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为何被“误会”为删除?
(2010-09-21 05:32:39)
标签:
杂谈 |
针对网友发帖称,发现20多篇经典文章被语文教材删除,其中包括鲁迅的诸多名篇,记者调查发现,网上帖子声称的“语文教材剔除20多篇经典”,实际上是一种误会——并非教材修订了,而是部分省、市(区)启动“高中课改”,采用“新课标教材”替代了原有的旧教材。记者了解到,一些篇目只是从“必修”调整到了“选修”,并非被删除。(广州日报 9月18日)
其实,对于删除争议,教育部已经做了回应——目前有北师大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6家出版社获准出版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材。除了“粤教版”微调、在必修模块中将鲁迅的《药》换为《祝福》之外,其他的版本今年并未调整——这篇报道所揭示的另一问题,十分令人寻味,即:为何从“必修课”到“选修课”的调整,会“误会”为被删除?
按说,无论是必修课教材,还是选修课教材,抑或是拓展课教材,都应该统称为教材,任何篇目出现在上述三类教材中,都可以称为入选教材。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在中小学教材中,必修课教材,无疑处于“最高级”,因为其他教材,是不大被学校重视的。
实际上,推行课改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建立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的全新体系,改变必修课一统天下、学生课程负担太重、学校与学生均没有选择空间,从而也无办学个性的格局。可是,这种改革遭遇严重的现实阻力。2008年,新课改专家组召集人、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就曾指出,本着减负理念进行的课改,推进非常困难。课改后,高中必修课由2学年改成1.25学年,然后进入1.75学年的选修课的学习。实验的结果证明:所谓选修课只是走形式,1.25学年的必修课后就进入高考复习,比改革前还糟糕,负担更重。
这就是经典教材移到选修课之后产生的“误解”。因为选修课,几乎是不上的,选修课教材,也基本上是不读的。记得在有关经典被删的讨论中,有一种声音是,这些经典被删之后,将让学生们与父辈失去共同的记忆。这种观点令人诧异,难道大家只阅读进入教材的文章,不进入教材就不阅读吗?但现实却告诉这些诧异之人“太OUT”了:除了对升学有用的教材,是大家愿意阅读再三且背得滚瓜烂熟的,就连选修课教材,大家也是不愿意碰的,何况与考试完全无关的“课余读物”。中小学的所有精力,就是围绕高考科目转。
这或许才是当今教育的悲哀之处,在这种教育中,学习、读书的功能只有升学,所以,什么篇目进入教材其实不重要,进入教材之后,不会增加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不过变为一个个考试知识点而已。
要让教材篇目的变化有意义,必须课改有意义;要让课改有意义,则必须推进教改,这就是打破“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招考一体化模式,建立教招考分离的教学、考试、升学新体系,如此,中小学才有空间自主教学,课改也才能找到现实的生长土壤,而课改框架下的教材篇目选择,才能发挥考试之外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