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博客 |
|
|
博友精彩观点选读 |
·[匿名] 游民千年
有点冒然!文学方式有点改变,但还没到死的地步,说个话外题,我看到是中国人的道德死了!中国人到了一个危险的时候了! |
·风吹发不动
文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词,我们又该给这个词一个怎么样的定义?我喜欢看书,从最早的古龙金庸,到现在的网络文学,等等,有许多喜欢的,也有看不爽的,但我知道,现代文学以一个另类的角度出现了,他的存在是必然的,文学并没有死。 |
·[匿名] 明辉王
其实,就以文中大声诅咒式的,或祈求式的,或梦呓式的,不断念叨着的文学死了,以为当前应死将死而未死的,也并非文学,而最多只是文学在某一个阶段的表现形式而已。不用着急,当地球上的人们不再使用文字作为交流工具的时候,文学就死了。 |
·[匿名] 海的思想
不再允许任何人把我们的文本,放在那个虚伪的、僵死的文学秩序中去角逐。一个百花争艳的时代诞生了。 |
|
在线调查 |
|
专题制作:老愚 |
|
|
 |
 |
赵丽华:文学是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在蠕动 |
|
文学已经不能够再感动和说服我们。或者说,文学已经不是感动和说服我们的唯一方式。它逐渐变得无力,它也越来越变得无用。文学正在逐步退出大众视野。但文学是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在蠕动,它将退到它自己的角落里。[详细]
|
|
 |
林童:叶匡政观点的革命性价值将得到呈现 |
|
由文学家、文学评论家、文学教授、文学报刊及研究机构所构成的文学大军,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在推动文学发展的借口下,不但成为了谋取利益的工具,还故意将文学神圣化,以为那是少数人才能从事的行业。于是,文学走向了死胡同。[详细]
|
|
 |
老愚:不明亮的文学已经瘫痪 |
|
写作其实就是解决自己的精神问题,解决了,文字只是一条渡船;否则,文字便成了砒霜。死于方块字的人何其多也!我们已经不能从文学里获得比新闻更多的东西了。不夸张地说,一条社会新闻胜过一部收获杂志上刊登的长篇小说。[详细]
|
|
 |
章子:文学向文本发展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 |
|
这是一个新话题,是一个骇人的观点,也是容易引起争议的理论。叶匡政先生一开博,劈头就明亮提出文学死了,接着萌生出一种新的文体,叫文本。这本是个是非话题,为了新的东西能存在,这朵花有个气息能绽放,我想吆喝几声。[详细]
|
|
|
 |
 |
周瑟瑟:叶匡政先生死了,但文学还活着 |
|
| 这个时代唯有商人与文人最可敬!但黑心的书商最操蛋!让叶匡政的“互动文本”见鬼去吧!这个时代的文学是最激动人心的文学!让叶匡政所命名的这个时代的“互动文本”来垫垫我们文学的背吧!诗人叶匡政,我不支持你的观点。[详细] |
|
 |
龙羽生:叶匡政没资格给文学下死亡证明书 |
|
|
谁给文学下了死亡证明书?一个叫叶匡政的诗人。如果不是出于某种蓄意的哗众取宠,那就是灵光一现,为尼采的“上帝死了!”喝彩,这么漂亮的口号,一二百多年过去了,怎么不来个中国式的翻版?这么简单的话都不会鹦鹉学舌。[详细] |
|
 |
安琪:文学没有死 叶匡政是在向韩寒示威 |
|
| 叶匡政也许是在考虑到自己的诗人身份,并不延续韩寒小子关于现代诗没有存在必要的谬论,而是扩而广之,剑指文学大范畴,似乎在给韩寒一个示威:现代诗不存在又怎么样,连文学都死了,何况现代诗?然而我要说,文学没有死。
[详细] |
|
 |
宏志李:没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死去 文学永远不会 |
|
| 没有思想的文字,不能成为文学。文学,就是如今天这样不死不活地存在着,也不会死去的。文学可能会有一个革命的时代到来,但是,那个所谓的“一个人人平等的互动文本时代”如果想取替文学的地位,只能说是梦想家的寓言。[详细] |
|
|
 |
 |
力夫:互动文本只是一种“补偿性欲望” |
|
| 假如匡政果真坚定地认为“文学死了”,同时会产生一个取而代之的“互动的文本时代”,他接下来的工作,首先必须言明新旧交替发生时的全部状况,描述它,从此揭示真相。任何话题都可能导向本质探索,但愿这不是一次娱乐。[详细] |
|
 |
无苇渡江:文学死了之前,还有谁死了? |
|
| 一百多年来,“××死了”成了一个落满灰尘,又不断被拭去的词语噱头,一再被掷出。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你是巴尔特的信徒,你可以说莫言死了、余华死了、韩寒死了、郭敬明死了……等等,谁是杀死他们的凶手?答案:语言。[详细] |
|
 |
老巢:文学将以死的方式活过来 |
|
| 所谓的诗可能死,但诗意不会死;所谓的文学可能死,但文学的精神不会死!不仅如此,随着那些旧的坏的东西的死去,必将产生一些 新的充满活力的元素。它们使文学以另外的局面又活过来!而且活得很滋润,活得神采飞扬![详细] |
|
 |
苍木:文学已被践踏得体无完肤 难道还要将它埋葬 |
|
|
叶匡政的文章漏洞百出,但他是个人物,因为这需要超大的勇气,宣告艺术领域的某项珍宝级的东西死了毕竟和宣告一只狗死了有些区别。文学已被践踏得体无完肤了,还要最后希望将它完全埋葬?而且用的是这种该死的可笑做法![详细] |
|
|
 |
| 叶匡政挑起的这场论战不是一般的文学争论,他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期价值重估的标本之一。一切都在改变,传统的印刷品时代的文学当然也要变革,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贬值到一些力量型作家相继退出作协,再到韩寒郭敬明异类畅销作家的崛起,传统的文学体制、职业作家等正被无情撕裂。文学利益集团已朝不保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