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学术调查有那么复杂吗?
(2010-09-28 05:43:56)
标签:
杂谈 |
“ 熊老师你不了解情况,华中科大曾在2008年由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建议启动相关调查,可是同济医学院那边的裘法祖老院士拍着胸脯保证肖传国没问题,裘院士是泰斗级的人物,同济医学院的精神领袖。华中理工合并同济医学院以后关系一直没有理顺,如果严查下去势必牵扯出太多关系,激化很多矛盾,无奈草草收兵,没有结果。所以你说的华中科大从没启动过相关调查是不失的。”针对我撰写的有关肖传国雇凶伤害方舟子的评论,有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指出我批评的疏漏。
从留言看,这是很了解华中科大内情的人,但就留言所述的具体内容而言,这等于进一步确认华中科大没有启动调查的事实——杨叔子院士建议启动调查,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调查并没有启动。
我们都不是“火星人”,对于上述留言,我是十分理解的,在众人眼里,今日高校的教育与学术关系可谓“错综复杂”,犹如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不少教育改革人士想“碰”,但却由于任务艰巨,矛盾激烈,很难下手。
从涉及肖传国与方舟子之间的多年“恩怨”的新闻报道看,裘老院士确实对自己的弟子是爱护有加的。据《新闻晨报》2006年6月22日报道,面对在场的媒体记者,裘法祖的情绪有些激动:“我今年92岁了,但是头脑还很清楚,每天都在医院查房。你们媒体要说公道话,有人一直在污蔑中国科学家!”对于肖传国的学术地位,裘法祖评价说:“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外科医生,我认为他在泌尿外科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这受到国际医学界众多权威专家的盛赞。”另据南方周末2010年4月19日报道,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泌尿外科教授金锡御是2004年卫生部对“肖氏手术”鉴定的专家组成员,不过在他看来,当年的鉴定资料很有限,时间也不够,只有一个下午,而且裘老坐在那里(指裘法祖)一开始就讲:这是国际领先……
裘院士对肖传国的评价并不令人意外。他发表的是自己的一己之见,并无问题。但从学术管理角度,个体的意见只是个体意见,要形成有具有公信力的评价,还要通过委员会形式的调查、投票处理——成立学术委员会的用意就在于此,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以及“利益回避”。在这起事件中,作为肖的导师,裘先生可作为调查、听证参与者,提出自己的意见,调查委员会进行投票,得到调查结果;而如果放弃“利益回避”,裘先生本人也参与投票,他的意见也就一票而已。
面对裘院士对肖传国的意见,如果学术委员会有上述运作原则,会就此不启动调查吗?如果坚持启动调查,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我想象不出有多么严重——以裘院士的大师风范,他也可通过此事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弟子,也可通过调查,洗清弟子身上的质疑——更想象不出这与合并之后的学校的融合有何关系——现在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才是针对学校大业不利呢!这些或是某些人找到一个不愿意启动调查的台阶吧。
其实,说到底,教育与学术关系的“复杂化”,是很多当事人结合自己的“利益”(或事情关己或事情不关己),由此把问题想得复杂了,或曰,以个人利益绑架公众利益。前几天,多位院士给北大新生开讲学术道德课,提出做学术,要“只问是非,不问利弊”。这说得多好,但有多少人嘴中是“是非原则”,而心中是“利弊原则”呢?在高校中,推进学术管理改革,如果基于“是非原则”,尤其是主事者,对自己真正多讲是非,少讲利弊,局面其实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复杂。我国大多985高校、211院校,是设立有学术委员会的,但是,这些学术委员会的运作,并不独立,多受行政的指令行事,成为摆设和工具,如若行政放权,学术委员会独立运作,学术管理当“简单化”。
一个事实是,裘老于2008年6月逝世,到现在已经两年多过去,这期间华中科大学学术委员会是完全可以启动调查的,如果再以裘老先生的意见说事,是不是对老人有些不敬呢?而为何没有启动调查,学校是不是该反思其中的原因呢?这究竟是出于学校怎样的利益考虑?
就是眼下,肖传国已经因涉嫌雇凶伤人而被拘,学校也对此进行了表态,但是,有关他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他的“肖氏反射弧”究竟有多大的学术价值,还是有待解开的“难题”——就在华中科大的BBS上,还有不少帖子认为肖是学术“大牛”——就学术和法律来说,如果肖确实有学术贡献,他的犯罪行为并不能抹杀其学术成果,并不能因犯罪就否定其学术研究;而如果他的学术成果本身存在问题,却一直“带问题”地被使用,则会遗害无穷,但这不是肖的问题,而是学术管理的问题。无论如何,学校不能等待司法调查的最终结果,而应该救济式地启动相关学术调查,并启动打破“利益原则”,推崇“是非原则”的全新学术管理、评价机制建设。这才是积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