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为了提高我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5月27日下午,物理工程系在1号楼214举行“考研动员大会”。(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新闻网)
“你们的机遇不可求,你们的前途不可量。只要坚定信念,找准目标,合理报考与复习,考研必定成功!”9月19日下午,在学校新区素质文化中心一楼举行的“资源环境学院2007级考研动员大会”上,院长的话语无疑给准备考研的同学们打了一支“强心针”。(四川农业大学新闻网)
……
最近,随着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的临近,不少大学针对考研,在校内举行考研动员大会,动员学生们积极考研,并请来有关专家、“过来人”为考研学生“传经送宝”,这像极了“高考总动员”。笔者在百度输入“考研
动员学生考研,是一些学校考研导向办学的延续,而这似乎是这些学校及其学生的“双赢”选择。于学校而言,通过考研,不但可以展示教学成果——考研率(毕业生中有多少考研成功)现在是不少本科院校公布的办学指标之一,而且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考研的数字是统计在就业中的,如果一个专业一半学生考研成功,就业率就已经达到50%。于学生而言,当初高考不理想,进入了二本、三本,现在通过考研,进入名校读研究生,也就实现了“华丽变身”。事实上,在一些大学,考研对于学生们来说,确属“第二次高考”,学生们一进学校,就被老师教育要努力准备三年半之后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可是,站在教育角度与学生自身发展角度,“本科教育考研化”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这些本科院校的教育,往往围着考研的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转,本科教育变为新的应试,如果学生们考研不成功,就将由于就业能力差而面临艰难的就业处境(当然,有人会说,现在的学生不准备考研,也荒废大学四年,照样学不到东西,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其次,这样考上名校的研究生,在大学期间确实很努力,但由于没有接受正常大学教育的熏陶,学术能力与动手能力并不强,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后,缺乏后劲,不少研招机构对这些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并不满意,而这些学生在研究生毕业时,也面临同样的就业问题。
把学生个体的选择,上升为学校的办学方向或重要办学活动,这既是升学教育模式在大学的延续,也是办学在功利环境中的异化。在笔者看来,要转变这种情况,要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需要给所有教育平等的竞争环境,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考研教育”之所以行得通,与目前的入学考试制度有密切关系。总体而言,虽然近年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增加了面试环节,但全国统一的笔试,依照笔试(总分和单科)划定复试分数线,还是表明这样的考试青睐应试高手,而由于面试改革缺乏大学学术管理改革配套,总被质疑存有猫腻,学校也很难不录取笔试第一名的学生。如果这一制度不从根本上改革,那么,考研的应试化局面难有根本变化。
有的二本和三本高校之所以把自身定位为“考研基地”,采取“考研模式”办学,在于他们认为在当前环境中,要办出特色、培养有竞争能力的学生,十分困难。虽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各类教育、各类院校都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但是,在浓郁的名校情结、强烈的学校等级意识,以及就业歧视中,“二流”、“三流”学校是很难有办出特色,建设“一流”的信心的。依托“一流”办学,倒是更务实的。要让学校有信心,需要打破一系列制约学校平等竞争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
在学生方面,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的缺乏,让他们只能随大流,盲目跟风。只有引导大学生理性规划自己的未来,结合自身的实力、兴趣、未来的职业理想,客观分析考研的投入、产出,得到适合自身的选择。这样,学生们就可理性地面对学校的动员,而且,有理性的受教育者,也会通过他们对教育的监督、评价,使教育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