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

为什么莎娃拿外卡会闹得这么大?我们可以反问一下,如果药检出问题的不是莎娃而是别的球员,他们解禁后会是什么情况?

特洛伊基2014年解禁复出以后三个月内,在格施塔德和中网拿了两张外卡,这个事情如果我现在不提,估计没人会记得住,当时更没有听到任何反对的声音;西里奇解禁复出后很快重新融入了巡回赛,一年后拿了美网冠军,同行和媒体间几乎没人提起他的黑历史。

那莎拉波娃拿几张外卡为什么反对声音这么大呢?原因远不止于前两者坚持否认服药而莎娃痛快承认——用庞德他老人家的话来说就是“禁药问题上压根不存在误服”。

莎娃的境遇是她超高的商业价值和超差的人缘所共同决定的。单就指这次外卡争议事件本身,她本人并不存在过错——她的错在于之前服用了禁药,而十五个月的禁赛期和随之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已经让她买单,这笔旧账在她复出之日就该一笔勾销,而一名球员解禁后拿几张外卡也是常情——真正应该反省的是WTA巡回赛和斯图加特、罗马、马德里这几站赛事。​对于一名身背禁药丑闻的球员的复出,WTA官方营造出一种英雄回归的氛围,官网发文《网球需要莎娃!对手们期待她回归》,结果引

标签:

杂谈

大错已经铸成,但究竟是为了治病而误服,还是为了提高成绩有意为之,这其中却有着天壤之别。

莎娃发布会结束后,第一时间涌现的各种背景资料里,一篇在去年十月就刊发在俄罗斯体育网站上的旧文最让我印象深刻。用谷歌机翻成英文后粗看了一下,内容正是关于导致莎娃“吃药”的米屈肼meldonium)。当时WADA刚刚宣布将在2016年把米屈肼列入禁药名单,在此背景下,这篇文章揭露了俄罗斯乃至前苏联运动员长期集体服用米屈肼的黑历史,乃至接下来面临的问题。

正因为有这份俄罗斯体育的黑历史存在,莎拉波娃的“误服”理由遭到了挑战和质疑。事实上2016年至今,六名因为米屈肼而落马的职业运动员中,有三人来自俄罗斯,莎娃只是其中之一。但即便如此,我仍然相信,莎拉波娃的禁药事件应该被孤立看待,这不仅由于她一直以来的形象,也因为她自小远赴美国,在一个远离俄罗斯体制和背景的大环境下独自成长的经历。同时我还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以莎拉波娃今时今日的地位,她是否需要以身败名裂的代价铤而走险?为了赢一次小

(2009-08-18 20:07)
标签:

《网球杂志》

网球拍

分类: 网球考古/数字游戏

如果说上集里的那些拍子造型功能还算正常,那么做好准备,现在开始,网球拍们将以越来越疯狂的态势出现,做好准备挑战你的想象力极限吧!

另外,新一期《网球杂志》本周六12:25播出,下周一17:25重播。重点内容是克里斯特尔斯职业生涯的精美回顾,喜欢这颗比利时甜心的同学们千万不要错过。

 

http://i519.photobucket.com/albums/u354/tennishistory/racquets_os_sping300.jpg

Spin G-300 USA & RoxPro Aust. c 1987

诡异的弦床设计,纵向拍弦被延伸到了拍喉底部,这样的设计加大了甜区面积。看了最新一期《网球杂志》的朋友应该对于ITF对球拍规格的规定有所了解,在这块球拍里,弦床设计其实违反了其中“弦床中心密度比其余所有区域都小”的规定,但后来上市的时候据说搞定了关系。原来老外也兴这一套……

(2009-08-11 23:44)
标签:

网球拍

《网球杂志》

分类: 网球考古/数字游戏

没办法,淡季里面只能自己挖空心思找选题。继“网坛八大家”之后,本周六播出的《网球杂志》又将推出一个专题版块——网球拍沿革史。自从十年前买下自己的第一块球拍之后,我开始了自己的球拍沿革史,至今为止除了当年一时冲动把一块Wilson 6.2拿去换了大学一个月生活费以外,其他所有使用过的兵器不论骨断筋折面目全非,全都被作为我业余生涯的见证而成为了藏品——相信有同样爱好的球友不在少数吧?不过在为了做这个专题而查阅了古往今来许多的球拍资料之后,这才意识到自己所见所有连沧海一粟都称不上,这是十年和六百年之间的差距啊……

以下就是这漫漫六百年间,出现过的那些造型、创意足可谓疯狂的球拍。为了把它们全都搬上blog,我才知道原来新浪博客还有一个单篇文章字数不能超过两万的规定,于是这部巨片只能分上下两集播出了。如此篇幅,二十五分钟的《网球杂志》是远远不足以涵盖的,有兴趣的看官们就在这里自行研究吧^_^

 

http://i519.photobucket.com/albums/u354/tennishis
分类: ATP 男子网球
 
德约科维奇打赢了卡纳斯,直落三盘!你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吧?没错,费德勒没有做到的事情,一个19岁的孩子居然那么轻松的就完成了……
事实上只要回过头去想一想,这样的结果其实不应该令人感到意外——尽管在上一篇文章的评论栏里我曾经明目张胆的写着“我看好卡纳斯”——毕竟,德约科维奇击败卡纳斯,这只是意味着一个赛会的十号种子击败了一个资格赛选手,意味着排名体系总算开始正常工作,意味着黑马终于也有撞到南墙的一天。然而问题就出在,卡纳斯的身份远不只是“资格赛选手”那么简单,人们更愿意称他为“费德勒终结者”——不是一次,而是两次。一个能够连续两次击败费德勒的球员,却无法从德约科维奇手里拿到一盘,这不得不让我们去问一个为什么。
分类: ATP 男子网球

好了,现在该来说说费德勒的第二个“世界第一”。没错,上一篇文章的回复里很多朋友都已经猜出来了,我想说的这第二个“第一”,是费德勒的脚步。

从张德培,到休伊特,再到现在的纳达尔,这些网球场上的飞毛腿让人们理解了“脚步”对于网球运动的重要性。而同时,那一个个“跑”来的冠军也带来了一种错觉:在网球运动中,脚步移动的优劣等同于跑动的绝对速度。跑得越快,脚步越“好”。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回忆一下我们第一次拿起球拍的时候,面对那活蹦乱跳的小黄球,我们总喜欢撒开双腿,享受那在阳光下全速奔跑的快乐。然而事情总是不巧,当我们想到拉开球拍,准备击球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追逐的对象已经跳到了身后——我们跑过头了。慢慢的,我们终于明白,在网球场上,脚永远是服务于手的。脚步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球员能够尽可能的在最恰当的时间来到最恰当的位置,去击打每一个不同线路的来球,而并非为了竞速——那只是田径运动员应该关心的事情。脚步的真正优劣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准确。拳击运动家说,永远要迈出最正确的那一步。而被称为“不流血的拳击”的网球,同样如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