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tho.douban.com/mpic/s3288364.jpg
韩松落
作为斯蒂芬·金的“头号书迷”,也是他的头号影迷,我必须得指出,《丽赛的故事》分明将他两部旧作的故事拼接改装在了一起,前半段是《尸骨袋》——丈夫搜寻妻子留下的种种线索,试图进入一个鬼影憧憧阴风阵阵的世界,后半段是《玫瑰疯狂者》——来历不明的油画中的秘境,终结了主人公现实中的劫难。拼接的结果,就成为《丽赛的故事》:妻子在作家丈夫的遗物和遗作里,发现了他刻意留下的许多线索,回忆起许多往事,而当现实中的危机发生时,她借助丈夫用意念创造出的那个艳丽凄迷的世界,葬送了觊觎作家遗稿的杀气腾腾的疯子。
故事的整体气氛,则使我想起法国导演欧容(Ozon)的电影《砂之下》,也有人指出,《丽赛的故事》还借鉴了亨利·詹姆斯的《阿斯本文稿》,总之,和斯蒂芬·金最神采奕奕、紧张干练的那些故事——《凯丽》、《宠物公墓》、《黑暗的另一半》、《神秘火焰》、《肖申克的救赎》相比,《丽赛的故事》从故事性上,是弱一筹的,是不新的,不够通俗的,甚至,是刻意“纯文学”的。
但这不就是斯蒂芬·金一直以来暗暗追求的么,斯蒂芬·金不就是一个“纯文学”力比多没彻底耗尽的前文学青年么,相较于那些名正言顺的“纯文学”作家,斯蒂芬·金甚至更接近“纯文学”的标准一点。我那些在文学杂志担任编辑的朋友告诉我,所谓“纯文学”,为了吸引眼球,奇招迭出,甚至产生了量化的标准,严格到页数,比如,第三页前就务必要出现“白花花的大奶子”。但《丽赛的故事》开始的时候,刚从丧夫之痛中缓过劲来的丽赛就在整理丈夫的遗物,直到250页,她还没整理完那间储物室,更不用说充斥各处的意识流、格式上的求奇求新、大量的用典(而且基本来自文学名著)、以及用生造的词和隐语制造的阅读障碍,等等。
其实斯蒂芬·金早就热衷于回归他的文学青年本色了,《杰拉德游戏》从头到尾,只是一个被困在床上的女人的意识流,《撒冷镇》装作吸血鬼故事,其实就在写一个美国小镇的沉闷生活,他只是在恐怖小说里借个味,用一点似有若无的惊惧,唤起阅读期待,用一种跨界的写法,模糊了通俗文学和“纯文学”的疆界,尽管这个疆界早都被蹂躏得体无完肤了,而《丽赛的故事》在这个方向上,奏响了最强音。斯蒂芬·金已经赚足了,已经理直气壮地,不想让自己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了。
《丽赛的故事》沉闷吗?是有点。但,是什么吸引着我读完了它?作为斯蒂芬·金的拥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斯蒂芬·金永远在提供一种极其微妙的心理感受,是非我族类永远体会不到的感受,幽闭的、温暖的、散淡的、被隐隐的紧张驱赶着的,《丽赛的故事》里就有那样一个世界,羽扇花、小苍兰盛开,还有黑森林和一轮血红的月亮。况且,它还有一个几乎是今年见过的书里,最好看的封面——看到的当时,我就悲愤地想,这绝对不是国人设计的。果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