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调查曲线图,这张图证实了我此前的一个判断,用紧缩货币政策应对输入性通胀是错误的。我们曾经说,2005年之后,当输入性通胀十分严重的时候,央行开始大幅度收紧货币,最后导致经济巨大的困难。
那与我同样的判断,这张图反映出来了。这图实际也反映了银行家对货币政策的满意度,认为“适度”者越多越好,越多说明货币政策越正确,不管“是松是紧”。但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之后,银行家对货币政策的满意度一路下跌,到了2008年满意度已经非常非常低了。
为什么?我认为,这就是央行用紧缩货币政策应当输入性通胀的结果。2004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上涨,两年之后,当企业消化成本已经“消无可消”的时候,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终于传导给CPI,消费品价格开始上涨;2006年央行开始大规模收紧货币,但是否抑制住通胀了?没有。
为什么没有抑制住通胀?关键是人民币的货币政策无法抑制输入性通胀。原因:大宗商品价格的定价――是涨是跌,是由华尔街决定的,是美元货币政策决定的,而不是人民币货币政策决定的。所以,不管人民币货币政策多紧,都不会对大宗商品价格构成影响。所以,人民币收得再紧,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不断地抬高企业生产成本,在这个成本的推动下,不断地向CPI依然在传导。
比如,铁矿石涨价,导致钢材价格上涨,导致铁艺价格上涨。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原材料到消费品的价格传导。这时候紧缩货币,人们可以不买“铁艺”,但“铁艺价格”不会因为没人买而下跌,为什么?因为,卖家降价会亏损,谁也不愿意做赔本的买卖。所以,紧缩的结果是“铁艺商家”关门倒闭;是钢铁企业大幅减产、裁员。
现在,石油价格和所有大宗商品价格又开始了新一轮上涨,发生输入性通胀的可能性极高。所以,苏宁说:我最担心的就是输入性通胀。
他为什么担心?因为中央银行无计可施。我可以负责任地讲,一旦发生输入性通胀,央行不能紧缩货币,而应当适度放松货币。为什么?第一,企业完成当年的生产计划,需要更多的贷款,因为购买同样多的原材料,需要更多的贷款周转;第二,要保证就业,就必须让企业开工充足,不能让企业减少生产,所以货币不能紧。
如果在这个时候,央行因为输入性通胀而紧缩货币,比如加息,那将犯下严重的错误。我们看到,现在银行家对货币政策的满意程度开始减低,央行应当为此警觉。
从2009年12月1日起,我和张劲东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证券资讯频道新开播的一档财经评论类节目《投资大参考》中与大家再度见面,这是央视证券频道为配合电子同名日刊《投资大参考》量身打造的一档晚间版市场分析节目,从证券市场出发,放眼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首播时间是每个交易日的晚间19:30——20:00,欢迎收看。不能收看数字电视的观众可以登录《投资大参考》官网看节目录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