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其不意上调准备金率为哪般?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5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此为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大型商业银行执行21%的存款准备金率,中小型金融机构执行17.5%。笔者计算,四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75.62万亿元,这次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冻结存款资金3784亿元。五个月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月上调一次,足以看出央行消除货币因素助推通胀的决心。这次上调之所以出其不意,是因为一般来说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一般时间点在周五或者周日,而这次竟然选择在星期四急匆匆上调,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4月份金融机构放贷冲动有所抬头。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396亿元,同比仅仅少增208亿元。说明在一季度放贷冲动得到初步遏制后,进入4月份又有所抬头。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看,4月份非常之活跃。在银行内部经理人员又开始主动营销贷款,又出现信贷人员主动上门或者电话预约推介住房按揭贷款现象。其次是4月份CPI同比涨幅仍然高达5.3%,通胀压力没有丝毫减弱,市场流动性依然过剩,货币因素对通胀的助推作用仍然很大。央行不得不第五次并且等不到周五急匆匆上调准备金率。第三个原因可能预示着4月份外汇储备增长额度仍然很大,倒逼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压力不减,为了对冲外储增加发行的基础货币,央行不得不选择提高准备金率。最后一个因素是上半年央票集中到期额度不小,商业银行流动性将过分充裕,央行必须通过上调准备金率回收冻结这些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存款准备金率是以存款为基数调整的,但是,4月份商业银行存款同比增幅下降,住户存款绝对额大幅下降。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存款准备金率威力已经大大下降和减弱。货币因素推高通胀的贷款投放渠道被调控住了,还有两个因素是难以控制的。一个是外汇储备增加造成的人民币被动投放因素,另一个就是负利率驱赶下储蓄从银行流出、流向市场,对资产价格的冲击、对物价的冲击、对各种投资品的冲击。笔者此前曾经多次提醒,如果一边长期负利率,另一边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话,肯定会使得储蓄从金融调控的大笼子里流出,进而使得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也失去作用。果不其然,4月份这种现象发生了。居民取出存款,存款从金融笼子里流出,是任何人和任何调控工具都无法阻挡的。
笔者还是坚持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两个调控手段必须协调配合运用,才能消除和减弱货币因素对通胀的助推作用。当务之急是迅速提高利率,缩小负利率程度,从利益回报上吸引流出的存款回到金融笼子里。然后才能使得频发上调准备金率发挥最大调控效果。
12日下午2点沪综指开始一路下挫,先知先觉的股市可能已经知道上调存款存备金率的消息。笔者认为,上调准备金率不意味着加息警报解除,反而预示着加息可能很快来临。虽然中国A股市场对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抗药性”已经很强,但总体上对股市是持续利空消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楼市打击最为直接和严重,有助于楼市调控。本来许多开发商资金链已经出现问题,指望商业银行给予贷款支持,但存款存备金率上调将使得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资金出现严重紧缺。这能够促使开发商为了解决资金链问题,主动降价销售捂盘住房,促进高房价进一步松动。因此,通胀之下无行情,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两把利剑一直在股市楼市头顶挥舞,股市楼市很难抬头,提醒投资者一定要注意股市、楼市投资风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