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前一篇博客的时间,才发现有2个月不写博客,时间过的真的越来越快了。不写博客,大概真的因为实在没有要发表的分析或看法。关于银行,过去、现在、未来都将是噪音很大、很多的板块,我不会也不可能对市场上发出的各种噪音都一一思考或反驳,没有这样的精力,也没有这样的必要,也不会降低资金分配的比例。不管持有的股票股价是下跌了或创新高了,不需要天天守着微博或博客鼓吹自己的股票,如果这样,早已违背了价值投资的本质。中外都不乏叶公好龙的价值投资者,满嘴价值,私下里念想的还是股价是不是短期能涨,甚至希望利用影响力来影响股价,实在看不出比炒作垃圾、重组、概念股有何高明之处?
就以出现的对银行股的各种研究讨论变迁为例:几年前,民生银行是最不被看好的,无它,因股价相对涨得差,所以那时到处可看到大幅讨伐民生银行管理如何差、大股东如何不可靠的研究。与之对照明显的是招行,到处是溢美之词,亦无它,因招行股价上涨多而已,但几年来证明当时看好招行而买入者相对收益率最低。今天,热烈讨论民生银行如何好的随处可见,仍无它,因民生银行相对涨得好罢了。——“恐惧气氛是投资者的好朋友。那些只在分析人士做出乐观评价时才买入的投资者,为了毫无意义的保证付出过高的价格。”巴菲特说,我们从来不会为了维持好看的业绩而持有大量热门股,这事实上有损于合伙人的利益。还有卖掉下跌的低迷股,再去追捧涨得好的热门股,是一件很让自己和客户舒服的事,但却实际上以损害客户的利益为代价。
如果股价几年不涨对于投资有用吗?有用,为什么会没用?如果股市10年不开张,它会改变企业产生现金流的能力吗?如果企业利润增长率十年为零,股票还有价值吗?当然有价值,为什么没有价值?假如一个企业每年能赚1个亿,我用5亿买了它,5年就能收回成本,5年白得了一个一年能赚1亿的企业,你说划算不划算?所以,对于自己持有的股票下跌了,我们不害怕,因为我们相信它的内在价值未来几年都会增长(请注意,巴菲特口中的内在价值增长并不是国人口中的利润增长率,以后我会做一些解释);对于自己持有的股票上涨或创新高,我们不惊喜,因为我们相信股价最终总能反映价值;对于别人持有的股票上涨或创新高更不会眼热,因为也许就是山顶的最后一处诱人的风景。更有很多股票股价是有些人联手抬高做业绩,我们就更不会去眼热这样的股票,眼热这样的股票最后往往会死得很惨。巴菲特影响力够大吧,它有能力在过去十年维持可口可乐的股价吗?
一国或地区进入工业中后期以后,虚拟经济都会出现一次超越周期的大繁荣,比如美国沸腾的1920年代和日本1980年代的股市大繁荣。尽管大萧条期间银行的倒闭很普遍,但自从1934年后的很长期间,美国的金融业运行良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破产风潮,储贷协会几乎全面破产,破产率在80%以上。
美国储贷协会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成立这个协会的目的是为了鼓励美国的中产阶级进行自助,所以全称是“扶助储贷协会”。储贷协会吸收存款、并且用这些所得存款向当地的购房者提供20年和30年的抵押贷款,利率在抵押期内保持不变,典型的短存长贷。根据性质,很像中国的城市、农村合作信用社会,中国的民间高利贷、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前者是农民的互助,后者实际上多用来买房。一些互助银行和储贷协会在20世纪80年代的破产风潮中以新设银行的方式改换门庭,中国很多信用社也已新设成银行。在利率很低,而且稳定,长期抵押贷款利率高于短期存款利率,储贷协会的收益很好。但在70年代后期,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对利率施加了向上的压力,达到了利率的最高上限。贷款证券化和商业票据市场的兴起在资金运用方面会降低了储贷协会的市场份额,从而消弱了其在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为了保持盈利水平,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有潜在风险的业务,比如房地产、高杠杆交易贷款,所以为数众多的储贷协会肆无忌惮地将大量资金投入高风险、投机味较浓的房地产和证券等行业。我不知道这像不像中国很多的高利贷,比如吴英就是用于商铺和期货投机。但这些机构其实不具备高风险投资的经营能力,缺乏风险管理所需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为了招揽存款,向存款人提供比其它机构更高的利息;为了发放贷款,它们向贷款人提供比其它银行更低的利息,还把贷款发放到风险很高的项目。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自己招致更大的亏损,还将健康的储贷协会和银行逼入困境。中国的高利贷名义是贷款利率高得离谱,但正因为离谱,所以最后必定借款人还不出,比低利率更危险。
美国在1960年代中期后的几个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年份(1979-1980年通胀率接近20%),市场利率远远超过Q规则规定的存款利率最高限。这就导致存款机构在与其他不受管制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民间高利贷、小额贷款公司)在吸收资金竞争时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为解决流动性难题,受管制的金融机构想尽办法逃避利率管制,扩大资金来源。一方面,存款机构利用各种优惠使支付的实际存款利率高于管制利率。如开设存款账户时赠送礼品,从中国来看,很多城市最近几年实际存款利率早已提高,存进1万元1年直接可从银行拿到300-400元(最高时达到450元)的现金;另一方面,注重负债管理,创造新的金融工具或融资策略。如利用银行持股公司发行商业票据、回购协议以及吸收欧洲美元存款等。这既直接削弱了利率管制应有效应,也使得货币政策传导出现障碍,成为金融体系极大的不稳定因素。起初大量资金从存款机构流向货币市场不受管制的高利率金融资产上,但随着大量储贷协会的倒闭或像中国高利贷的跑路,最终存款还会流进大中型银行机构。利率放开后,倒闭破产的是大量储贷协会和小型银行。
在20世纪80年代的储贷危机中,风险的暴发点是确定的——即主要是那些经营不善的储贷协会,风险可能传染的范围也是大致可以确定的——就是参与相关贷款业务的机构。2008年的次贷危机则包含整个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对冲基金。金融风险范围的大小是由金融业务的发展程度决定的,也就是说,以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和金融能力,你想发生全面金融危机也还没有资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