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背井离乡的“教育”必然遭遇破产

(2010-02-04 07:54:47)
标签:

杂谈

在甘肃会宁,教育曾是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改变自身命运的惟一通道,也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立县之本”。在中央财政对于西部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背景下,会宁人对“读书脱贫”寄予着赌博式的希望,如今却发现“教育立县”已遭遇“教育破产”。大量农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长期举债供养学生的农村家庭血本无归,“因教返贫”屡见不鲜。(1月28日南方周末)

 

从“教育立县”到“教育破产”,令人嘘唏。对此,人们可以指责上级财政的投入不足,也可分析大学高昂的学费,以及大学生就业困局造成教育的破产。或许,按照这样的思路,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可以一定程度缓解这种局面。但是,笔者不得不说,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如果不改变现在的升学教育模式,破产结局将无法避免。

 

表面上看,会宁县确实是“教育立县”,当地政府对教育极为重视,甚至不惜挤占其它领域的发展资金。但这种“教育立县”,不是培养人才发展当地、改善当地的经济落后局面,而是为了让当地的孩子上大学,离开这个“鬼地方”。当地政府以输出多少大学生为荣,当地人也以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为骄傲,为“盼头”,却全然忘记,发展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让当地所有人生活更美好。于是人们惊奇的发现,这个人才辈出的地区,却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这就好比一个国家,号称教育强国,但其“强国”的途径,却是把人才输送到国外留学,让国外工作,把钱寄回家给父母。这种教育强国,在人力资源领域,被称为是人才流失。

 

也许很多人会反对上面这种说法,认为升学是贫困地区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是农家致富的唯一途径。笔者承认,在二元户籍制度、巨大的区域差别与城乡差别之下,教育确实是快捷的命运上升通道:从农村户籍到城镇户籍,从落后乡村进入大城市。但是,这种上升模式,在精英教育阶段还可以行得通,而在大众教育阶段,则无法承载那么多人渴望改变命运的功能。

 

要打破这种畸形的“教育立县”局面,需要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双向着力。从教育内部来说,我国的农村教育,亟需从升学教育模式转为生活教育模式,现在的升学教育模式是以90%成为教育失败者(大学落榜的学生所学知识对农村生活毫无用处、也对农村毫无感情)的代价,去成就10%的成功者,而且,已然不适合“从农村到大学再到农村”这种未来大学生的主要就业模式(至少是主要就业模式之一),当然,生活教育模式,并不排斥学生的升学选择,但教育的目标和功能会进行根本的调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从教育的外部看,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公民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同,这才有教育承担“改变命运”功能一说,如果要教育回归其本质,这就需要改革户籍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为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能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又是不靠谱的“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建议,那么,如果我们总认为这些社会发展不可缺失的基本制度是“远水”,而期望在不改革制度的前提下做好眼下的事,等待大家的结果,将是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今天的会宁,在上演这样的恶性循环,明天,也许更多的农村地区,也会加入进来,这个恶性循环的终点是:贫困地区产生读书无用论,既然读书无用,那么何必再读书?回到“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放羊”的所谓愚昧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