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在毛泽东主席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这次大迁徙既不是发端,也不是结束。实际上,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总共涉及到将近1800万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整整一代人的命运在1976年10月的政治巨变后发生了改变。
  转眼30年过去了,曾经的激情青年已步入暮年。他们此时有多少故事可以拿出来讲给后辈们听?而没有经历过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他们当年那种精神?请打开您的博客,记录下心中的每一个文字。  [发表评论]
    
 
◆追忆那苦中有乐的知青生活
 对于真正走过知青路的父辈们,那个难以忘怀的时代到底充满着多少艰辛,欢笑或者悲伤?
晴春晚照曾经想做一个村妇--知青生活回忆
   离家的那天清晨,哥哥和妹妹送她去学校。走在路上遇到一个同路的中年妇女,一看见哥哥自行车后座上驮着的行李,就忙不迭地问:“你们这是送下乡的呀?谁下乡啊?”她回答说“我。”那妇女看着她,眼里涌出泪水,边追着她一起走,边絮絮叨叨地叮嘱她:“孩子,到那边好好干,别想家,多给你爸你妈写信啊……>>详细 [2] [3]
刘叙军讲述我的兵团生活趣事(1)
  那时侯,连队不准老职工养猪,个人养猪被说成是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是要挨批的。连队公家养猪也列入团部计划,平时不能随便屠宰,只能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屠宰,改善一下连队食堂和职工的伙食。。如有特殊需要,须经团里批准,由团供销社统一调拨。我去的时候,不年不节的,连队怎么会有猪肉?我问同学是怎么回事儿……>>详细 [2]
力力我的知青生活--笑脸和泪水为我们送行
  七三年五月九日,武汉市江汉区七二级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欢送大会结束后,上千名学生涌往车站,大家肩背手提、有哭有笑、熙熙攘攘。回忆当时的心情,我很激动,虽然舍不得爷爷奶奶,舍不得武汉老家……>>详细 [2 艰难的开始] [3 温馨的猪场]
老照片:青岛16中插队知青合影
老照片:知青生活
◆讲述那魂萦梦迁的知青情节
 当年的知青,今天都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但是,悠悠岁月没有磨灭他们深深的“知青情结”!
最难消受男儿泪
离离原上草--我的知青情结
视线无法磨灭的知青情结(1)
  一篇篇充满激情的诗歌和豪言壮语如果让今天的孩子读起来是那么的可笑滑稽,又会说我们是那样的愚昧无知,可是对于我们这一代真正走过知青路的人来说是多么难以忘怀的时代,然而那又是多么悲哀的时代。我们是时代的产物,那个时候不会象今天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选择,那是一个不容你选择自己前途自己理想的年代……>>详细 [2]
陈士斌说说陈丹青的知青情结
  唯独说起下乡的事情,陈丹青就会兴趣高涨,他的知青情结丝毫没有因为远赴重洋和知识的积累减退,反而从那时的下乡生活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和感慨。他会乐意主动与曾经下过乡的知青画家们合影,当然他们还没成名,更说不上什么明星……>>详细
溪边竹人最难消受男儿泪(图)
  2日凌晨1点,一位天津知青在站台上等了两个多小时,只为了利用靠站的8分钟见见30年没见的战友一面,这是第一次;下午3点到哈尔滨火车站,一部分当地人来接站,这也是一次;晚上9点到宾馆,大规模的又是一次;3日上午,小学门口捐款的时候一次;晚上送别也是一次。这些都是大的场面,小的更是不计其数……>>详细
◆反思那激情飞扬的逝去年代
 虽然那个特殊的年代是扭曲的,但是老一辈奋斗的精神不容质疑!对于他们,我们有什么话要说?
年轮:写给那个知青的年代
  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战胜从们的意志,当他们从简陋的帐搬到新房时,他们的周围已开垦出大片大片的新田。新鲜的泥土的气息在空气中荡来荡去。如果说物质条件的困苦还可以承受的话,那精神生活的贫困就让人无法忍受。特殊的精神环境扭曲了人们的心灵,但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这段历史虽然被扭曲,但这种精神不能被轻薄……>>详细
不能忘记的社会群体--老三届知青
  亲爱的青年朋友们,你们的父母是老知青吗?他们生活艰辛,但他们意志坚强,他们看似平淡,但他们无比精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生。他们把当初为自己设计好的人生轨迹完整的交给了你们,使你们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好好孝敬孝敬他们吧,不然的话,等他们百年之后,你将会抱撼终生……>>详细
关于知青那个年代的单纯
  那个年代虽然艰苦,却非常单纯,人们为了一个纯粹的目的去到需要他们的地方。记者采访的时候正赶上万圣节,而访问的年轻人对知青的感觉是——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快乐,在这一点上,无异于我们……>>详细
老照片:插队欢送会
当年的知青返乡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