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万亿地方平台贷款是金融大隐患

(2011-06-11 10:28:20)
标签:

财经

14万亿地方平台贷款是金融大隐患
   调查显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成为贷款的供给主力。“按照2010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47.92万亿元匡算,截至2010年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不到14.376万亿元。”有专家表示。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央行对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情况的专项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其中县级(含县级市)平台约占70%。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有几个显著特点:从用途上说,约五成以上贷款投向公路与市政基础设施;从贷款期限、额度上看,普遍额度大、期限长;从分布上说,越是财政收入紧张,越是困难的市县级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越多;从担保抵押上,往往是地方财政和土地作为质押、抵押;从贷后管理上看,用途监督存在一定困难,基本上是一贷了之,具体项目银行无从下手监管;从机制运作上看,部分平台运作机制不健全,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从贷款那天起就没有打算归还,信用风险非常之大。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已经开始逐步暴露。特别是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时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剧增,这些贷款到期密集期是在2012年以后。如果没有化解对策将会酿成巨大不良贷款,将会出现巨大金融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一般是三种贷款方式:财政担保、土地质押和信用贷款。一些公益性项目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往往是财政担保的,但是, 70%的平台散落在各级政府中财力最为紧张的县级政府中。平台贷款高达14万亿,而2010年全国财政总收入为8万多亿,况且一些财力紧张的县级政府连公务员工资都屡屡拖欠,而且公共事业资金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与各地方政府财力相对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哪来资金、怎能顾得上归还贷款呢?
   从土地抵押来看,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收入为2.7万亿元,连14万亿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零头都不够,并且2011年由于房地产调控使得前5个月全国土地出让金减少14%,同时,土地出让金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以及民生项目,也就是说依靠土地出让金归还14万亿平台贷款不但数量金额相差甚远,而且土地出让金性质也不支持优先用于还贷款。因此,依靠土地出让金归还贷款靠不住。
    依靠地方政府信用更加值得商榷。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主要风险应该说集中在信用风险上。地方政府官员走马灯式轮换,并且换届已经开始,后任不理前官账的现象屡屡发生,一些“本届借钱下任还、借了新钱还旧钱”的平台风险或有所加剧。
   假如14万亿平台贷款有50%出现问题(最保守估计),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将会使得目前47万亿总贷款中不良贷款率增加15个百分点,达到16%(现在不良贷款率1%)。这是让商业银行陷入破产倒闭的不良贷款比例啊。这个巨大隐患不亚于欧债危机。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如何化解呢?不排除采取像剥离四大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不良资产那样的手法来化解,而最终买单的是全国人民。11年前中国政府曾经给四大行剥离的1.4万亿不良贷款买单,曾经给证券公司代客理财亏空680亿元买单,曾经给信托公司酿成不良资产买单等等,会不会再给14万亿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良贷款买单呢?可能性极大。中央政府买单,最终是通过财政赤字或者说发行货币来实施,财政资金是纳税人的钱,推高通胀率受害的是百姓,最终买单的是全国人民包括纳税人。
    更加可怕的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正在变换花样、变异变种发展。现在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都在热衷于与工农中建以及其他商业银行签署战略合作意向,其中主要内容是贷款意向。可笑的是,许多省份与银行一次签署的合作意向合计起来竟然比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时期的4万亿还多。一些省级商业银行与政府签署的贷款比现有几十年的贷款存量还多。这些贷款只要实施十分之一都将酿成新的贷款风险。
    因此,必须暂停地方政府的所有融资项目,集中财力物力归还消化现有平台贷款。然后,再谈及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筹资方式,改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既是发行市政债券也得根据政府的财力实力状况,进行充分评估论证特别是偿债能力论证后才能发行,防止平台贷款还没有消化完,又搞一大堆没有偿还能力的市政债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