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之间的较量,本质上是效率之争、概率之争,而不是一城一地得失。一种社科范畴内的思维体系,同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体现是长期运行后的效率较高而已。
社科范畴内的所谓的科学体系,都是各执一词,根源都来自对社会构建的最底层价值观的推导,并非是建立在数理逻辑之上,很多所谓的真理都建立在非逻辑体系上。这就导致,不同的思维体系,或者说迷因,最大的区别在于体系运行的效率和竞争力。
举个例子,价值投资不是每时每刻都是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投资策略,而是在长期投资运行中有竞争力的体系。真实的价值投资,并不是绝对理性的无懈可击的科学公式,而是存在概率存活检验的实践过程。简单讲,有些人用价值投资的理念玩找死的游戏,之所以没死就是因为运气。价值投资法则,不是万有引力定律,不是无懈可击的坚不可摧的逻辑。
A、B两个经济体,不存在任何可能性是绝对真理控制下的无懈可击的复杂系统,只是存在两个系统之间竞争力和效率差异。人类对于第四问题的不懈追求,只能做到逐步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而做不到无限完美。此时,一类煞笔就会成为笑料,以某种思维体系为最高科学认知,指导自己的行为,被迷因背后的毒药所灭。所谓的竞争力,只是一种概率和效率之争下的胜出者而已,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都是一样,都存在确定性问题,区别仅在于概率和效率。
为什么说,第四问题深不可测呢?道理就在于,关于第四问题的分歧是永恒的。前三问题的所有分歧,在科学面前都是苍白的,总是会被科学所消弭。第四问题,本质上就不是科学能绝对控制和解释的,从基础上就带有不确定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