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国民要理性而不要愤青化
主持人:还有一对关系也是网民特别关心的,就是中美关系。中美之间在军事、经济、综合实力方面目前的比较情况怎么样?中国在哪些方面能够超越到美国,或者能够跟美国抗衡?哪些方面还比不过?
公方彬:我希望中美关系越来越好。有人讲中美共治,其实中国没那个实力,中国也不想参与中美共治,但是肯定来讲,中美关系越好,对人类发展、对世界发展绝对是有利的。所以,我反对中美对抗。
主持人:因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主,美国是中国产品最大的市场。
公方彬:美国跟中国距离拉近是事实,美国是自1897年以来工业生产总值全球老大,2010年我们超过了。我们生产了全球工业生产总值的19.8%,美国是19.4%。也就是中美某些指标来看是在拉近。但是我还有一个基本判断,中国超过美国甚至赶上美国,那是比较长的时间,可以预见的时间之内中国赶不上。这不是没有自信,是因为综合来讲,我们还差距比较大。差在哪儿?科技和文化创造,创造力我们比较差。近百年以来,世界重大发明18项,其中美国人9项,英国人4项,前苏联3项,1项是德国人,只有基因图谱排序我们参加了1%的工作量。美国评选影响人类20世纪的重大发明20项,没有一项是我们发明的。所以,只讲经济指标,我认为中国赶上美国、超过美国都不是太久远,但是综合来讲恐怕不是这样,因为现在评价大国崛起的指标在变化,不是经济总量上去了就在世界有强大的影响力,必须占领人类文明的制高点,必须为人类文明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文化成果,这样来算我们恐怕有大的差距。
所以,总体来讲我们没有必要天天规划超过美国,这种思维恐怕得变,我们要的是和美国、和世界人民一起推动这个世界往前走,这种观念我们需要确立。你要总想什么时候超过美国,其实结果反而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当然我们要确定走自己的路,如何走自己的路,争取我们在文明前进的道路上做得更多,承担更多,这样可能和美国才进入良性循环、良性互动,整个世界也都在前进。
主持人:公教授刚才讲中国在经济方面超越美国是有可能的,但是综合实力其实需要长期、漫长的发展。
公方彬: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不是经济上来就上来了,民族的创造力有经济力量的支持,但更重要的还是创新思维。
主持人:没错。
公方彬:这是漫长的,这不是几十年能解决的。
主持人:可能需要好几代人。
公方彬:就像文明程度也是这样,不是有了钱就行,产品买得来,但文明程度买不来,这是慢慢修养的,一个民族的修养。
主持人:咱们也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在创造力方面也需要有待加强。
公方彬:重心在这儿。新浪我非常关注,新浪就是在科技创新、创造道路上走的,那么多优秀的人才聚集在这儿,当然有活力,没有活力自然衰落,今天的博弈是科技创造力和文化创造力。
主持人:现在我们注意到爱国人士和关注时政和国际关系的人中,民族主义者很强盛、很多,比如狂热的反日等等,或者在政治观点上、军事观点上存在着很偏激的一些感觉,有些人把他们归为民族主义者,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公方彬:确实有这个问题,我们可能是跟成长的过程、成熟度有关系。
主持人:张嘴说我们怎么打,怎么灭……,都是这些话。
公方彬: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太多仇恨,一讲就是谁欺负我,我要报仇。这种模式是不对的。什么叫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感情,不能异化成民族主义。许多网友给人感觉向世界喊话:“哥们儿,咱们现在发达了,当年你们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现在我一个一个收拾。”如果一个一个收拾,人家都不愿意你崛起,你崛起谁不怕?我们的大国崛起理念要修正,要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现在有人说崛起就是版图大、财富广、别人都听我的,这样你如果大国崛起版图大,当年谁占领我的都送给我,那土耳其搞一个土耳其梦,实现土耳其崛起,就是奥斯曼帝国——比我们晚清衰败还晚,1922年才衰亡,1902年680多万平方公里——都给我送回来,世界不乱套了?真正的世界版图是二战以后稳定的,所以很多人的理念不准确,这样定位不准,你觉得世界上全是敌人,满眼是敌人的时候,你想想你会怎么样?所以,我们民族主义绝不能助长。这是双刃剑,看似我为了国家,其实是害了一个国家和民族,也害了我们自己和世界。中国要崛起,一定要定位准确,我是感触很深,比如对日问题,日本大地震的时候,我发了一篇文章在中青报上,“跳出历史羁绊,步入大国境界”,有人就把我骂了,发帖子,“求证公方彬是不是汉奸”。
主持人:只要你发表对日本友好的言论,基本上都会有反日的人出来反对你。
公方彬:你骂我得看文章,前面骂“公方彬是汉奸”,后面是“汉奸,汉奸,就是汉奸”。这样理性吗?是日本出了右翼的问题,军国主义,我们要遏制,我们要说理,我们不能自己在自己的网站上猛骂,这样一个民族就丑陋了,骂是骂不倒敌人的,你要以真理说服别人。我们现在重要的是怎么理性看,比如钓鱼岛事件出来以后,我们表达爱国感情非常好,但是后来抵制日货就不好了,五四运动抵制洋货,大学生把搪瓷缸子、盆子拿出来砸了,那叫抵制日货。现在谁家没有日货?自己一个都不舍得砸,砸别人的,这绝对不是理性。所以爱国主义要定位好,表达对祖国的感情,先把国家基础建设好,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
主持人:现在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民族主义方面,没有给青年人一个明确的概念?
公方彬:理论界、思想界、知识界媚俗太重,一旦网民往哪儿倒,再不引导大家共同思考问题,努力走向成熟,而是媚俗。就想博得大家高兴,你不是骂吗,我骂得比你还凶,这样互相裹挟,最后没有理性,就是愤青。人不能愤青化,要理性化,大国的成长一定要理性。
主持人:没错。您刚才也说到教育,既然说到教育我们就从教育延伸到历史话题,现在网上出现了很多历史的质疑者,最近刚有人被北京的警方给请过去了,他就是质疑雷锋故事的真实性,这是一个网民。另外还有人质疑抗战的历史是不是经过修饰,或者经过选择性加工的等等。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历史怀疑主义者。您对此有怎样的一个态度?
公方彬:我觉得这是正常现象。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大国崛起的烦恼。我形容中国走向世界,现在对手比较多,矛盾很多,大国崛起,过去压制的利益没有力量争回来,所以相对平静。今天中国有了力量,保护利益的时候,世界就重新调整关系。任何大国崛起对外都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体现在对内,对内的问题,中国在转型期,有一个适应度的问题。虚无主义其实得两方面看,一方面这个问题导致的原因与我们价值坐标不清晰有关系。你紊乱了,就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主持人:价值乱了。
公方彬:涉及雷锋的问题,习近平同志说过一句话,“学习雷锋的幸福感”。其实我们今天质疑雷锋,很重要是出在庸俗质疑高尚。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出现过“远离崇高”,因为过去“文革”出现“精神万能”,大家烦了,好,就远离崇高,打破一切高尚,解构一切高尚,不相信高尚。其实如果人类连高尚都没有,怎么办?人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平衡。所以,习近平讲学习雷锋的幸福感,就是引导大家正确看问题。人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平衡,失衡就出问题。我们今天就失衡了,今天没有高尚,就相信历史也没有高尚,我没有高尚就相信雷锋也没有高尚。雷锋身上有没有作秀的问题,我认为有,不是雷锋本身作秀,是我们宣传的方式有问题。
主持人:宣传的需要。
公方彬:当时为了树典型,有一个记者专门跟着照相。包括质疑雷锋的秦火火,对他们的类似行为的谴责落点偏了。因为什么呢?雷锋确实有好的生活用品,他是有那个条件的,有是正常的。我们倡导艰苦奋斗曾经绝对化,不允许你有好的生活用品,这是走偏了。秦火火等人的最大问题出在哪儿?质疑高尚,强化庸俗。如果都这样做,社会道德水平会越来越低,矛盾出现在这里。不是说质疑雷锋都存在问题,质疑雷锋恰恰是社会的进步,但我们要理性化,把过去的历史重新翻过来看,重新认定是允许的,认定不是打破,而是要建设。其中的关键是摧毁还是建设。假如我和秦火火都在谈雷锋,谈同一件事,我跟他可能有点区别,我是回归历史里边再次寻找建设的起点在哪里,他可能摧毁高尚,让这个社会更丑陋,这可能是差异。当然不能说他就是这样,至少是有这个可能。所以,对历史我们确实要回头看,因为我们对历史进行了过重的选择性记忆,选择性教育,到现在这一问题仍然存在。怎么办?我们要回归历史,但是我们要客观看历史,历史怎么过来的,这是我们的起点,但是不能是终点,我们由历史来看,对的、错的都要正确看待,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这才是正确的历史观。
主持人:还是要以实际的历史真实为准,这是不可以偏离的。但是精神是对的,一定是要有的。您是研究雷锋的,您觉得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如何重新认识雷锋?因为现在的人看到的雷锋跟我当年上学时看的都不一样,因为我当年看到雷锋太完美了,没有一点瑕疵,但是我现在在网上也看到,其实有摄影师帮他拍照,或者是很多质疑的东西出来之后,我看了觉得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相信很多网友跟我一样,对雷锋现在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我怎么看待雷锋?你到底是我当年认识的那个雷锋,还是我现在在网上看到的那个雷锋?怎么看待?
公方彬: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我们价值坐标的问题,我们要搞清楚典型是什么。其实雷锋也好,所有树立的典型,都是主流社会借助诠释精神的载体,主流往哪里走,我就借助这个来。我们历史上确实有一个“三突出”的问题,为了突出典型,搞完美化。当然,其目的也是让大家追随时有方向感。对大家来讲,真正大英雄,我们做到的很少,这只是一个指标、方向,一个价值坐标的顶点,大多数感动我们的是草根的英雄。我们的价值观里不能缺了一个英雄,因为这是一个指向坐标、高点,但我们更多学习生活中离我们很近的美好的东西。什么是好的,我们知道,然后我们去学,能收获多少收获多少。具体到雷锋该怎么看?要搞清楚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区别,雷锋精神不是雷锋本身。离开雷锋没有雷锋精神,但是说雷锋精神就是雷锋,那不对。雷锋精神就是这个社会、这个党,把最美好的东西借助这个载体来给大家看,这是你的方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应该学习。从这个意义上看问题就好办了,你不要拿雷锋这个人的所有新闻来标定雷锋精神,任何一种精神,实际上就是我们社会最美好的东西放在一起给你看,永远是高于生活的,但是它指明了一个方向。
再进一步讲,雷锋是方向,你不要总是寻找雷锋行为中与雷锋精神有距离的,就来质疑雷锋精神。就像宗教一样,一些宗教的牧师现在也经常出问题,你由此怀疑宗教,恐怕没必要,因为它是一种精神归宿、价值坐标。
主持人:没错,所以将来我们认识雷锋这是一种精神,你不必要去看这么多这个人生活中的细节。为什么?他的这股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你去领悟或者去学习,这是更加重要的。
公方彬:尤其是大家往哪里追的问题,你总是想着寻找丑陋的东西,为自己的行为做铺垫、做背书的时候,你就走向丑陋了。
主持人:您刚才举的例子非常好,比如真的有某一个宗教的神职人员做了违法的事情,但是不会通过这个人来否定宗教本身。
公方彬:我补充一点,我们和西方国家不一样,西方国家的精神系统是宗教支撑的,我们国家的精神系统是政治信仰,是树立典型体现的,这是两种精神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