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恕忠:杜鸿小说创作论(硕士答辩论文9:结束)
(2009-06-27 13:44:09)
标签:
小说创作传统性当代作家评论《钟山》杜鸿中国文化 |
分类: 文学评论 |
第三节 延续先锋文学余绪的创作实绩
“杜鸿的写作给当代中国增添了新的文学经验。在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先锋意识及其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有助于我们实践文学观念与体式的创新,完成中国文学传统的当代转换,也有助于我们真正回到文学的本体。事实上,正是在尖锐的先锋试验之后,我们才有可能找到一条宁静而深邃的写作通道。”[1]这段话不仅点明了杜鸿小说从“先锋”到“综合”的意义,更试图从文学史的高度把握先锋文学可能的流变轨迹。
先锋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概念,终究会融入漫长的文学历史长河之中。再过几十年后,文学的后继者们或者已经无法象我们一样深切地感受到它曾经带来的强劲冲击力。但是,先锋文学曾经产生的巨大影响必定会在文学史中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文学史的任何时代都无法规避的文学现象。
作为风行一时的先锋文学的余脉或者是新的起点,杜鸿等新一代文学创作者在经过先锋文学的浸染以及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后,心态逐渐成熟,思想逐渐平和。经过由理想到现实的阵痛后,他们的文学创作由先锋走向综合成为必然。杜鸿的小说创作在离经叛道的同时,适当的回归理性、回归社会,无疑提高了其文本的可读性。同时,这也能有助于他将文学视野更加自如地切入到社会现实当中,创作出更多具有社会效应和影响力的重量级作品。
就如洪治纲认为的,一度引领文坛风气的先锋文学其实内蕴着传统性,真正的先锋文学尽管不一定具备经典意义,但一定是对历史选择的一次有效反动,也一定是历史发展的某种必然。[2]先锋,至少展示了文学发展的新的可能性。而这其实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揭示了先锋文学内在的传统性。先锋文学的传统性也恰恰证明了它“综合化”的本质,而杜鸿小说在先锋与传统、人性与社会之间的流连,作为先锋文学回归的创作实绩,也正好代表了先锋小说面临的苦闷与彷徨。
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强盛,杜鸿等新一代的中国文学创作者们有了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更浓厚的民族自尊意识。他们逐渐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过的优点,因此“文学视野向内转”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在中国文学传统的当代转换过程中,杜鸿的小说创作已经做出了一些可贵的尝试。他借用先锋的小说技巧,采用双向度倒置的文学手法。其小说的传统文学内核使他的小说在思想向度上向着传统靠拢,而在审美的向度上则深刻而强烈地凸显出了“人性”。先锋的技巧使他的小说具有很高的可读性,传统的内核又使他的小说具有一定的厚度。无论其最终的创作实绩如何,种种迹象表明,杜鸿对先锋文学“形而上”的主题以及叙事空间的探索并未就此终结。
先锋文学一旦脱去桀骜不驯的外衣,在传统思想的映照下综合“先锋与传统”的特征,必将为当代文坛带来新的华彩,在文学史上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杜鸿的小说创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果他能够延续目前的创作势头,并在先锋文学综合化的道路上做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尝试和更多的创作实绩,杜鸿无疑可能在新的文学潮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中外文参考文献
1.杜鸿:《杜鸿中篇小说精选》[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年.
2.杜鸿:《黛瓦园》[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年.
3.杜鸿:《一个白痴统治的村庄》[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
5.张清华:《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6.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8.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
9. 严锋:《现代话语》[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
10.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12.南帆:《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
13.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杨扬:《90年代文学理论的转型研究》[M],守望先锋出版社,2001年.
16.赵树勤:《中国当代文学名家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18. 张国清:《中心与边缘—后现代主义思潮》[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9. 陈晓明:《文学超越》[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
20.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21.尹国钧:《先锋试验》[M],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22.丹纳:《艺术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23.陈晓明:《移动的边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格非:《小说和记忆》[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5.博尔赫斯:《时间》[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
26.洪治纲:《永远的先锋》[J],《小说评论》,2002年06期.
27.格非:《标记》[J],《今日先锋》,1994年11期。
28.鲁枢元:《用心理学的眼光看文学》[J],《文学评论》,1985年04期。
29.孙绍振:《形象的三维结构和作家的内在自由》[J],《文学评论》,1985年04期。
30.韩少功:《文学的“根”》[J],《作家》,1985年04期。
31. 郑万隆:《我的根》[J],《上海文学》,1985年05期.
32. 张韧:《当代中国文学与外来文学的影响》[J],《钟山》,1997年03期.
33. 任红红:《后现代主义特征下的“反对”解释》[J],《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4. 佟立:《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文化透视》[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35. 王宁:《后现代主义成不了中国文学的主流》[J],《天津文学》,1989年08期.
36. 吴亮:《回顾先锋文学》[J],《作家》,1994年03期.
37.王尧:《1985年“小说革命”前后的时空》[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1期.
38.张植林:《小说家是“存在的探险家”──点评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观》[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1期.
39.陈晓明:《先锋派之后:九十年代的文学流向及其危机》[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3期.
40.马原:《方法》[J],《中篇小说选刊》,87年01期.
41.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89年05期.
42.《褐色鸟群》座谈笔录[J],《钟山》,1988年02期.
43.洪治纲:《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发展主潮》[J],《小说评论》,2005年05期.
44.李洁非:《 实验和先锋小说(1985-1988)》[J],《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05期.
45.汪曾祺:《寻找文学的根》[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4期.
46.王蒙:《在探索的道路上》[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7.顾晓玲:《女性主义的突围与困惑》[J],《当代文坛》,2004年02期.
48.韦永恒:《当代寻根文学人物透视》,《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S3期.
49.叶廷芳:《西方先锋文学的现代精神》[J],《社会科学报》,2006年.
50.杨理沛:《再谈先锋文学的综合成因》[J],《阅读与写作》,2007年05期.
51.汤红:《论先锋文学的探索之路》[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03期.
52.修彬:《先锋的迁移——北村小说作品讨论会综述》[J],《福建文学》,1995年01期.
53.张向东:《文体解构:先锋文本的存在状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54.刘彩蓉:《苏童小说家庭伦理叙事类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5.秦广明:《先锋小说语言特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