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讲堂:罗天昊聊城市竞争与中国发展

2013年12月06日15:24  新浪博客
罗天昊做客新浪网罗天昊做客新浪网

  2013年12月4日,战略学者罗天昊(罗天昊博客 罗天昊微博)做客新浪网,向网友介绍中国城市与地区竞争情况,对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突围、城镇化应当如何进行等发表了独到见解,还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给出了指导建议。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视频——罗天昊聊城市竞争与中国发展

  北京应该实行向郊区发展模式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讲堂主持人尹俊,今天聊的话题是中国城市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问题,我们请到的嘉宾是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罗天昊先生,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撰稿人,他是城市竞争战略方面的专家。欢迎罗老师,请您跟网友打声招呼。

  罗天昊: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来到新浪演播室跟大家见面,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

  主持人:您在国内的城市建设方面提了很多的很有创新意识的观点,首先聊聊国内居住人口最多的两个大城市,北京和上海。说到北京,有特别好玩的现状,我们待会会提到。最近都在说中国梦、民族复兴,甚至说民族复兴已经完成62%,您觉得是不是中国有一些地区真的崛起了,比如说北上广深、沿海城市。怎么评价这些城市的发展现状?

  罗天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三大赖以立国的发展战略,第一大发展战略是外贸立国。第二大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在社会领域是先富带动后富,在区域领域是东部先发展,带动西部。第三个是低成本战略,中国劳动力人工资很低,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效应,像环境等的破坏。

  非均衡发展战略一个最大的成就,就是东部崛起,就现在的GDP数字来看,东部已经完成了早期工业化,人均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地区已经是大国复兴了,中国地域不平衡,民族复兴62%是一个笑话,但是也说明了我们未来10年GDP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了总量上第一的国家,这么说大国崛起也不算为过。

  主持人:所以说北上广深可以说是已经崛起了,能这么说吗?

  罗天昊:国家崛起有两重衡量标准,第一硬实力,第二软实力。北上广深人均GDP已经达到了某些国际标准,从软件方面上讲,社会的管制能力,国民素养、社会发展的幸福指数来说,还需要一些努力。

  主持人:您对上海也是有所研究的,您在文章里曾经写过,上海应该更加扩大,更多的吸收外来移民,甚至应该增加1千万人口。很多居住在上海的人都觉得太拥挤了,公共运输和公共环境容纳力有限了,现在上海也已经在建自贸区了,上海能成为中国的龙头、远东的中心吗?

  罗天昊:上海成为龙头是大势所趋。第一个,中国崛起为全球最大的国家。第二个,完全按照市场化配置,长江流域将成为南北分界线,是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上海在100年前曾经是远东的经济中心了,像后来的有些城市崛起。其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东京、新加坡、香港等等它的光环褪色。上海重新成为远东中心是大势所趋。

  主持人:就城市里面的人口质量而言,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您认为要增加人口,不光是上海,包括北京都要增加人口。像北京正在做的一些事,城市的容纳力是有限的,地下室不允许出租等等,通过这种手段把低收入人群排挤出去。您是怎么看待这种大城市的?以北京、上海为例?

  罗天昊:大城市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种认知的落差。到底是人多了还是人少了,这个看怎么说。比方说北京,北京人口很多人觉得多,实际上不多,哪不多?哪多呢?主城区特别地密集,郊区人口少。为什么北京堵车?所有的资源,高校、经济部门、行政部门,全部集中在主城区那么一小块的地方,资源分配不均衡,郊区陷落,这种发展模式是内核繁荣,外核弱,消化能力是不足的。世界上,像伦敦这样的城市是卫星发展的。像北京的昌平、大兴等等能够发展一些产业新城的话能吸纳很多的人口。北京2千万人口说多是多,但是有些地方人口还是不足。我刚才说的上海也是这样的。主城区和郊区发展是不均衡的,一旦发展主城区和卫星城镇的模式,还能吸附人口的。

  另外一个从全球的城市群来说,美国的大部分人口,也迁移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方。从中国的人口集中度来说,东部的人口还不够,还是有很大的容量的。大北京,大上海再多个千把万,不是什么大问题。现在之所以觉得容不下,是发展模式出现了问题。

  主持人:北京、上海再增加人口可能不是在主城区,可能是在郊区?

  罗天昊:尤其是北京,郊区没有振兴、政府机关,高校,央企全部跑到市区。央企总部在北京有好几十家,超过了50%以上了。全国分布不均衡。未来有些企业,甚至有一些政府机构,能不能把它分流到郊区去?这样人口都分流了。

  主持人:都别集中在四环以内。

  罗天昊:对。

  主持人:现在从您的观察来看,您提出这个观点,有没有被规划者采纳,或者被他们所借鉴,有这样的趋势吗?

  罗天昊:我2009年就提出来,北京应该实行向郊区发展的模式,但是实际上北京市方面也是这样做的。不是说我提出来做的,他们本身就是这样做的。北京方面也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东扩南进,通州、大兴等等的振兴,也是朝这方面努力,未来这方面的步伐应该大一些。上海这几年做得比较好,上海有一些区,现在比市区并不差,青浦区产值能达到市区的平均值,广州的番禺等等发展得挺快,相对比较均衡,堵车这方面的问题比北京好一点,这是有关联的。

  主持人:现在很多北京、上海的人都在城里工作,但是住的地方,以北京为例,住在通州、卢沟桥……,上班都到城区内,是不是把这些人都转移到郊区?

  罗天昊:北京周边有很多的睡城,他没有就业机会,只能到主城区就业。我们有迁移计划,把商业迁移出去,就不用到主城区来,还是一个城市发展模式的问题。

  主持人:北京、上海,我还想补充一个问题,您提到过直辖市,您的建议首先是增加直辖市的数量,其次现有的直辖市要降格,这几个直辖市规格太高?

  罗天昊:这有两个问题,不谈管理模式,谈国家的格局来说,增设直辖市是我一直以来提倡的。建国之前,中国有12大特别市。长三角、珠三角是经济中心,有专家提出未来的经济中心要扩大到十几个以上,我们就需要更多的经济中心,像美国,有几大中心,像俄罗斯最典型,9大经济中心,不同的区域都有中心。未来中西部崛起肯定会造就一些比较重要的城市。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中国需要更多的经济中心。是否都称之为直辖市呢?不一定。但是我觉得起码要多一些跟北上广平级的,起码从经济上重要性基本持平的一些城市。

  主持人:您提出应直辖市降格,当时引起了巨大社会震动,您的设想根据是?

  罗天昊:直辖市降格是我通过比较得来的。不谈政治,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有一个特点,所有的直辖市,除了重庆,有一个特点是民营经济不够发展,甚至是整个经济的活跃度不够。通过研究发展,计划单列市比北京、上海这些的大直辖市发展得较好,经济比较活跃,居民的富裕程度较高,另外一个是改革领域。直辖市设定初衷,一个是带动国家的发展,另外一个是成为国家的改革和先导,最后直辖市政治地位太高,一举一动牵扯太大,改革过于谨慎,这种政治挂帅的模式是否制约了直辖市本身的发展?基于这个角度,直辖市应该降格。通过适当的降格,以后直辖市的书记最多是中央候补委员。(那样)他是不是胆子会更大,是不是步伐更大,对社会的全面发展可能会少一些顾忌。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