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陈鲁豫:不跟陌生人说话
一部大热的网络小说《我在地铁上用蓝牙追到一个MM》,让很多人知道了宋无衣这个普通的小伙子和他不普通的地铁情缘。
一期《鲁豫有约》,宋无衣坐在了陈鲁豫面前,给关心他和她的人讲述了这段浪漫情缘的始末。这期节目名为《下班路上的地铁情缘》。事情是这样的:在繁华都市,乘地铁上下班的IT白领宋无衣,有一天无意间用蓝牙搜索到一个叫做cindy的女孩,他们在“蓝牙”中认识了。此后,每天在同一时刻同一辆地铁,他们用手机“畅谈”,但彼此一直没有谋面。终于有一天,宋无衣身旁一个女孩的手机掉在地上,当他去帮她捡手机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女孩手机上的显示着一个熟悉的名字“cindy”……
一部话剧《鲁豫有戏:情缘·地下铁》改写了这段浪漫邂逅的结局。现实生活中的宋无衣和cindy最终分手,缘由是走在一起发现两人的差距太大。但是话剧却给这段爱情奇遇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作为这段情缘的见证者和这个话剧的艺术总监鲁豫由衷地称:让我们一起向曾经的爱情说声“感谢”!
“这样的故事是真的吗?”很多人这样问过宋无衣。鲁豫也问过。
当然是真的。生活中的戏剧性有时比戏剧还精彩。
“你觉得自己会有这样的邂逅吗?”我问鲁豫。
“我觉得宋无衣的故事有一些艺术加工,但是他一定是生活的原形。刚听到这个故事,我的第一反应是太神了!我?,应该不会遇到这样的神奇。因为我是一个对科技和电子产品一窍不通的人。我从来没用过手机的蓝牙功能,我的手机只用来打电话、发短信。当初编导报这个选题的时候,就拿我的手机比划半天。但我完全搞不懂,更加搞不懂的是两个未谋面的陌生人,仅是通过短信就能产生感情……但是我相信,生活中肯定有你自己不理解,但是它确实存在的事情。”
由此,鲁豫对“蓝牙”有了一份特殊的好奇。在办公室的时候,她和同事间实践了一下,果然能搜到别人的讯号。有一次去香港,鲁豫专门做了一次地铁,就是为了实地体验下地铁里的“蓝牙”。遗憾的是什么都没搜到,更别说什么浪漫邂逅了。
鲁豫没有太多关于地铁的记忆。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那边还没有通地铁,她通常会坐公共汽车,经常坐的是1路和4路。有时赶不上就坐小巴。
工作之后,她很少坐地铁,大都打车。惟一的一次地铁经历她印象很深。“记不清是哪一年了,记得很清楚的是那一天北京的雪下得特别大,大街上根本打不到车。当时我是从南礼士路要去东四十条,就去坐地铁,感觉所有的人都涌向地铁。我在下楼梯的时候,看见满眼都是人,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空隙,人多到我有点恐惧了。于是,我赶紧挤出地铁站,从南礼士路一直走到东四十条”。
那次是鲁豫在北京最后一次地铁经历。但在纽约、巴黎、东京、莫斯科、香港,鲁豫都会选择地铁。在她的印象中,最便捷最人性的地铁是香港。
这次在香港的地铁里没有体验到“蓝牙”的神奇,鲁豫不免有些小失望……但即使搜索到了另外一个人,她说自己也不会发展这个故事。“我是一个在陌生空间里特别谨慎的人,永远会紧蹦个弦儿。我觉得自己无法在那样的一个空间里,在不知那个人是谁的时候发生那样的事情,我的性格好像不是那样的。”鲁豫语气坚定。
不做跟自己较劲的事
鲁豫还有一点很坚定,就是不会做自己能力之外的事。
就比如虽然《情缘·地下铁》剧组以百分百的热情力邀她出演一个角色,他却以百分百的诚意婉拒了。
“之前,有很多人找过我拍电影什么的,我都没有同意。不是我故作矜持,是因为我觉得表演很难,跟做主持人是两码事。这种难我在偶尔拍广告或电视宣传片时有过体验,我很清楚表演不是我擅长做的事。比如拍广告,我的耐心就是半天的时间。如果是拍杂志,我最好的状态在拍三套服装内。”
鲁豫不否认自己的谨慎和胆小,她笑言:“我想,如果我真的去演一个角色的话,大家不骂死我才怪呢!因为大家对你的期望不一样,我觉得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不太想在节目以外做噱头,隔行如隔山……”
所以,鲁豫只想做擅长的事,不擅长的事索性不碰。“比如我不太会唱歌,我同事跟我工作那么多年,很少见我去过KTV。我可能一年只去过一次,但是从来没有人听我唱过歌。”
“但是我很喜欢听歌。刚才在补妆的时候,我就随口哼哼了一个什么调子……化妆师问我‘你也会唱这首歌吗?’我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唱的什么歌’。就是听见电视里一直在放这首歌,就下意识哼哼出来。但是你要是真的让我去卡拉OK去唱,我肯定不会。有时,别人听见我哼哼,评价我的音准和节奏都还好。但是,我还是很不自信,我很少做没有把握的事。”
鲁豫对自己一直一个很清醒的认知:我不是一个有很多才能的人。
“会羡慕多才多艺的人吗?”
“挺羡慕的。比如说谁唱歌比较好,我就会很羡慕。”记得,鲁豫就很喜欢李健的歌,她说经常在车里听李健的歌。
“我小时候特羡慕两种人,画画好的和体育好的同学。反正,自己哪方面不足,就会特别羡慕哪方面突出的人。有的同学体育特别好,哪怕学习成绩不好,我也很欣赏他。我当时并不是想做运动员,只是经常想:我要是能像他那样就好了!”
“也挺嫉妒他们吧……”
“小孩子都会有嫉妒心,比如你看见一个小女孩穿了一件很好看的衣服,就会想:我穿上肯定会更好看。但是长大以后就不会了……”
“因为我已经足够自信了。如果有人说谁的节目好,我会从专业角度出发去琢磨:为什么我的团队没有做到,或者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所谓的自信是明白:任何人都会有比你好的地方,你也会有比别人好的地方。”
在思想逐渐成熟的同时,鲁豫也会感慨:还是小时候比较好玩,人长大了城府也有了。
小时候鲁豫很反感别人要求她什么都好。“我很清楚人不能所有的都好,其实,只要是你自己,那就是好的。”
所以学生时代的鲁豫并非想象那么“出众”。尤其是大学时代。“在广播学院的五年我非常不显眼。可能广院的人都比较活跃,尤其是播音系的人,他们唱歌跳舞都特别棒。我们外语系就属于势单力薄的那种。那时觉得学校里的女孩子都很漂亮,只有自己怎么看都是灰头土脸的,人胖乎乎的,总感觉状态不对,女孩子都会有一个比较尴尬的时期。”
现在反思当时的心态,鲁豫还有过一番理性分析:“我的性格是,如果一时半会我争不过谁,不如就算了吧。而且当时我有一种想法很坚定:这暂时还不是我的舞台。我总觉得人会在某一个时刻绽放,我当时就想我的舞台还没有到,也就不着那个急,索性踏踏实实做个学生……”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把我不好的地方变好,我一直觉得你什么好就去做什么,千万别我什么不好,然后拼命去努力,跟自己较劲的事我特别不愿意做。”
所以,鲁豫从小就很会表现自己的长处,规避自己的劣势。“有时,家里来了客人,说让我表演个节目吧。我知道自己唱歌不太好,但是朗诵挺好的。于是,就给客人朗诵,一点不紧张。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经常上台朗诵……”
有了自己的定心丸,鲁豫也从来没有为自己数理化不好而忧虑。“我没喜欢过这些课程,索性完全放弃,从来不去努力学。我心理很有数:我长大不会靠它们来吃饭的,所以也就觉得老师根本没必要逼着我学好这些。我在心里说:老师,放心,就是这些我都不会,将来我也会很好的。不过,我并不敢跟老师和父母当面说。”
“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没有学好数理化的鲁豫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主持人。
虽然觉得自己将来会很好,也自认朗诵挺好的,但她没料到自己的职业会是以说话见长的主持人。因为生活中的鲁豫不善言谈。
“我也不是内向,只是生活中遇到生人我比较没话,但是跟熟人聊天,话还是挺多的。刚才一个朋友想请我去一个节目做客,我回绝了,说自己是一个特别不愿意说话的人。她就回复说:‘哈哈,你居然不爱说话’。我能感觉到他的诧异,但真的如此,我见到生人一般通常都是沉默,除非人家主动跟我说话,我也只会礼貌性说一两句。”
这样的鲁豫却能让别人说出心底的故事。
“鲁豫有约”的采访对象不仅有名人也有普通人。“让哪种人说出自己的故事的更难?”
“不一样,各有各的难处,也各有各的容易。比如,名人面对镜头多了,说起话来比较自如;而普通人相对紧张一点,但有他稚拙的淳朴和可爱。对我来说,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只要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就足以让我欣慰。就像我平常不喜欢给别人讲我自己的事情。但是当对方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故事,我会很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