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中时弊,重谈修身治国

标签:
杂谈 |
切中时弊,重谈修身治国
——读著名作家卢新华《财富如水》有感
徐兆寿
在复旦教工餐厅里,我第一次认识了大学时代就如雷贯耳的作家卢新华先生。新时期伊始,他以一名大学生的身份,以一部7000字的《伤痕》引发了一场思想运动和“伤痕文学”现象。其时的卢新华比今天的韩寒要更令人振奋、尊崇,因为他是以一个“天之骄子”的身份发出了正面的且是正义的呐喊之声,数辈人挥泪呼应。然而,不久,他就淡出文坛,不知所踪。此后,虽也有一些他的消息传至网上,也有一些作品被人谈起,但他几乎成了一位传说中的人物。就是在那天的餐厅里,他,陈思和老师,还有一位同门,和我四人坐在嘈杂的大厅里,隔着三十年的钦慕、尘烟和混乱,我向他请教当今文学的问题。我们聊起了他新出的书《财富如水》,并且谈到了传统复兴、人类和平和、修身养性等主题,相见恨晚。
大眼睛,瘦高个子,谦虚而温和,言谈中一股忧时伤怀之气,将我感染。这个新时期文学史上的开篇人物,在时隔三十年之后从海外归来,又一次带着他的“伤痕”,究竟要告诉中国一个什么声音呢?
从他向记者述及的一些履历中,我看见,这一次的伤痕并不仅仅是他在美国发财梦的一次次破灭而形成的心灵伤痛和反思,而是一位早知天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关乎人类幸福的大伤痕、大伤痛。那就是欲望时代如何修身治国。
用了整整两个下午,我读完了他的《财富如水》。三十二年前,他以短小的故事揭开了一个时代,今天,他变了另外一种形式。谈财富,且是杂文,或是政论文,整本书谈的是同一个主题。我在网上看到,评论家张炯、白烨、李建军等都盛赞本书。他们都从文学的角度称赞本书的价值。然而,我却看到卢新华分明不是冲着文学而来的,而是冲着他离别近三十年的祖国而来,是冲着飞速发展而又让他忧心忡忡的大时代而来,是冲着整个陷入欲望中而不能自拔的人类而来。他想告诉读者的是,财富,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人固然重要,但要取之有道,用之以道,衡之以道,否则,道亡,则财亡人亡国亡矣。他似乎已经不再简单地满足于一个作家。他仍然想像32年前那样站在时代的浪尖上,做一个思想的急先锋。
我想起战国时期的一系列短小的时论,甚至在看《财富之水漂浮的血腥》时,仿佛重读《过秦论》。在每一篇文章里,我都几乎能看见传统的声音。老子、孔子、管子、佛教甚至基督教、犹太教。古老的警钟不停地敲响,在我心上轰鸣着。合上书时,财富如水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仔细思量,不禁感叹作者用心良苦。这部书似乎在彰示这样一种道理:当今天下,财富当道,国执其道,民也茫然,若欲治之,先财富始。
于是,我们会看到作者如何地用心。书分三部分,上卷水性篇谈财富如水,能流动,能蒸发,能冻结,能滚雪球,也能藏污纳垢。水性杨花,朝三暮四,制造祸端,其势乃小人之本性。这岂非是谈财富?财富与人的关系可见各端。中卷水患篇谈财富不仅能毁灭一个人的本性乃至生命,而且能使人类迷失方向,使国家覆亡。财富与国家的关系始见。下卷理水篇大谈个人乃至国家如何理财。作者试图想以水道以一贯之全书,但是,我们分明看到,他时而讨论的是个人,时而谈论的又是国家。水道,老子倡之,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此乃大道。
这使人不得不回到中国古人的传统,“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有格物致知,有一日三省,有宗教信仰,纵使如此,古人尚且觉得贪欲丛生,迷失自我,以至于提倡“无欲则刚”、“存天理,灭人欲”。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古人对欲望看得确实过了,对人性的限制也有些过了。然而,一个清楚的事实是,人类一百年来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要远远超过以往所有时代的总和,但现代人似乎不怕,还将那欲望赞扬,将身体膜拜,将贪欲放大。何耶?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现代性。现代以来,科学发达,理性至上,宗教解体,个人兀立。众神离去,斯人独存。于是,尼采喊道,上帝死了;萨特说,存在即合理。人文运动的结果导致人性至上,但是,何为人性?中国古人说,人与动物有异,君子又是人中之人,因为君子有道,君子乃士。古希腊神话也说,人与动物不同。上帝说,人是以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连佛教都认为,人畜有别,六道轮回中人属于上品。然而,现代人以为,人就是动物,人性与动物性无异。人性有善恶,恶也乃人性不可分割之一部分,圣人非人,于是,扬恶之论从此生矣。动物,最大的特性乃无伦理道德,无正义理性,乃非理性之存在。在各种实验室里,我们看到科学家在研究着人的细胞、DNA、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将人当动物或身体。这样一种纯科学的研究却被社会科学界当成真理。于是,真知代替了真理,价值观混乱乃至丧失,心理学不再与善为道,哲学不再以道为统,文学也尽情地描述欲望,艺术在放肆地赞扬身体。非理性、潜意识、梦境成为艺术新的迷信。
而在这样一场人的变异之中,人类还创造了一个庞然大物,即看不见的一台机器。它操纵着整个人类的秩序,它使城市越来越大,使大地消失、伦理失纲,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疯狂地竞争,使人与人之间鸿沟丛生,越来越冷漠无情。这台机器就是贪欲。在这台无人管理但却威力无比的机器下,生态环境被一再地掠夺、破坏,人自身的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人们已经渐渐失去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只是机械地竞争,积累财富,然而欲壑难填,身体早早地被累倒。古人崇尚道德,一个人被人尊敬多半是因为其是义人,其道德完满。孔子认为人的成功就是成为君子,完全是一个道德的追求者。可是,今天,这样一种追求会被当成笑料,会被当成非人的冲动。在今天,财富成为一个人成功的最大标准。西门庆那样的人成为极品男人,潘金莲成为妇女运动的先锋。作家比的是财富,教授比的也是科研经费,就连学生,也要找身价4000万的相认。嗟乎!世风如此,君子当何以存在?
一百多年来,中国有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振臂呐喊。今天,国力终于强盛,国家财富和个人财富都有了相当的积累,也正值重新思考理水之道的时机了。应该重新来认识几十年的发展道路。书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警醒:“‘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如果他同时还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话——其实还是应该有所畏惧的。至少应该对‘自然的报复’有所畏惧。有畏惧才会有反省,才会有检讨,才会有进步。”是的,快速的发展必须伴随着不可克服的种种盲目与破坏,反省还远远不够。
从这些意义上来说,《财富如水》当又是一声呐喊,也是一声警示。但愿能引起世人的广泛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