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不久前,上海银监局向各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示,要求加强对大学生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上海银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上海各商业银行的大学生信用卡发卡量已达17万张。部分大学生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后无力还款,成为所谓的“卡奴”。而《2006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大学校园里,已使用银行信用卡的大学生比例达25.6%,大约平均每4个大学生就有1人持有信用卡。
对于这一消息,有的人认为这是银行无序竞争、抢客户的结果,有的则指责银行不负责——未能按照相关制度对学生卡申请人还款能力进行严格的授信审核,且未根据申请人资信情况设立有效担保,一些发卡行甚至在《学生信用卡领用合约》中删去“收入情况说明”一栏,完全忽略对学生卡申请人还款能力的审核——这不但导致一些学生透支逾期无力还款,还给银行带来经营风险以及助长学生不良消费的不良声誉。
看到这一消息,我首先想到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为何我们的银行,对于给大学生办卡这么热情,而对于大学生助学贷款却十分冷漠。
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某位贫困学生在学校里,在不同的银行办了六七张信用卡,如果每张信用卡授信额度为5000元,那么他不但可以同时向银行透支3万元,而且也可用信用卡在每学期初透支,这不就可以解决求学学习生活费用了么?当然,他必须面对透支逾期的信用风险以及透支利息、相关处罚等问题。
办卡的银行,并不担心这些贫困学生去透支消费,因为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去管理这些学生。一来这些学生在大学里,有学校作后盾、有学籍管理的约束;二来这些学生大多有父母依靠,发生透支逾期,银行会找到学校、找到家庭,最后把学生的逾期透支追回来,学生的消费最后让家庭买单——虽然向没有担保责任的学生父母追债是违法行为——银行其实没有太大的经营风险,最多落一个不好的名声。
但是,对于贫困学生的助学贷款却完全不一样。对于银行来说,他们能得到的经营保障是政府在学生求学期间的贷款利益贴息,而一旦学生毕业离开大学,他们既无法过多去找学校麻烦让学校帮忙催款,也无法花更多时间去寻找不愿意与他们建立还款联系的大学毕业生,因此,他们面临着“极大”的经营风险,得到的即便是帮助大学生求学的“好名声”。
所以,银行愿意发信用卡让贫困学生、无力偿还贷款的学生去透支消费,却不愿意给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也就十分正常了。正是由于如此,笔者很难相信,有关部门的风险提示,会真正让银行放下在大学生中发展“卡奴”的念头,会让银行对办大学生卡有风险意识,他们难以严格调查学生的还款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还款能力,为学生办理信用卡——如果这样调查、审核,银行会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收入来源,也就没有办信用卡的资格。
从宁要经营收益,不要好名声的银行行为选择中,我们应该明白,要求银行一定要履行社会道德责任,主动站在学生和家庭的立场,规范竞争行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一方面,需要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现实出发,出台相关的规定,既尊重又规范银行的逐利行为,同时又保障学生的利益。比如加强经济情况调查、降低授信额度。另一方面,则应该加强学生的理财教育、责任教育,可以说,今天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大学生“卡奴”,更多的原因,还来自大学生,他们不具理财能力、理性消费意识,因此,需要银行在办卡过程中,为大学生提供理财咨询,这是降低自己经营风险以及树立银行声誉的双赢之举;需要大学,在日常教育中,强化学生对自我行为、选择负责的意识,以此约束自己的消费行为。
前一篇:从“保研猪”看教育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