其荒芜,而不播种,其愚痴直无寻处。此福田,既不分四季,亦不论主权,任何人可种。但须以信犁为耕,而勤播善种。”
所谓善种者,就是要勤修供养。佛经中说,对于佛像或者佛的舍利,用一朵花恭敬的向空中供养,都可以感得涅槃果。经中又说道:香、花、灯、涂、铃、乐、伞、盖、幢、幡,各各皆具十种功德。如供花,感得行者所生世界如花之美,身形壮盛,颜色美妙,身发异香,不感财用困乏,乃至证涅槃。
怎样供养诸佛呢?"悉以上妙诸供养具"。普贤菩萨告诉我们:面对十方诸佛,我要用最好的东西去供养。所谓的最好,当然不是一定要你拿出金银财宝、珍珠玛瑙去供佛,而是在你经济能力可能的范围内,用最好的东西去供佛。"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华",指花,用鲜花供佛。"云",表示众多,用很多的鲜花去供佛。"鬘",就是花鬘,把花一朵一朵地串起来,串成花环,一串一串地拿去供佛,这就叫鬘云。"天音乐云",用音乐去供佛。我们唱经,就是用音乐供养佛。如果我们刚学会一首新歌,那么我们唱歌之前可以发愿用来供佛,这也是供养。
"天伞盖云",过去国王出巡时,黄金伞盖撑在头上。用这种伞去供佛。"天衣服云",用最好的衣服去供佛。比如我们刚买到一件高级的时装,先拿去供佛,然后再穿,这也是可以的。供养的意义,主要是表达我们的虔诚,至于佛用不用那是另一回事。水果刚买回家,选一个最大最好的,先拿去供佛,表示你时时都有一份供心,这才是重要的。"天种种香",就是各种各样的香。如末香,就是现在的檀香;涂香就是抹在、涂在身上的各种香;烧香,指供佛点的香。买回来,先拿去供佛,然后再往自己身上涂抹。
我们道场里以前有几个师兄,参加过几次共修后就不来了。一问原因,说是学佛太费钱了,老要做供养。这几位师兄把供养的概念给搞错了,用世间供养的概念去理解佛教的供养。以为供养就是花钱。
上师嘎玛仁波切曾经开示过:我们见到一个美丽的花园可以做供养,见到美丽的湖泊可以做供养,乃至见到一个美丽的城市都可以做供养。供养的意义在于: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悭贪,灭除吝啬、小气。供养并不在于“物”,而在于“诚”,在于“心”。用诚意和心意去做供养是做殊胜的。
行供养时,视其发心,若以出离心行供养,得解脱果。若以菩提心行供养,得佛果。就供养的方法来说,显密又各有不同。显宗分“有相”和“无相”两种供养。“有相”有十种:一、妙华,二、华鬘,三、伎乐,四、涂香油,五、伞盖,六、烧香,七、灯,八、衣,九、最胜香,十、末香。其中:烧香、最胜香、末香,总合为香供养。
最殊胜的供养是“无上供养”。《普贤行愿品》讲到:“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无上供,是圣者的供养,为世间所无之物。如普贤菩萨所供的如意宝树、八功德池、甘露、琼浆等,这些是菩萨以神通威力而化现的。我们凡夫也具有四种无上供:一、以菩提心供。二、受持正法供。三、闻法修行供。四、以善根变作供养。无上供才是真供养。
供养的目的在于让我们去除“执着”。我们执着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执着是我们解脱生死最大的障碍!在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禅师,他的修行境界很高。他对任何东西都不会贪著。唯一使他贪著的是一个钵,因为这个钵是皇帝赐给他的。这一天,他感觉到寿命就要到尽头了。果然,阎王爷派了两个小鬼来抓他。禅师的功夫高得很,他往那里一坐,进入禅定的状态。那两个小鬼四处寻找,连个人影都不见,怎么也找不到他。两个小鬼很苦恼,回去交不了差,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俩就去请教寺庙里的护法神--土地公。护法神告诉他们说:这个禅师的修行境界很高,你们想找他,那是很困难的。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们见到他:这个禅师有一个钵,这个钵是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你去把他的钵拿来敲一敲,他听到敲钵声肯定会出来的,不信你们试试看。无常鬼变成一只老鼠,在禅师的钵上跳来跳去,钵发出了响声。禅师马上从定中出来,他怕这个钵摔坏了!这时,两个小鬼一下子扑了过去,用铁链套住了他的脖子说:对不起,请你跟我们走一趟。禅师意识到钵给他带来了祸患,就在这紧要关头,急中生智,猛地把钵往地下一摔,"咣"地一声,两个小鬼吓了一大跳!乘此时机,禅师赶紧进入禅定的状态,结果无常鬼又找不到他了。钵没了,禅师的命却保住了!
在家居士的如法修行也是供养,经论上总结为七种“法供养”:
(1)如说修行供养:按照佛陀所说的种种法门修行,也就是依法修行。
(2)利益众生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我们都要积极去做。别人有困难,主动帮助别人,把他从困苦中解救出来,给他快乐。从表面上看,这样做,跟佛法没有关系。其实,这也是在供养诸佛。因为佛、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出世,你能利益众生,自然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
(3)摄受众生供养:社会上有许多人,直截了当地跟他讲佛法,他不一定会接受。这种人,首先要摄受他们。什么叫摄受?佛法里有四摄法门: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看到人家有困难,需要经济、物质方面的帮助,我就给他这方面的帮助,这是布施;爱语,是在爱心的基础上,用真实的语言或利他的语言,去帮助他人;利行,所做的一切事情对他人都有利益,没有任何一种行为会对他人构成伤害;同事,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果真能按照四摄法门去做,即使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肯定也要被你所感化;对方还不被你感动的话,那他简直就是一根木头了。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朋友,想要他们对你好,那就要修四摄法门。修了之后,别人一定会对你好。因为,摄受众生供养,是以四摄法门去摄受众生,利益众生。
(4)代众生苦供养:需要有同体大悲的精神,把众生和自己看作一体。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比如某人做手术急需用钱,还差两百元钱才能住进医院。眼看病人生命垂危,这时要毫不犹豫地主动去帮助他,把钱拿出来,让他先住进医院。假如他需要输血,别人的血型与他的血型不吻合,恰好病人的血型与你相同,这时,病人的生死就是自己的生死。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你马上把自己身上的血液输给他。他的病就是我的病,他的病好了,你应该为他的康复感到高兴、幸福,这就是代众生苦供养。众生受苦的现象很多,像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地讲了。
(5)勤修善根供养:学佛修行要勤修善根。也就是要众善奉行。善的内容很多:如三归,修止观,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四摄,拜佛,礼佛,忏悔,放生......这些都是勤修善根的内容。今天修了,明天继续修,一直坚持做下去。绝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6)不舍菩萨业供养: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修学中,不能半途而废。不舍,就是不要舍离。发了菩提心之后,不要舍弃,不要离开菩萨道修行。菩提心,是一种自觉觉他心,学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佛过程是"自觉",学习佛陀度众生的精神和行为是"觉他"。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能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机,方便善巧地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使自己和大家离苦得乐。
行菩萨道也属于法供养。法施的功德很大,这个问题《金刚经》中讲得非常清楚。《金刚经》里说:用许多的七宝去布施,但比起读诵《金刚经》,或者能够给别人解说《金刚经》的功德,那简直差得太远、太远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财布施跟法布施相比,财布施的作用太有限。别人有困难,经济上需要帮助,我给他一百块、一千块、一万块,总有用完的时候,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我给他财物未必就是好事。有时候他没有钱还很幸福,钱多了反而不幸福。社会上有许多夫妻,没钱的时候感情很好,日子过得很开心。随着家里的收入增多,家庭开始不和谐了:什么外遇啊,花天酒地啊,结果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钱多了,反而闹得不可开交。所以有钱不一定能够幸福,钱仅仅是幸福中的一个成份,不是全部,它不是人生的一切。
所以,佛法说财布施供养不及法布施供养功德大。法布施,就像教给别人一种谋生的方式,比起直接给钱的好处要大得多。因为,谋生的手艺学到后,只要勤苦奈劳,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7)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学佛的人,要有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出生菩提心。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可以有一刹那离开自己的发心,这样菩提心就可以一天天地增长起来,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圆满佛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