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杜淳北京青年士兵突击四兄弟刺头 |
分类: 电视媒体 |
凡是能在街头巷尾被热议的电视剧,一定是火爆荧屏的,如曾经的《士兵突击》,如今年的《北京青年》,恰好,这些戏,都是青春戏,都代表了一代年轻人对生活的追求。当然,区别于理想化的《士兵突击》,《北京青年》无疑是更接地气的,而其中杜淳扮演的何北又是最贴近生活的,是《北京青年》四兄弟中,又最有“痞”气的角色,这种“痞”,提升了杜淳身上的“爷们”素质。
一个疼女人爱社会的都市“痞”
人无完人,《北京青年》深韵此道,何家“东西南北”四堂兄弟,都有着多层次的人格解构。杜淳扮演的何北,无疑是其中最不务正业的一个,第一次出场,是大卖场中买拖把的销售员,却实实的看不出有任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在女友的一生召唤之下,立马脱岗,前去支援,虽然最后被臭揍,但其小事不屑一顾,遇到正事却热血真性情的形象,却瞬间丰满了起来。战台烽认为,这就是“痞”气外露的表现,
讲哥们意气,不轻易打女人,没太多勾心斗角的花花肠子,看似对一切都无所谓,却内心有着最坚持的底线。从《北京青年》剧情看,也莫不如此,一个在酒吧混了很久的小青年,又因为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的原因,没有成为流氓代言词的“雅痞”,却对酒吧文化情有独钟,从北京到烟台,从深圳到云南,处处闪现着他开所酒吧的追求。所以说,何北的“痞”,“痞”在真性情,“痞”在混不吝,也“痞”真实不做作。
而这种“痞”气,无疑是最“爷们”的特性,备受电视机前的小菇凉们喜欢,因此,杜淳的人气也随着角色的“痞”气不断飙升。
一个抗争生活享受生活的“刺头”
有句古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杜淳最好的一句概括,当属他在超市惹事,又玩突然失踪后,再去辞超市工作时,主管看似漫不经心,却一语道破杜淳天机的那个形容词“刺头”。有解释说,刺头,就是“遇事刁难不好对付的人”。
杜淳饰演的“何北”,确实不是一个轻易可以对付的主。三位哥哥风格迥异,但都太过文邹邹,所以,在“重走青春”狂奔的路上,何北成了最为突出的那个。
何南有难,三兄弟扮黑社会解围,最有帮派范儿的,就是何北。四兄弟流落烟台,每人手持一百元,开始谋生之路,一顿海鲜就将钱吃完的,也是何北。没钱吃饭,也敢到餐馆点菜来吃霸王餐的,还是何北。这是一个不断向周遭抗争,不断向自己抗争的北京男孩。
当然,如果一味的“刺头”下去,何北一定会跌个鼻青脸肿,好在危及时刻,或自我坚强走出来,或有亲朋良伴的大力协助,总能挺过去。
所以,何北不完全是一个孤独的“刺头”,而是“一个好汉三个帮”的独立生命,一个抗争命运,享受生活的北京小伙儿。
一种不断自我超越的演技积淀
何北的扮演者杜淳,如今正当红,人气日飘升。但其个人经历,却与何北,颇有些相似。杜淳生在一个文艺世家,母亲杨丽是舞蹈演员,父亲杜志国是尽人皆知的演技派。先学舞蹈的杜淳,性格内向,却有一日,要剃发铭志,转投影视圈,这与何家“东西南北”四兄弟的“重走青春路”又何其相像,都是打破了旧有的生活秩序,冒险的投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中。可喜的是,杜淳成功了,一如《北京青年》中的何北。
纵观四兄弟的生活,何北无疑是最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敢爱敢恨,无所畏惧,尽管一直穷困潦倒,开企业的父亲没给自己什么资助,但一路向北的执着精神,是“何北”这个人物的“核”。而人物的升华在于,怀揣80万父亲赠予的现金,却全发给了工厂的工人以解父亲之困。所以说,何北尽管总在借钱,但他的精神世界,是富裕的。
与角色对应的,是杜淳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演技。2003年入行的杜淳,每年稳健的保持着4部左右电视剧的拍摄播出量,人气渐生,古装、现代、年代戏通吃,偶像派的面孔和外形,逐渐因为演技而被津津乐道。特别是进入2012年,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9部电视剧作品要在各卫视播出,如此庞大的曝光程度,将这一年的电视剧行业称为“杜淳年”,似乎都不为过。但杜淳依然是那个戏中爆发,戏外沉默,拍戏时会一直沉浸在角色中难以自拔的青年演员,如果你哪天遇到的他身上仍然“痞”气十足,那说明,何北还在他的身上,没有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