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里的另一种月晕(上)

(2007-10-22 22:44:42)
标签:

艺术赏析

中国散文排行榜

峻毅的博客

文化杂谈

散文赏析

散文评论

散文解读

峻毅

分类: 读文★读人

    对于傅春桂散文集痛,就喊出来的解读感触(上) 峻毅

 

   

    在解读傅春桂散文集痛,就喊出来》的过程中,令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满怀挚爱写乡村,落笔解剖析人生的精神与踏实为文的品质。

我认识傅春桂是从读他的文字开始的。从认识到了解再成为好友,始终是在互为欣赏的文字堆里,还有一个共性,就是认真与耿直。第一次读傅春桂的散文是在马明博先生的新散文论坛里,纯为偶然,那是因为我在新散文论坛值班。我的值班宗旨是有新发表的文章必读必复,尤其是作者相对陌生的文章会更在意一些,似乎总会留下分析点评。傅春桂对我留下的点评总能非常认真地采纳,并且表示出了对我本人的敬重。在时下人心浮躁,多数只愿接受肯定的表扬而承受不起一丝一点反面意见的人来说,而春桂对待文字认真严正的态度,让我很受感动。

随着对他散文阅读量的增加,他的文字也渐渐引起我和大家注意。那些既不琢刻打造,也无创作构思,似乎是很随意的生活随笔,实质品位很高,人生哲理相当丰厚。在他的散文文本里,找不出现代派意识流的气息,寻不见遐思远远的精神场景,看不到造作在场、想象在场等新散文的格调,他让读者读到的都是真实生活中实而再实的真实在场的现场写作,他的传统散文文本是用坚实真诚的感情凝聚了文章的筋骨(思想)、血肉(叙述)、器官(细节)。我从他的散文中,读出了他以时间为写作舞台的背景,用心观察并捕捉住了生活中的闪光和灰色这一特点,叙述从自身周边展开,有亲情的凝眸,有乡情的纪实,有历史的沧桑,有对阳光的赞颂,也有对阴暗的揭露批评。决不是风花雪月瞬间即逝篇章。傅春桂的散文,给我留下了很多力透纸背的含意和深远思索的空间。我怀着自然而生的敬仰,又一次系统地拜读了傅春桂的散文集《痛,就喊出来》。这些散文我已读过多遍,再读依然令我怦然心动。那些平实的叙述蕴藏了傅春桂对人生的真诚、热爱、理解、期待与奋发,即便是在揭露批评,也是一阵痛夹一层情,痛种种,情种种,乡村民情显真诚。几经阅读,有几多触动我的泪腺,泪溢满脸。但是,读过这些隐隐作痛的文字,却没有令人消沉,反之会有一种挺进的精神。

散文百家百样,喜怒哀乐各有,给读者造成的阅读情态自然不同。有的能令人提神,有的令人萎靡,有的喜而忘形,有的揪心生痛。在我看来,对人生有帮助的,最有现实意义的散文,是那些令人生痛后而又能令人在痛定思痛中闪烁“新生”的文章。这也是傅春桂散文集《痛,就喊出来》中最亮丽的景点。像许多散文家一样,乡村乡情亲情是傅春桂散文的根源,能使他从部队写到地方,一直写到现在难以弃笔的根,就是他的乡情与亲情。他从小在乡村长大,乡村有他的情,有他的痛,有他的根,有他的牵挂,他走得再远,依然情系在其中。所以,他对于乡村的反刍和解读,是具备了一种批评,充满他对乡村的爱恋和痛惜。在他笔下,对于乡村那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散文文本不少,他用平实质朴的叙述,记录了发生自己生活周边的事实。《堂姐的爱》就是其中之一。《堂姐的爱》写的是聪慧丽质的姐,为了追求向往中的爱情,当她知道爱遭到扼杀无望的时候,竟然跳入池塘自亡。他的堂姐在遗言中写到:“我死了,因为我曾经爱过。我爱过,所以我不怕死。”那么令人惊醒,多么值得深思啊!

发嫂的忏悔》看似灰暗,其实具有新生的亮色,禅意,哲理。文中的发嫂,捡走了当年作者为集体采购物质的20元钱占为已有,这对于家庭贫寒无钱读书,只得辍学打工养家的作者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文中说到“一个精壮汉子干一天才10分工,而10分工的收益是2角钱。我当时做一天是8分工,20元,我要干多少天才能还清?”更大的打击还在村民说什么都有,多数说他贪污,至少也是挪用或是占有,从此背上了黑锅。后来发嫂因祸锯了一只脚,她认为这是自己当年贪钱留下的罪孽,是报应,因而皈依佛门,终于悟出“施人以爱,惠及自身;施人以孽,殃及自身”哲理。那么真挚朴实的乡情。傅春桂通过亲身经历的事情,在淡淡地叙述中包含了因果报应的禅意。人生谁能无错,错之能悟,悟得哲理,给后人已告诫,何其不是亮点!

傅春桂笔下更多的还是默默无闻悲怆叹息的人生,生活在贫瘠乡村里同样有性有灵的他(她),因为贫穷,默默地生,默默地死。《潭里的影子》写的是少年伙伴增三的故事。贫困懒散的曾三,娶不上媳妇,在哥哥死了后,娶了嫂子,带着哥哥留下的三个孩子,担着一家人勉强过度。他慢慢地变了。人再朴实。殴打老婆孩子。后来以炸鱼为生,有一次他一猛子下去就没上来。其实曾三有多次脱贫的机会,当兵临阵退却,进城吃不起苦,在家又没有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想改变现状没有积极进取的思想与行动,不去寻找机会抓住机会行吗?引人深思啊!

《被灌粪水的女人》一文不长,却深刻地揭露了乡村的贫穷落后,其群体愚昧无知,丧失良知;惨无人道的习俗,使人群本应有的最基本的性质,也就是人群与别的动物群之所以有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人群应有的良知,然而人群良知似乎丧失。“女人发疯癫时,她男人就喊了人捉住她的手脚,掰开她的嘴灌粪便。在村庄,流行这种做法,只要有人疯癫,认为是鬼魂缠身了,就会灌粪便,去邪治心巧。这个女人不知吃了多少粪水,也没能把疯癫治好,反而更厉害了。”这仅仅是作者拉开文本的叙述,读着令人心如碎片。这是我们文明社会的一角吗?不说现在社会文明不文明,就单论人之本性呢?以强欺弱不说,那么亲情血缘呢?仁义道德呢?乡村再怎么贫穷总也有当地政府,人群再怎么愚昧无知也应有党的各级机构负责人。可是,就在我们党和政府的管辖内,就在新闻宣传高谈阔论我们的社会文明如何蓬勃发展时,还有两个孩子嫌她脏,也不让她进屋。女人白天到处游晃,晚上就睡在屋基的草堆里。儿子们不给她吃的,女人有时趁他们不在家时,偷偷溜回家找吃的,被儿子们发现,一顿狠揍。实在饿得,就在菜园里偷些东西充饥,被人发现追着四处躲。也有找她两个儿子告状的,不说是他娘,而说把你家疯子看好了。晚上,两个儿子就会捆了女人,一个端盆,一个灌粪,这时,女人会发出杀猪般的嚎”天理呢?公德呢?良知?人性呢?都泯灭了吗?这已经不是家庭暴力问题,已不是贫穷愚昧无知问题。这是我们社会的耻辱。这是我们人类的耻辱啊。“我们之所以这么明目张胆的欺侮她,就是我们看到全村的人都欺侮她,我们的有些做法就是跟大人学的。我们也清楚,我们欺侮了她,她家里人是从来不出面干涉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她家里人的态度给了我们胆量”我含泪读完,身体在颤动。可恶,可恨!麻木、无情、没有理性,不存良知的人群,居然没有一个敢站出来挽留住走远了,正在渐渐失去的人性之最——善良与同情心。想想,人类社会还有什么比人群失去人之本性中的良知和理智更为可怕的?

生命像枯叶一样飘落》写了一个叫曾相信的年轻农民来去匆匆的灰色人生。所谓灰色,就是没有任何光色就消失了,这自然会让读者猜想这个人的生活背景。“曾相信是一个循规蹈矩又很拘谨的小伙子,我每次回家,他都会过来坐坐。”在田里或做事情时遇到他,“他会很主动的喊一声,停下手中的活计,等待我走近他。如果我丢烟给他或者给他些别的东西时,他双手会在衣服上使劲地抹,直到他认为干净了。”就是这样朴实的一个伙子,因为贫穷,一直不曾结婚。“人虽然是长得高高大大,有摸有样,可惜家境不好,空有一身蛮力,也没有手艺,结婚成家的事自然是困难的。后来,村里来了一个女乞丐,他收下了。第二天,曾相信像是变了一个人。”幸福荡漾在他脸上,觉得有了女人就像个家了,幸福原来就这么简单。可是,没多久民警上门给他扣了一顶帽子,说他是犯了强奸,要坐牢的,并把女人“解救”了出去。从此曾相信就有些神经兮兮。就因为这样,有人借他钱不还,有人哄他说替他找媳妇骗钱不还,他说的是真话也当他是疯子。最后他死了,有说自杀有说他杀,反正是死了。曾相信死了,没有一个人还能记住他,包括曾相信替那些干过活的人,包括那些借过曾相信钱的人,也包括那些剥夺了他生命的人。也许,一开始他们还记得,久了,他们就忘了。许久,他们认为那条生命本身就是一片树叶,抑或就是一些花草,树叶和花草总该是要凋零的。”傅春桂没有一丝语感上的渲染,用平淡冷静地笔调叙述了一个年轻人就这样消失了。生命是人类的主体,就这样被摧残,在这种被随意摧残他人的惨状中消失了。《生命的细节》也是写一条生命的消失。写一个叫陈伯平的复员军人,在特殊年代背景的“文革”中,是以“杀人犯”被枪决的,惊动了四邻八乡,而定罪结案的主要依据只是在陈伯平家里找出了血衣。在那样的年代,陈伯平是否含有冤情无从论断倒也默默接受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陈伯平即要被枪决时路上,到处是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是去看杀陈伯平的。”当陈伯平被枪决后肝被人掏了,胆被人掏了,肺被人掏了,胰腺被人掏了,肾脏被人掏了,脑汁被人掏了。尸体被挖成了一团肉糊。”傅春桂把儿时亲身经历过的场景重现在我们眼前,在平静的笔墨下,揭露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对于人类本应人人尊重的生命,就这样草草了事,也正因为民众的愚昧无知为这样的背景做了垫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