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回复网友的提问(系列) |
这种困惑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共同的困惑,这位网友能够这样思考这个问题,是一种对自己生命负责任的态度,值得赞叹!
在佛教中,通常会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间房屋,我们的心识(世俗称之为“灵魂”的东西)住在这间房屋中。当这间房屋损坏、不能再居住的时候,心识就会离开这间房屋,去寻找下一个能居住的房屋。
表面上看起来,这间房屋和那间房屋没有什么关联,就好比我们在城里有一个公寓,在郊区有一个小别墅,城里的公寓和郊区的别墅有什么关联呢?其实还是有关联的,因为房屋的主人是同一个人。
轮回也是这样,不管我们下一世是回来做男人或女人,还是去往其它五道,都只是房屋的不同,而主人永远是不变的。
而决定我们来世住什么样的“房屋”的因素是什么呢?是外力的“神”吗?不是,是我们自己!很多人都经历过居住条件改善、变化的过程,老旧的平房拆迁,变成楼房;收入的提高,使大家的居住面积逐步增大,有些人可以买Town House甚至别墅来居住。房屋的样式在变化、面积在变化、装修在变化、家具家电在变化、周围的环境在变化......一切的一切都和我们刚出生时居住的那间房屋不同。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居住在其中的那个人是谁呢?是我们一直执着的这个“我”。
决定我们住什么房屋的也是这个“我”。辛勤工作,积攒更多的钱,“我”就可以住更好的房子,反之“我”就只能安于现状,蜗居斗室。这样想来,我们还能认为这间房屋和那间房屋没有关联吗?
认为这一世的“我”和下一世的“我”没有关联的人,其迷惑来源于只看“此生的生死”,不想“生之前、死之后”的事情。通常这些人只看到这一世的躯体和下一世的躯体的不同,没有很好的去思维“心识在其中的迁转”,更没有去静观、思想前后世的因果关系。因为眼界的狭隘,所以人为的割裂开前后的关系。
不过,仔细想想,大家真的不想“生之前、死之后”的事情吗?不然!仔细回想一下,在我们幼小的时候,有没有问过父母这样的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在幼年有过这样的经历。
能够问出这样的问题,绝对不仅是小孩子的好奇心,这是一个生命本能的自我拷问:我是从哪里来的?不过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家长以为这是一个难于启齿的问题,以为这是一个生理和生殖的问题,因此大多闪烁其词,甚至编一些谎话来搪塞小孩子。
乃至我们长大,开始上学,从学校里的教科书中读到一些唯物论的东西,并且知道唯物论思想是可以和“科学与革命”划等号,而非唯物论思想是要和“迷信和封建”划等号的时候,我们那仅有的一点“独立思考生命实相的思想”便被剥夺了。
我们陷入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所谓进化论思想之中,我们把动物界的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引入了人类的世界,于是更可怕的事情出现了;动物界的弱肉强食法则只是为了果腹,而人类的“弱肉强食”法则却是为了满足人类无限膨胀的贪欲,并因此展开无休止的巧取豪夺。
人类为这种“类动物”行为和思想冠以“成功”这一头衔。同时人类为这些满足贪欲的行为找出一个又一个所谓的理论,并且一律冠以“科学”、“思想”、“理论”等冠冕堂皇的词语。
与此同时,我们离人性越来越远,离生命的本质越来越远,远到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谁?”的可怕地步!人类的快乐并没有随同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增长,反而财富越多,人类的烦恼就越多,内心的苦闷就越多。佛教成语“自作自受”为人类自造的这些荒谬的理论和行为做了最生动的注解。
当人们执着于“此生的我”时,便很难看到生命相续的过程。浮躁的人们执着于眼前的得失,看不到前因是什么?也不去想后果是什么?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有“昨日、今日和明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其间的关联何曾有一秒的分离?没有昨日,何来今日?没有今日,何来明日?今日之所得,哪一样不是昨日之所为?而今日之所为,哪一样不是为明日之所得?
今日的“我”在为昨日所造善恶业“买单”,又何尝不是在影响明日将要买的那个“单”呢?当我们的心识可以恢复到本自有的清净状态的时候,三日、三时乃至三世所有因果、业力相续的过程,便会在一刹那间明了清晰。那个时候,我们便会彻悟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也就会明白,在那个生命相续的“来世”,所有的一切果报,还是由今天的这个“我”在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