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其实都不相同

标签:
北京奥运佛学佛法杂谈文化 |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晶莹剔透”的地球模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在想,鸟巢现场九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所看到的这个“地球”其实是不一样的。地球只有一个,但是每一个人由于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和角度的不同(即便是相邻的两个人角度也会有细微的差异),所以他看到的“地球”和其他所有现场观众看到的都不一样。角度和视野尚且不同,而彼时九万人脑海里所想的更是千差万异。
生活中,我们也是这样的。因为视野和角度的不同,因为脑海中我们反应的不同,所以我们在认识上没有绝对的和究竟的一致。甚至很多时候,由于认识的不同,角度和视野的不同,人们彼此之间会有争论、争执和争吵。当意见无法达到统一的时候,甚至会出现谩骂以及诉诸暴力。国家之间甚至会爆发战争。
实际上,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这样的差异都存在着。不过由于“我执”的缘故,每一个人都认为从自己的角度和视野看出去的现象是最真实的。这一刻,他会忽略对面的人所看到的可能是和自己视野完全相反的“景致”。中国古代“盲人摸象”的故事最直观的说明了这一点。
佛教和其它宗教的不同,在这一点上也可以体现出来。我们都知道“四法印”中有两个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事实上,佛教承认并且允许每一个人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佛教非常民主。佛陀尊重每一个弟子认识上的不同,然后佛陀会站在更高的和更广的角度来给弟子们讲述他们看不到的“盲区”,并且鼓励弟子们也站在和自己同样的高度以及同样广阔的角度来看他们原先看不到的“盲区”。尽管很多弟子可能一时站不到佛陀那样的高度和角度,但是他们从未听到佛陀对此有一句怨言。我想这可能是佛教比较迷人的一个原因吧。
其它一些宗教看起来更强调权威性,包括对人的权威性和教旨的权威性,这些权威性一般来说是不被允许受到挑战的。我们看到,在中国有各式各样的宗教存在,不过信众最多的还是佛教。因为佛教没有权威性的教旨和一个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神,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佛教。就如同我们看开幕式上的地球一样。
我在一个德国中文网站上看到就职于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亚洲系西藏学及佛学研究所的西藏学家考曼斯(Volker Caumanns)先生的一篇访谈《很多人把个人意念套到佛教名下》,他谈到:“在西方也有很多人把个人意念套到佛教名下。许多人认为,佛教是模糊的、不教条的。这一点肯定不对。许多人对佛教的看法,往往更多地是因为他们个人,或者因为他们所生活的社会,而不是因为佛教本身。”
他还提到:“从非常当真的人,到只是模模糊糊寻找的人。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紧张的世界,工作对人的要求、还有社会对人的要求都非常高,因而佛教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个很具吸引力的工具,用来应付这个世界,或者用来寻找内心的平静。至于说,当你寻找的是这些东西,而你以为在佛教里找到了,那你找到的这个东西是不是就是佛教,自然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许多人只选佛教的一部份来用,就像在超市挑东西一样。”
当我看完考曼斯先生的这篇访谈,以及其它一些他的文章后,我开始佩服和欣赏他的一些观点和见解。不过我不清楚他的这些观点和见解有多少能被他的德国同胞“听到”以及“听进去”。作为一名研究藏学和佛学的专家,他确实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个人认为他的学术水平甚至超过了不少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里面工作的专家。
我个人觉得,每一个人都有权力从他的角度去看这个地球模型,虽然角度不同,但是核心观点应该是一致的,即看到的是个圆的。不过一些极端偏见的人也可以说他看到的是一个方的东西,而不是圆的。这也还可以得到别人的理解,因为他的眼睛内部的结晶体和视网膜可能确实和我们不一样。
不过,如果一个人根本就没有亲眼看见过这个地球模型,而他坚持那里有一个三角的或者方的物体在那里,我觉得就有点胡搅蛮缠了。不过很不幸,在西方国家,这样的人还真有不少。最让我难以理解的就是,一些知道那是圆的地球模型的人,为了某种目的,也附和那些坚持“那里有一个三角的或者方的物体”的人,并且赞许和肯定他们说的是对的。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难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