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如何修复(DNArepairing)的?

标签:
教育dna修复诺贝尔奖 |
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了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来自瑞典的托马斯·林达尔(Tomas Lindahl)与美国的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土耳其的阿齐兹·桑贾尔(Aziz Sancar)获奖,以表彰他们对于DNA修复的机理研究。
每天我们的DNA都会受到一些损坏,比如紫外线、香烟或其他有毒物质,每个细胞分裂时都会出现错配问题,但我们的基因组仍然会修正它们。如果细胞修复机制出现错误,那么癌症就有可能发生,因此研究人员试图利用这个特点研发新的癌症药物,这也是三位科学家的贡献之一。
我们的DNA之所以有着如此精确的复制精度,关键在于大量蛋白质监控的修复机制。一群监视复制过程的蛋白质不断校对基因组,在发生损害时及时进行修复。
DNA修复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使DNA结构恢复原样,重新能执行它原来的功能;但有时并非能完全消除DNA的损伤,只是使细胞能够耐受这DNA的损伤而能继续生存。也许这未能完全修复而存留下来的损伤会在适合的条件下显示出来(如细胞的癌变等),但如果细胞不具备这修复功能,就无法对付经常在发生的DNA损伤事件,就不能生存。所以研究DNA修复也是探索生命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与军事医学、肿瘤学等密切相关。
1.托马斯·林达尔——碱基切除修复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认为DNA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子,但托马斯·林达尔却发现,DNA会以一定的速率发生衰变。之后他揭示了碱基切除修复DNA的机制。
托马斯-林达尔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简单的实验证明,DNA确实存在比较缓慢的衰减现象,每一天都有潜在的破坏性伤害出现,因此托马斯-林达尔提出DNA必须有分子修复能力,将这些缺陷自我修复。
DNA遗传序列中有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四种碱基,胞嘧啶容易失去氨基,因此可导致遗传信息改变。当氨基消失后,遗传信息配对开始出现问题,如果这个缺陷继续存在,那么突变就会发生,并影响到下一次DNA复制。
托马斯-林达尔发现开始寻找修复酶修复受损的胞嘧啶遗骸,以细菌作为实验材料,1974年他有了新的发现,糖基化酶是DNA修复的第一步。细胞可进行碱基切除修复术,1996年,他设法在体外进行此类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
2.阿齐兹·桑贾尔——紫外线伤害修复
对于托马斯-林达尔的发现,土耳其裔美国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也对这个研究非常有兴趣,他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细菌在致命剂量的紫外辐射照射下,可以自我修复。
他在1983年发表了关于紫外线损伤的修复机制,人类的DNA比细菌遗传物质更加复杂,但是核苷酸切除修复功能适用于所有的生物。
修复紫外线伤害
阿齐兹·桑贾尔发现了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细胞利用切除修复机制来修复紫外线造成DNA的损伤。天生缺失这种机制的人暴露在太阳光下可导致皮肤癌的发生。此修复机制还可修复他物质引起的DNA损伤。
3.保罗·莫德里奇——DNA错配修复
美国科学家保罗-德里奇的贡献在于说明DNA的错配修复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他发现分子修复机制在体外已经能够重建,但是一个错误在出现后细胞有多种修复机制,除了目前知道的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错配修复,还有一些DNA修复机制。
DNA错配修复
保罗·莫德里奇确认了细胞在有丝分裂时如何去修复错配的DNA。这种就是错配修复机制。错配修复机制使DNA复制出错几率下降了一千倍。如果先天缺失错配修复机制可导致癌症的发生,例如遗传性结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