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视学费负担对农民工生活的挤出效应

(2011-01-11 07:49:59)
标签:

杂谈

据媒体报道,重庆人熊良山1989年来沪工作,至今22年,起初每年春节乘轮船回家过年。1998年轮船停开后,一直到2010年12年的时间内,熊良山夫妇仅在2002年想孩子想到寝食难安时回家过了一次年,以至于2008年儿子来沪看望父母时,熊良山夫妇竟然认错了人。

 

这个样本让人唏嘘感叹。这一新闻让很多人看到了农民工返乡过春节的艰难,“常回家看看”的美好愿望,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而我还从中读到了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的现实困境。

 

据《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2日报道,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目前,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也就是说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会有一个留守儿童。其中,0~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约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1/3,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据调查,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省份的农村留守幼儿数量超过100万,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接近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总数的2/3。调查显示,80%以上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由亲友临时监护。监护状况堪忧,易受意外伤害。

 

对于这些留守儿童,舆论呼吁外出打工的父母能时常关心孩子,常和孩子保持联系,多创造机会和孩子相聚,或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可说实在的,为人父母者,但凡他们有这个条件,都会那样做的,根本不用舆论去呼吁。

我们看到的是,对于大多数外出打工的农民兄弟来说,每一分钱都十分珍惜,恨不得一分掰成两分用。他们会尽量把钱去派最大的用场,而不做无谓的“浪费”。像这则新闻中的熊良山夫妇,就在做这样的盘算:最近几年他月收入两三千元,老婆月收入七八百元,每月房租200元,吃喝等生活费1000元,家里女儿上高中,月生活费要500元,学费一年减免一半也要1000元。儿子头几年上大学生活费加学费也是一大笔开支,除去这些就剩不下多少钱了。回一趟老家,夫妇俩路上火车加汽车路费要1000多元,就想着还不如省下来给孩子。

 

有人会认为,这还是他们不重视孩子,他们完全可以挤出路费钱,回家和孩子团聚,或者让孩子假期到城里来,只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把这看得很重而已。站在城市人角度,这种思维可能是正确的,可是,如果能站在农民工的角度思考一下,你会发现,在基本的生存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顾及情感,对于很多农民工来说,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

 

更令人感慨的是,熊良山夫妇在城市里的收入似乎并不特别低,两人加起来一个月有3000多元,而他们的日子却过得如此紧巴巴的,连过年回一趟家都难,这就是我国沉重的教育负担问题了。

 

对于很多农民工来说,他们外出打工,就指望能赚点钱,能供孩子像城里人一样读书。而赚来的钱,除了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外,往往也就只能供孩子的学费(义务教育免学费之后,还有各种送孩子上培训班的费用、辅导资料费用)了。对于很多农民工而言,多年打工挣的钱,就是交给了交通部门和教育部门,并无法改善生活。

 

留守儿童问题中,凸显出中国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难短期解决;也有我国教育机会不均衡和教育负担过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则可以在短时期内,通过政府部门的努力去改变的,尤其是教育负担过重的问题,只要政府部门增加投入,降低非义务教育中学生承担的教育成本比例和数额,就可大大缓解所有家庭送子女读书的压力,也能很好地调整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特别是农村家庭。

 

以目前的大学学费标准计算,像熊良山这样的家庭,全年节省下来的钱有一半要用于支付一个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而在发达国家,学费标准的上限不超过国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的20%,这样才能保障教育支出不对其他正常生活产生挤出效应。

 

另外,如果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得农村教育质量提高,求学成本降低,那些为孩子上学赚钱的农民工,或许会另作打算,选择就在当地生活,这样,留守儿童的比例也可能大幅下降。

 

早在2006年,我国教育部门就曾表态,要核算高等教育成本,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摊机制,但事过五年,高等教育成本还没有核算清楚,虽然,其间国家完善了助学贷款政策,但高昂的大学学费,还是成为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

 

除此之外,非义务的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也使不少家庭不堪重负。稍好一些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但在一些地区,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情况也很严重,包括择校费、借读费和捐资助学费。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人生活得更加幸福,面对农民工被挤出的“幸福生活”,笔者以为,有关部门应积极作为,切实减轻教育负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