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鸣
一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2,211
  • 关注人气:10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德国

火车模型

魔力火车

marklin

旅游

分类: 亲近自然

    周一上班,由于对方的准备工作还没好。下午,老米建议我们去看marklin火车模型店,满足一下童趣。对火车的爱好由来已久,我是第一个赞成的。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火车,也喜欢坐火车,当汽车过道口时巴不得栏杆放下有火车过了,如有火车通过肯定会伸出头去看个够。如步行过道口,就是没有火车过来,也最好在道口站一会,等一下,看看过一阵有没有火车会通过。现在火车多,地铁更多,地铁就到家门口了,这火车瘾才刚刚消退,但一有机会还会燃烧起来的。

 





 

    德国marklin火车模型工厂也在这边附近,有这样的机会一定不要错过。以前我们上海新世界上面的玩具馆也有买这牌子的火车模型,后来估计是价钱贵,一辆火车要几百元到上千元,且光买火车是没用的,还要买导轨、电源、通讯、控制、假山、铁桥等各种造景之物。实际上是买个铁路系统,没有几万元是不行的,在中国真正玩的起这个的人不多。现在有钱的人是很多,但有钱人也不一定喜欢这玩意。所以,现在新世界再也没有看到这车子,只有一些专业发烧小店会有。

 




 

    车行不远就到了marklin火车模型专买店。店门口一边放着一个火车车箱,另一边还有大车轮。这一切,一看就明白,这店和火车有关。这是一家大型超市式的商店。进门边上有个儿童活动区,有小孩在大人的陪伴下,在自由组装小火车。来的老外以祖孙俩居多,毕竟是工作日,年青人没时间来。

 




 

    店堂中央是一个大大的火车模型实景,有好多列火车不停地在环线上运行。有客车、货运车、油罐车、木材专运车,来来回回在不同的层面穿梭。有山、有河、有桥、有路,有火车站、有道房、有工厂、有民居、有教堂。就是一个山区火车运行的实景再造,做的极细仔,一切和真的一样,只是比例缩小不少。火车能冒烟、能亮灯、能鸣笛。店堂内还有个老式内燃机车头实物剖面展示,内部操作面板告诉了你火车是如何操作的。看那个小老外玩的真开心,仿佛就像在开真火车一样。

 




 

    火车模型制造商具有出色的再造现实生活大小火车模型的能力。在店内各年度、各样式、各牌号、各国家的机车模型都有。

 




 

    据说,早在十九世纪后期首次出现的电动火车模型,开创了魔力火车模型的先锋。德国早在1891年全力打造marklin火车模型。他们基于先前玩具火车的样式,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加重了三磅。虽然看上去比较简陋,但却非常成功。

 



 
  

    正因为火车模型具有很大的互动性,并且没有年龄层次的区分,儿童和成年人,即便是最小的儿童都能从中享受到快乐。成年人在关注火车模型的同时往往会回忆起他们第一次乘坐列车时的情形,回忆起自己最深情的童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车模型有了长足的发展,推出了不同年龄层的火车模型。有适合4-6岁,8岁儿童玩耍的火车模型,也有适合成年人收藏的火车模型。很多收藏爱好者从小就承认了火车模型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从小开始培养收藏喜好。成年后这种对火车模型收藏的情结不但没有丝毫的减弱,反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深厚。现在火车模型规模的日益普及和众多系列的推出,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多种层面的选择。

 




 

    看看这儿火车模型的价位,一般的车箱都在50欧元左右,复杂的机车头价格就更高了。这个价位比我们国内买当然还是便宜多了,但光买一个没用的,要成系统,花的钱还是不少。我们一行只有看的份了,不会有人开张的。老米到兴趣正浓,他说他也玩火车模型,家中就有个小型火车模型系统,他们老俩口没有子女,这也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最后,他挑中了二列火车,也算我们一大帮不虚些行了。

阅读    收藏 
标签:

育婴堂

旅游

    记得我上小学时,教课书中有一篇写上海育婴堂的文章,具体标题己忘了。我家还有一本《育婴堂里斗争》的小人书,是有关解放前上第育婴堂的故事,由于这次去学《UG》又一次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上海育婴堂路在近中兴路、西藏北路和共和新路间

 

 

 

    上海育婴堂路由于解放前的育婴堂在那儿而得名的。以前是一条很小的马路,周边全是贫民区,那时的中兴路,西藏北路很窄的,是闸北下只角地方。尽管就在上海,但从来没有走近那儿过,也不知育婴堂路的具体位置。这次去学习真好在位于中兴路,西藏北路口附近,也就是现在地铁八号线中兴路站边上。周一趁中午休息就到周边走走,现在地铁通了,路也宽了,除了个别地方,大多数地方已看不出当初贫民区的痕迹,抬头看路牌,和中兴路垂直的一条育婴堂路醒目标在其中,根据路牌往前走,不远看到一条小路,正是育婴堂路。看看路口有个报亭,亭主是位五、六十岁的本地人,我就上去问了,请问这育婴堂路有没有解放前的育婴堂旧址,他很不耐烦地说,不知,让我到育婴堂路上自己去问。

    我家的小人书《育婴堂里的斗争》

 

    我就一拐走进了小路,小路很陈旧,路口不远有座很简陋的教堂。我记忆中育婴堂肯定和教堂有关,就在这附近。问了几个店家,都说不知,看来也难怪,他们多数不是本地人。此时,正好,弄堂口出来一位老先生,看样子,八十多了。我说,老伯伯,上海解放前的育婴堂旧址在哪儿?你知道吧?老伯伯指了弄堂对面,教堂后面,围墙里的居民楼。他说就是这位置,现在早已造楼了,老的样子一点没了。我就顺着他的方向照了几张相,也算是对儿时记忆的一种连接。

    简陋的教堂

    围墙内是原育婴堂旧址

 

 

    记得当时育婴堂故事大致是这样的,这育婴堂是外国教会在上海贫民区开的,主要是收养上海孤儿和穷人的孩子。他们打着慈善的幌子,实际在残害中国儿童,非常黑暗。那时的相关报道,主要是一些在育婴堂长大的孩子写的。记得当时学这课文时,都是很气愤的。很想有机会去现场看看,后来听说这育婴堂进经过无数次战乱,早就没了,很难探访。还好,前一阵造地铁八号线,结合市政改造,本来这条小路不保,后来听说当地人强烈要求保留原来的路名。要不真是再也没有踪影了。

    现在的育婴堂路

 

 

    不是这次路过,我也不会特意去呢?现在的孩子如不看这本小人书,还真没知有这故事。

阅读    收藏 
标签:

男人

女人

谁怵谁

杂谈

分类: 微风细雨
    怵chù

 

    “怵”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scared; afraid; timorous; frightened

2.to entice; to induce

 

    怵,简单的说就是害怕、恐惧的意思。比如说“我怵你”,就是我怕你的意思,但不一定是心里话,因为这是俚语,除了有我怕你的意思外,还有不服气的意思。

 

    使男人发怵的往往是强捍的女人,也就所谓的女强人(当然那种野蛮泼妇就另当别论了)。

 

 1.jpg

 

    在我的同事中就不乏有这样的女强人,公司工艺部门有位和我很谈的来的女同事,都四十出头了,是位技术能手,独当一面。由于我们关系比较好,所以,以前我给她介绍过几次男朋友,都是不行,直到现在还是孤身一人。现在好了,没有人再给她介绍朋友了。其实她条件很好的,漂亮、为人和气、不清高(至少工作上)、办事有计划、有主见、经济条件也好。真不知,为什么真正要看上她做老婆,男人会发怵。还有我们老领导千斤,月薪都二万以上,三十好几了,没有方向,父母急呀,可女儿不急。听领导说,他女儿也是位很可爱型的,不是那种使男人看了就发怵的。`

 

1.jpg

 

    面对能干的女人,男人其实也有不发怵的,有修养的男人反而会崇拜妻子的能干和优点,毕竟是给自己长脸,要知道男人也爱炫耀妻子的长处。但女人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环境,外就是外,家就是家。我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英国女王和丈夫吵架,一气之下,做丈夫的将女王关在了卧室门外。女王去敲门,丈夫问:“是谁在敲门?”“是我,英国女王!”女王盛气凌人地回答。卧室里静悄悄。女王再敲门。“是谁在敲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声音很傲慢。卧室照样寂静无声。女王无奈继续再次敲门,只是声音变得极其温柔,她柔声说道:“请开门,亲爱的,我是你的妻子!”卧室的门瞬即打开。

 

1.jpg

 

    不要让有自尊的男人在能干的妻子面前发怵。其实男人并不发怵能干的妻子,而是发怵她们盛气凌人的那种讨厌。

同事给我讲了一个他朋友的故事,那朋友的女儿,在中学里就是校花,在大学里是高材生,毕业后先后在几个外资企业供职,把老板哄得团团转,薪酬步步高到5位数月薪,而且见多识广,显然是一个A女。然而也不乏追她的男生。用她爸的话就是屁股后面的男孩一大帮。可见上海的男生并不怵A女。有趣的是“抓一把挑挑”的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甄别,她没有扑向高官、大款的怀抱,也没有嫁给最帅、最有才华的追求者,而是许配给了一个才貌平平,但是性情柔和、富有亲和力的男生。她父母也不明白看中了他什么。然而,结婚三年来小夫妻相亲相爱,如胶似漆。不仅没有嫌弃老公,反而对老公百倍体贴。每当父母对女婿有微词时,她总是站在老公一边,为他辩护。特别是老公要辞职读博士深造时,她一人担负了家庭经济重负,还照旧以老公的名义补贴公公婆婆。

 

1.jpg

 

    同事在与我探讨内中奥妙时,只能以“一物降一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来解释。那男孩一定是摸透了朋友女儿的“穴道”,吃透了女儿的心思,女儿就是吃男孩的招数,心甘情愿而且觉得很幸福,那有什么办法呢?好在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

 

1.jpg

 

    有对朋友夫妇,女的当时名牌大学毕业,长得漂亮,其他方面也很出色。男的虽然也很有些才干但相貌平平(都有点恭维),其他方面和女的比也好像差了不少。但这女的就是挑中了这个人,当时女的家里和朋友反对的不少。可说是A女选了个B男。因此,对某些男人来说是发怵的女人,对另些男人来说真合适。

 

1.jpg

 

    其实不是发怵不发怵的问题,而是在一起开心不开心的问题。男人找老婆不是找战友更不是找同事,A女也、B女也罢,最重要的是在一起生活时的舒心和幸福感觉。男人发怵了么?没有!男人只是想让自己过得更舒服点,好的未必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自己相伴一生的人,不一定要多优秀,但一定要让自己想到对方就最开心,想到和对方一起慢慢变老就有幸福感。

阅读    收藏 
标签:

旅行/见闻

旅行

美图

休闲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分类: 亲近自然
    本来第二天去的红灯笼外婆家,由于时间尚早,且上外婆家心切,还是趁早去了。

 

 

 

 

    红灯笼外婆家其实是个最近才开发出来的人造景点。坐落于天目溪畔,与天目溪漂流下游码头相连,距瑶琳仙境2公里,是一处兼具游览景点与度假休闲双重功能的新型景区。外婆家是按我国江南民间谚语“想吃来丈母家,要嬉去外婆家”的意境营造的。桐庐·红灯笼乡村家园风景区点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建有乡村风情、乡村景观、乡村游乐为内容的30多个景点。景点的布局巧妙地利用了原有地形;按旅游的要求和功能进行创意设计,建筑精致。风格古雅,参差错落的屋顶,朴质素雅的形态.青砖黛瓦的明快色调,四周有青山绿水环抱,使整个外婆家景区构成一种和谐的美。

 

 

 

 

    走进外婆家,就像到了一个江南村落。清净优美的山水环境,亲切温馨的外婆家风情,古朴典雅的小木屋,土色土香的野味佳肴是红灯笼乡村家园的四大特色。红灯笼外婆家依据自然的山势地貌和小桥流水的乡村环境,构建了茶酒肆、戏院书场、乡村私塾、百姓宗祠等乡村景观和一条有百工演示、杂耍表演、土特产作坊为特色的乡村作坊街市其间点缀了大量的供游人参与的乡村游乐、竞技等颇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游人在此可充分体验江南古谚“耍嬉外婆家”的亲情乐趣。

 

 

 

 

    在这儿能看到很多在现在城市中看不到的东西,如:箍筒、手工制烟、打铁、酿酒……。在外婆家没有老外婆肯定不行的,在这个景区自然要有个人来象征性地扮外婆了。导游领我们上了一个小楼的二楼,只见在窗口端坐着一位穿着大红中式外衣的老外婆,看她的年纪也就是六十多岁,可她自我介绍已七十四岁了。老外婆笑喜喜地对我们一行中最漂亮的小姐说,我来给你写一付字吧!只看她熟练地拿出红纸和笔写上吉祥的话,并送上喜字,还很热情地和大家照了张相。那钱自然有付的,只是随意了,看小姐只给了五元零钱也没啥。

 

 

 

 

    由于,天气阴冷,来的人又少,这天在广场上没有什么表演,只是在古戏台上有一位女演员在唱越剧,我们一走,她也马上停了。不是旅游旺季比较清谈。所有这些仿制的小店也一样的清淡,没有生意。

 

 

 

 

    这儿惟一的故迹就是百姓宗神祠了,那儿放了百家姓的典故和历史,还有很多课桌,可以说也是个讲师堂吧!内部还恭奉着中华民族的始祖是轩辕黄帝,塑像的左边坐有一尼姑,右边坐有一和尚,给来这儿烧香的人解签的。我们一行人只是匆匆而过。

 

 

 

 

    红灯笼外婆家景区其实要晚上去看才美呢,想像一下到处是红灯高挂的场景,一定很喜气的。可我们晚上还是住宾馆的。

 

 

 

 

    本想晚上肯定住在桐庐的,可没想到住在桐庐边上一个名为分水小镇,可这浙江小镇也不错,居然也有准三星的宾馆(欧凯尔大酒店)。宾馆很新,设备也很好,反正一般酒店具备的服务设施这儿一个也不少。到是为旅行社省了不少钱。

 

 

 

 

    桐庐的分水镇被誉为“中国制笔之乡”,是浙江省中心城镇、浙江省小城镇改革试点镇。它的制笔是做圆珠笔和水笔的。整个小镇不大,就在天目溪的边上,很新,居住区也比较现代,我还是第一次住在这样的小城镇,很清静,街上人也少,真的不错。吃饭是酒店二楼的,晚上KTV也在这大楼内,很方便的。就放开心地玩,用不着有的地方玩好了还要打的回来。一切很是休闲的。

阅读    收藏 
(2007-09-17 09:13)
标签:

旅行/见闻

旅行

美图

谈天说地

休闲

分类: 亲近自然
    去贵州前,我们已做了功课,上网查了一下,贵州当地的气温在16到25度间,且时常下雨。而当时上海的气温在18到32度间,二地整整差了10度,所以出行前除了上海的短装外也带上了外套。雨具自然不能少带。在贵州4天,时间不长,但我们着实感受了下当地一不样的自然人文景观。
 

 

 

    衣:

    9月6日周四,我们下了贵阳龙洞堡机场,当时地面温度18度,还有小雨。但过一会就不下了。看看当地人穿长袖的多,也有穿外套的,我们一行11人全部是短打,说实在的也不是特冷,就好像我们上海10月底的气温,是乱穿衣的季节。

    9月7日周五,在遵义。周四晚上住遵义时天还是好的,早上起来就遇到下雨,雨不大,又没风,就是不打伞也行。气温还是18度左右。没感特冷。

    9月8日周六,在黄果树。据气象台报是15度,没下雨,可太阳也出不来。据说景点凉,套上外套,可到了景点,一走就是满头大汗。很潮湿的,闷热。

    9月9日周日,在贵阳。早上起来看看窗外还是好好的没下雨,可等我们下来就下雨了,一直到我们12:30坐飞机离开,天没有好过,虽雨不大,但很不爽的。还好,这天没有安排,只是坐车去买了点土特产就上飞机场了。

 

 

 

    在贵州的四天就没有看到过出太阳,真是郁闷。这季节去贵州有点像我们上海每年6月下旬的黄霉天,滴滴嗒嗒的。可我们的黄霉天最多也就二星期,其余的时候还是四季分明的,没有像贵阳这样没完没了的。据说若是冬季来还要惨了,阴冷!阴冷!气温不一定特低,一般不会低过-3℃,但湿度很大,经常要下雨,没有干的时候,很少见太阳。整天滴沥哒啦地天上地下尽是水,会好受吗?导游也说,贵阳、贵阳本来太阳就来的珍贵,所以不足为怪了。我是带了四套衣服,一天一套,要不,就是洗了也不会干的,真不知当地人怎么过。

 

 

 

    食:

    贵州气候潮湿,食在贵州,不能离开辣,这也许是当地人去湿的方法。贵阳的小吃,集中了云、湘、川大宴小餐的精华,又加入了贵州人的好吃精神。导游说了,贵阳是个旅游城市,生活节奏很慢。我们看当地人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贵阳还是个夜生活很丰富的城市,戏称贵阳人是早上不起,晚上不睡的。在我们住的宾馆附近,就有一条街,满是排档和酒巴,小吃的种类特多,家家食客满盈。酒巴都在门外放有很多桌椅,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一盆花生类小吃,几瓶啤酒,或就直接喝酒的,气氛也不错。我们晚上11点钟去看还刚开始热闹起来。听说,这儿每天要营业到早上4、5点,凌晨1、2点是最火的时候。贵阳的娱乐业大多是通宵的,没有我们上海规定的到凌晨2点一定要关门的说法。我们一行自然重辣吃不消,所以,每到一家餐馆先和服务员说好,我们要微辣的。所以在贵州这么几天,吃还是很习惯的,没有什么不适。贵州的辣还有个特色,酸酸辣辣,辣劲不足,略带酸甜。不像四川麻辣的让人受不了。回上海前,我还特地到当地的超市买了贵州的辣椒菜,是《老干妈》的一种由青菜和辣椒制成的辣椒菜,可以直接吃,也可做调料,味道不错。该种辣椒菜我在上海没有看到,尽管《老干妈》这牌子上海都有。贵州的食,总的来说不错,反正还是很对我口味的。

 

 

 

    住:

    贵阳和遵义新城现在都建设的不错,这在很多城市都是一样的,大同小异。现代化使城市的特色正在消亡,看看各地全是一只模子。但贵阳由于是山城,能利用的土地不多,当地造房不讲究朝向,只要能造上房子就行了,不像我们上海造房一定要坐北朝南的。想想终年晒不到太阳的房子多郁闷,所以要我长住那儿肯定不适应的。由于山城高差大,自来水打不上去,每幢楼顶上都会有个像足球一样的水箱,整个贵阳市像在做世界杯的广告。出了城,贵州的民居还是有特色的,当地的农村很多房子屋顶是不用瓦片,而是直接用岩石片,这是当地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石灰岩岩片(石片)做成的。我们这次出行住的地方还行,在遵义住在火车站附近的维多利亚大酒店,很新、很现代化的酒店,只是早饭稍次点。在贵阳市我们住在位于市中心的华城大酒店23楼,整个贵阳市尽收眼前。华城的早饭特好。只是当我们一下旅游车就有人来给我们塞小广告,上面有MM的照片和联系电话,只要是男宾每人一张。还有,只要你一出宾馆就会有人把这小卡片塞给你,你不要,他就跟着你,硬要塞给你不可,很烦的。每晚也总会有XX服务中心打电话到客房来问要服务吧!看来当地这一行服务意识还是很强的,且特开放。

 

 

 

    行:

    贵州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由于多为山区,贵阳市的龙洞堡机场就是建在炸平的山头上,很小,离市中心到是很近,20分钟时间就够了。贵阳市是山城,上下坡度多,所以很少看到自行车,人们出行多是坐公交的,公交还算发达,线路多,上车无人售票,无论线路长短,都是1元票价,很合算的。就是坐出租也不是很贵的。贵州的建设相对发达地区来说还是很滞后的。整个省唯一的一条高速公路是上海到云南的贵州段,还没有造好,只有部分路段通车。省内还是以铁路和低等级公路为主。且出了城公路很差的,汽车在上面行,上下左右晃动的厉害。我们从贵阳到遵义也就一百多公里路,如有高速最多2小时搞定了。可走地面,导游说了没有5小时下不来,且晃的你肯定吃不消了。坐火车也不是件舒心事,要去候车,要排队。上了火车,这火车慢的没法说。什么火车第五次大提速,动车,在这儿全没了影子了。在山区只有单轨,弯道多,坡度大。去遵义时坐的5608次列车开了三个多小时,回贵阳市时坐的A785次列车居然开了5个小时,我们戏称它是雷锋车,有车必让的。真的很难想象贵州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别就这么大。正由于贵州出行不便,它历来是我国的大后方,有很多军工企业,就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鬼子也没有打进去。哪天贵州也能象我们沿海那样,高速、轻轨路路通,去贵州玩就不是件难事了。

 

 

 

    游贵州的衣食住行,体会多多,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想必如有机会再去的话,望有更好的感觉。

 

 

 

 

阅读    收藏 
(2006-07-30 00:44)
分类: 杂七杂八

初看名称很自然地读成“盱眙(yu  tai)十三香小龙虾”。为此还闹了笑话了。

记得三年前,盱眙小龙虾初登上海,这小龙虾三字人人都识,就是前二字用的很少,没有见过,自然认识的人很少。第一次看到饭店的广告,我就很自然地脱口而出:盱眙(yu  tai)龙虾。也没有多想,就这么简单。后来看了电视美食介绍,我方知出笑话了,原来是盱眙(xu  yi)龙虾。真是修才识字读半边啊!原来,上海人一向比较眷念阳澄湖大闸蟹,但自2003年夏天始,一个叫盱眙的苏北小县,掀起了上海滩夏季餐饮的红色风暴,那就是盱眙十三香小龙虾。这香风一直刮到现在,经久不衰。

 

 

这小龙虾本身谈而无味,没有河虾的鲜美、也没有对虾的爽口。全靠这十三香来润色了。曾傻乎乎地认为,为什么不叫十二香或十四香,非要十三香。看来十三是个敏感的数字。记得电视剧《黄飞鸿》里面有个新潮抢眼的女子,先倾倒了黄飞鸿再倾倒了众生,她的名字就叫“十三姨”,很妩媚的十三,那是排行数。而这十三香只是代表了多种调料,并不是说里面是十三种原料,十三是多的意思,实际上它由三十种原料,诸如八角、花椒、白蔻、白芷等等综合调配而成。可见这十三的广告效应不能低估呀,这盱眙人可真聪明。要知道这十三,在生活中,是鄙大于利啊,阿拉上海人就有很精典的骂人词:“十三点”,通常是骂一些痴痴颠颠的女生的。

 

 

小龙虾火了这么久,我到是没有去吃过,总觉得不卫生,这一大锅的小龙虾,只水冲一下就烧了行吗?最近,经不住朋友的劝说,说我家附近就有一家做小龙虾的味道正宗。这调料呀、虾呀,全是盱眙原装“进口”的。说多了,也就去吧。星期六,三口之家也就去尝一尝。

这家名为鼎洋火锅楼,原来主打是火锅,现在加了小龙虾了,人气就更旺了。我们要了二大盘小龙虾和一个火锅,是骨头锅底,再要了各种配料,羊肉片呀、鱼圆呀、菠菜呀、粉丝呀,等等。很热闹。但最感兴趣的还是小龙虾,本来就是冲着它来的。

又是手套、又是围单,架势很浓。拨头、吸脑、断尾抽肠、吮壳、剥壳、品肉,可称得上香鲜无比。精制的虾肉,吃着微辣闻着喷香,入味,欲罢不能,开始还斯文地戴着一次性手套,后来,闷啊,赶紧去把手洗干净,徒手吃,没有束缚自由享用,香料的味道很难洗去是真,不管那么多了,吃完了再往死里洗呗……

嗨!感觉真不错呀,这火锅只能委曲为配角了。再配上冰的饮料和啤酒,打死你也不肯放了。

 

 

虾足酒饱,出了洒店还留有余香。转眼想想这吃小龙虾也给它搞个口诀如何:

拉起你的手——拎住小龙虾的两个脚

轻轻吻一口——吃过奥里奥饼干吗?就是舔舔……

掀起红盖头——把龙虾拉直背面朝上,向外把虾头去掉

深深吸一口——吸吮虾黄。龙虾在78月份的时候,虾黄最多最厚,滋味也最好

解开红肚兜——从侧边咬开龙虾壳

拉下红裤头——把尾巴连肠子一起抽掉

让你爽个够——吃吧吃吧形容词粗了点,但是配合冰镇啤酒可是最过瘾了

……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