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贞从何来?贞往何去?

(2010-09-06 14:20:38)
标签:

教育

贞从何来?贞往何去?

——亦谈守贞教育现象

 

徐兆寿 

 

最近,从朋友方刚和李银河博士等很多人的博客上以及报纸上看到有关守贞教育课的重演,有不得不说的一些想法。笔者曾经在最早的浙江某大学开展婚前守贞课时写过一篇很长的博文,讨论了在道德领域内为什么会有贞操、又怎么随着人类的观念而演变的过程,今天我还想再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我不想从反对宗教而简单地反对守贞教育。我以为,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我们现在还需要贞操吗?是谁需要?

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近些年来,人们疾呼中国乃至整个人类道德沦丧、价值崩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几乎降低为零,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也早在海德格尔时代就已经远离,而人与人自己的关系则在尼采之后(有人宣称“人死了”)也分离。人变成一个被异化的存在,一个不能与自我认同、不能与自然同体、更不能与他人同信的怪物。这是相对于人类古典时代的存在而言的。虽然我们目前来到了一个后现代社会,一切都分崩离析,一切都从头而起,一切都失去标准的时代,然而,我们仍然向往古典时代的那种单纯、那种从容不迫、那种神人同在、那种灵与肉统一,那种庄重的生活。因此,我们也只能与古典时代相比较来确立我们的价值观、生活观、自由观以及道德观念。

现在,人们几乎都能认同一个道理,那就是道德并非固有的,也并非固定的,它是随着人类的社会化而逐渐被确立起来的。宗教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中道德的化身。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宗教就是道德。当然,从本质意义上来讲,宗教与道德并不这么简单。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仍然是有道德的,但是,这种道德缺乏神圣感。这就是宗教道德与非宗教道德的根本区别。比如,对于一个真正信仰基督教或佛教的人来讲,善就是善,即使牺牲自我也要成就善,但对于一个没信仰的人来讲,要牺牲自我是痛苦的,总是会犹豫不定的,即使勉强成就善也要做出很大的思想斗争。因此,宗教在这一意义上,是任何法律、哲学、圣贤教育都无法替代的。至于宗教的产生根源、今后会不会还会有宗教产生、宗教还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是另一个问题,在此不作赘述,但我要说明的一点是,宗教、哲学、科学都是通往真理道路上的不同的方式,它们互相无法替代,同样,它们谁也无法真正地消灭一方。这是人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所决定的。

接下来我们直奔主题,即谁需要贞操?

当然是整个社会。一个开放的社会便崇尚一切新的风气,它与旧的因袭的传统必须产生隔膜,它使人们对社会产生恐惧感,人们怀念过去,所以需要一些保守价值的回归;一个急速转型的社会崇尚的是变,而不是定,但这种变也是泥沙俱下,善恶难分,价值体系由此崩溃,社会急切需要新的价值体系,但在此之前,人们便从旧的价值中寻找有用的养分,所以社会需要一些旧的道德;一个崇尚经济的时代,必然是一个崇拜欲望的时代,利字当头,欲望有理,于是,这个时代倾斜了,天塌了一边,社会呼唤精神;一个文化交融、价值重组时代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伦理混乱、道德焦虑的社会。这是一种混杂的声音,一种绝望之声,更是一种本能的回音。

对贞操呼唤的背后是对整个伦理道德的呼吁。人们用了这样一种陈旧的道德试图想勒住这个狂奔的野马般的时代。守贞课也只是这种呼吁的一个失声的呐喊,只不过它以宗教的方式出现而已。因此,即使我们以全力压倒美国基督教右翼势力,也压不倒人们对整个道德的吁求。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宗教对性总是抑制?事实上,它反过来也告诉我们,性是人类一切道德、文化的原点。性不但产生了伦理,还产生了最好的文化,如生殖崇拜等。在今天,性虽然与生育可以脱离,但它仍然是伦理的根本。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与性相关的一切为什么总是在黑夜里才闪现。

《圣经》的《创世纪》篇告诉我们,当人类吃了上帝的禁果——智慧,人类便有了原罪,便有了羞耻感。这里的智慧指的就是伦理道德,因为如果没有道德,哪来的羞耻感呢?而这种伦理道德就是亚当和夏娃看见了自己裸露的身体产生的性伦理。身体从产生伦理的一刻就被裹起来了。现在,人类把这一层身上的裹布要撕掉,上帝当然不原意,所以基督教便会有守贞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早被马丁·路德改革了。马丁·路德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撕掉了身体上的那片树叶和遮羞布,但是,他把它们移到人的心上,灵魂深处。所以,马丁·路德才会被人们接受。

马丁·路德的改革告诉人们一个真理:人类无论怎样放纵自己的身体,也要诃护甚至卫护自己心灵的围墙。不能在放纵自身的同时,连灵魂也失了。

现在的处境也一样。贞操是灵魂的贞操,并非身体的,那么,当身体的贞操我们无法来保全时,灵魂的贞操就一定要去守住。

让人心惊的是,一些学者在批判守贞教育时,连灵魂深处的贞操也不要了。这是应该检讨的。

那么,到底现代人还有没有贞操?贞操到底是什么?贞操是女人的专利还是人人都应该有的一种操守?

先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这是最容易的。平等、自由等新的价值理念告诉我们,男女是平等的,而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的流行也正是这种平等观念的普及。在这样一种平等观下,贞操便再也不是女人的专利,也与处女膜无关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早在马丁·路德时就已经开启了,到了当代,它已不是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中,它几乎没有多少争议了。

既然古典时代追求的与处女膜连接的男权专制下的女人的贞操观没有价值了,那么,贞操是否就此消失了呢?

显然不是,它像马丁·路德所提倡的那样,已经深入人的灵魂。平等的观念使它从女人身上漫向男人,于是,一种在平等观念下的新的贞操观早已经存在。它在哪里呢?在人们关于爱情的观念和道德中。比如,相爱的人之间要忠诚、贞洁。这是底线。

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守贞课显然是在社会道德伦理让人恐惧时的一种反应。中国并不是一个基督教的国家,中国的政府也不可能为教会的主张而如此努力,它只能说明基督教右翼分子的这样一种教育与中国人的道德吁求产生共鸣了,政府和教育者有些饥不择食。但是,应该坚决地反对之。它既与马丁·路德改革后的基督教精神不相符,也与整个人类所追求的平等、自由的价值观相背离。问题是,在反对婚前守贞课时,别一并连所有的两性道德也一起泼出去了,如平等观的爱情也同样需要贞洁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