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神童”的人格发展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2008-06-14 09:40:38)
标签:

杂谈

在2005年的高考中,年仅10岁的张炘炀以505分的成绩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日前,12岁的张炘炀,通过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生。

 

仅仅用三年时间,就修完了需要四年完成的全部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小张在大学中继续着自己的“神奇”。这种在大学阶段的“神奇”,在我看来,比以前更难得。

 

近年来,不时传来的消息是,一些被家长和老师一直呵护着走进大学校园的“神童”、少年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很不适应大学要求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方式与学习方式,出现诸多不适症状,甚至于中途辍学,让人对神童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培养与智力发育不同步,很是担忧,而小张的大学生活,从目前情况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我的印象中,在2006年,即张炘炀考上大学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写了一本书,名叫《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还带着这本书参加了一些书展和签售活动,我所在城市的一家晚报,还对书的内容进行了连载。

 

出书、签售、演讲、网络连载、报刊转载,足可见培养“神童”的故事,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在应试教育盛行,家长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这毫不奇怪。即便有很多专家,劝诫大家不要有“神童情结”,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顺应孩子的天性进行培育与引导,不要拔苗助长,但是,很多家长还是期望,自己能学习到高超的技巧,以使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对于张炘炀及其父亲来说,“美中不足”之处是,考上的学校,不是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否则,其轰动效应以及图书的销量,可能更大。

 

那么,眼下,在小张成为最小硕士研究生后,张的父亲,或者张本人,会把小张的大学生活,也写成一本书,记录下父子间的交流,老师对其的指导,以及他本人在大学里成长所遇到的各种事情与感想吗?

 

虽然我觉得这样的记录会很有意义,但以我有限的认知推论,这样的可能很小。我国的家庭教育,已经成了学校教育的继续,家庭教育的内容,也集中在知识教育层面,家长配合学校老师,做学生作业的辅导员、批改员,以至于有很多家长感慨自己的知识已经很难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了,而张的父亲在《神奇的学习》一书中,更明确了这一点—— “家长要有做出牺牲的准备,牺牲一点闲适,牺牲一点快乐,说到底就是牺牲一点自我”,“这么多年来,我们家一直有一个规矩,张炘炀学习时,我们当爸妈的不去做其他的消遣”。这期间,父亲几乎指导孩子的所有学科,他们既是父子,还是同学,又是朋友?——而且,相当多数家庭,把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责任,界定在把孩子成功送上大学之前,送上大学之后,也就不太关心孩子在大学里的成长,除了定期给钱之外,与孩子很少有交流与沟通。

 

因此,那些关心小张如何在中小学成长的家长,很少会再关心小张在大学里的成长,甚至,也不关心小张能不能成功融入社会。这几年来,时常有一些反面的例子,介绍有的“神童”读完研究生走上社会之后一事无成,但引起的关注并不多。

 

这是家庭教育的偏移以及教育本质异化所致。正常的家庭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针对子女做人的教育,也就是说,家长有没有知识,能不能辅导孩子做作业,并不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通过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树立孩子健全的人格,这种人格塑造的过程,也不以高中毕业为分水岭,而持续在家庭生活中。在家庭教育的经典之作《傅雷家书》中,作为父母的傅雷夫妇,不只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同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相较他们,今天的父母,只重视的是子女的知识学习。

 

成功的教育,不是以学生考上大学、考上硕士、博士,获得某个学历、学位为标志,这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人的成长。只有一个人能更充分地认识自我,并有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能力与素质,才能看出教育对一个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上大学”来评价教育的成功,会把教育简单化、功利化。

 

所以,当看到新闻报道中如下的文字——他“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以高出A区最低复试分数线34分的成绩进入复试”,我所能感受的是,整个社会对于教育一以贯之的应试情怀,即便到了大学学习,也不例外,而我无法从中看到小张的真实成长。为此,我更期待,他的父亲,能不以知识教育的角度,来书写自己与大学生孩子的交往故事——对于神童来说,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其心理发展、人格养成能否与知识教育同步,这比知识教育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当然,这样的故事书写,在现实中可能没有多少市场需求,笔者的期望,也可能就成了奢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