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逃避

思维

心理

分类: 成长发展
在知乎上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非常感兴趣,很想拿出来理解和回答,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普遍了,我也经常遇到,与其说是回答问题,不如说是自我整理。

遇到困难会逃避简直是人性当中非常典型的一个自然反应。从我看到这个问题想写,到查资料到我真正的动笔写也过去好几天了,看,我是不是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困难,并且一边逃避着,一边面对着,虽然现在动笔在写着但心里依然有着可能你也会有的畏难,担忧,焦虑等等等的情绪。所以我们一起来面对吧。

意识到问题,你已经超越了很多人

当你提出这个问题,或者搜索这个关键词,甚至只是浏览到这个题目点击进来查看,就说明你对自己的这一方面有所察觉。可能是意识上的清晰,也可能只是模模糊糊感觉自己好像也是这样。
标签:

转载

分类: 公告分享

书名:《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标签:

自恋

心理

分类: 成长发展
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诸如“内向”、“低自尊”或者“敏感”这样的标签,可一旦深入接触,就会发现他们内心其实觉得自己非常“特别”、“重要”。

心理学家Jonathan Cheek开发了一套测题,列出了一系列这个人群典型的内心独白,其中包括:

• 我很容易就陷入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 我感到自己的气质和大多数人都不同
• 当我走进一间屋子时,我总感觉其他人都看我
• 我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批评伤害
• 我经常觉得别人在针对我
• 当其他人来诉说他们的烦恼,占用我的时间并期望得到我的同情时,我会暗地里感到麻烦
• 我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他人的评价
(2019-01-25 12:28)
分类: 预防保健
前几天,我们收到一条留言,留言者说:“我很容易感到烦闷,总是有很多人跟我说,你需要变得积极一点。

最近我男朋友又跟我说我想太多了,要变得积极一点。一听到积极这个词我就很烦,人类为什么需要积极一点?世界本来就很丧啊?而且,我总觉得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所谓的积极情绪了。我这样真的有问题吗?

曾经,心理学的研究更关注于消极情绪的部分,如恐惧、悲伤和它们引起的个人痛苦与社会问题。但积极心理学家们认为,想要过得幸福,只减少负面情绪是不够的,人们还需要主动地创造积极情绪。

这个粉丝的问题,也是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我们生活中的积极情绪已经太少了。

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导读Barbara Fredrickson教授撰写的《积极
标签:

图式治疗

心理

健康

心理治疗

杂谈

分类: 公告分享
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短程心理治疗方法,主要致力于减轻患者症状、建立技能和解决当前生活中的问题。认知行为治疗在许多心理障碍的治疗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其疗效也得到相关实证研究的支持。

虽然认知行为治疗帮助了许多患者,但是对于有潜在人格障碍或人格问题的患者,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往往很难奏效,即使一些患者有所改善也容易复发。人格问题患者有许多心理特质,使他们与单纯的轴障碍患者有很大的区别,同时也使他们不适合采用传统的认知行为治疗。

1
分类: 成长发展
第一次翻开《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时候,小编的内心是崩溃的。

焦虑障碍?好像说的是我。自恋型人格障碍?好像说的还是我。轻躁狂发作?天呐,好像我闺蜜!重度抑郁障碍?这有点像住在我隔壁的那个人啊!于是,我的世界观遭到了颠覆性的挑战。

好像自从学了心理学,我开始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人,都不太正常了。

心理咨询师们的内心戏好像总是特别多,比如说简单的约会,就可以分析一整天——如果你提前赴约,你太焦虑。如果你准时赴约,那么你有强迫倾向。但是,如果你赴约迟到,你有被动攻击性。如果你对这些评估辩解,那你肯定具有“防御性”和“阻抗性”。

自从当了心理咨询师,好像整个世
标签:

敏感

人格

心理

分类: 心理百科
以前听人说过,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太敏感了”。这句话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有一些贬义的暗示。那么,究竟有没有一些人真的比另一些人更加敏感呢?

心理学研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Elaine Aron是最早对高敏感人群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在她的研究中发现,15-20%的美国人属于高敏感人群。同时,她也研发了一套“你是高度敏感的人吗?”的自测题。

标签:

生物钟

作息规律

社会时差

人格特质

心理

分类: 心理百科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自己和周围人的作息习惯,一定不难发现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两类人:

第一类

一到晚上就犯困、觉得疲累,所以他们通常都睡得很早。他们也往往能倒头就睡,并且很快就进入熟睡状态。

早起对于他们来说毫无困难,而晚睡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困难。

对于他
标签:

躯体变形障碍

体象障碍

心理

健康

整容

分类: 心理诊所
“我为什么这么难看?”

可能每次看到自己的照片者照镜子的时候,你都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皮肤不够好,眼睛不够大,鼻子不够挺……

每个人都在乎自己的外貌,但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外貌过度关注,总觉得自己太丑,这种焦虑甚至开始影响到社交活动和生活时,那有可能他得了“想丑综合症”——体象障碍。

什么是体象障碍?

(2017-06-17 19:39)
标签:

心理学

小苹果

分类: 公告分享
作词:王小凡  | 壹心理专栏作者
主唱:周小猫 | 心理FM主播
旁白:桑田,依然


旁白:
你学心理学的,那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