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座开放的“政治之城”
主持人:您在这本书和之前的书中说到了北京是一座政治之城,您刚才也给我们讲到了,当然可能有一些历史原因。有的时候会想到,比如法国的巴黎(也是政治中心),但是从来没有人说它是政治之城,很多人都会说它是一个浪漫之都。我想向您请教一点,您为什么会觉得北京是政治之城呢?
贝淡宁:大部分的首都气质都应该跟政治有关系,可是有一些首都,包括巴黎,当然政治很重要,可是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气质。可是北京,因为中国那么大,而且中国会影响世界,有一些很小的国家,像新加坡,不会影响整个世界。可是北京作为首都的国家那么强,那么大,会影响整个世界,所以肯定大家都会讲政治的问题,法国还是属于比较小的国家,在巴黎,包括政治家,法国的领导他们喜欢写书,他们觉得可能文化比政治更重要。北京受到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儒家价值观最好的生活是什么呢?最理想的生活是我当领导,我为人民服务,这是最重要、最理想的生活。法国人觉得政治就是一种手段,最理想的生活是跟文化有关系,诗人的地位比政治家的地位更重要。所以,这方面巴黎还是跟北京不一样。
主持人:它也有历史的原因,可能也有这个城市规模大小的原因。
贝淡宁:对。
主持人:您2004年第一次来到北京,刚刚来到北京的时候,您对它的印象是什么?
贝淡宁:我以前来过北京。为什么我离开香港?我在香港当老师,当然有很多不错的学生,很用功,而且跟我的专业有关系,我的专业是政治哲学,我们一直想讨论我们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对国家的将来应该是什么。我来北京讲课,发现学生特别喜欢讲这些问题,而且比较好学,而且有一些政治理想。这方面我觉得在北京讲课对我来说特别快乐,这是很大的原因,为什么我愿意来北京,当然跟我的家庭也有一些关系。
主持人:学生的热情也打动了您。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您的报道,说您刚刚来北京教学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外校的学生老来听您的课,每次都来。有一回他还问您,“贝淡宁教授,我可以来听您的课吗?”当时您的心里有点打鼓,是吗?
贝淡宁:当时我对北京不太熟,发现他是党校的学生,我想,党校的学生是不是“特务”,结果发现不是,他真的好奇,而且现在这个学生已经和我变成好朋友,邀请我去党校讲课。很多西方人以为北京人对政治非常敏感,总是要小心,刚开始的时候有一点感觉太紧张,可是现在我发现不是这样。
主持人:而且很多学生真的很好学。您来北京这么长时间,您觉得这是一座开放的城市码?
贝淡宁:哪方面开放,哪方面不开放?跟上海比较,上海对西方人可以说比较开放,有点太过分开放,因为上海人对自己的国家,自己作为中国人,有一点歧视。可是北京在这方面不一样,北京对整个国家比较开放,对外国人开放。我的意思是说开放有好,也有不好,如果你完全开放,完全看不起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也不太好。北京在这方面是比较健康的开放。
主持人:很多人说北京人比较排外,您有感受吗?
贝淡宁:当然对民工不公平,这个问题要解决。我自己的经验不一样。。如果我在北京问路,他们跟我说普通话,这个很好。我在上海问路,他们跟我说英语,有时他们英语说得不好,还是要说英语,。你来北京可以说普通话,你应该跟大家说普通话,这不是个问题,不是排外。这方面中国的领导,包括北京的领导,很愿意去其它的国家学习新的东西。有两种民族主义,一种民族主义是排外的民族主义,我就喜欢自己的国家,我不喜欢其它的国家,跟其它国家有竞争的关系。可是也有一种民族主义,我愿意吸收外来的,我愿意学习其它的,而且跟其其它的国家交流,北京的知识分子、老百姓一般来说有这样比较开放的民族主义,可是有一些城市,像南京,刚是这样的。
主持人:不过我觉得您刚才说的上海人,当您问路跟您说英语,可能不知道您中文说得这么好。
贝淡宁:跟我的语言能力没关系,他们一看你是西方人,就跟你说英语,其实我的母语是法语。所以,有时我想跟他们说,你为什么以为我的母语是英语呢?你应该跟我说法语。(笑)
主持人:现在走在北京大街上,经常看到“北京精神”的标语,就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其中就有“包容”这样一个词。我们还知道北京现在正在建设世界城市,但我们同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年轻人,他们的口号是逃离“北上广”这样一线大城市,反而到比如二线城市,让他们更能有扎根感觉的地方,您对这个事情怎么看?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情况?
贝淡宁:当然有时跟物质的问题有关系,如果房子太贵,或者是找不到工作,或者户口制度,可能更愿意去别的城市。可是也有一些跟精神有关系,如果城市太大,大家都觉得是陌生人,对陌生人不礼貌,那个城市会缺乏归属感,有时比较小的城市可能更热情。所以,比如说我去长沙,没有北京那么大,,应该是700万人口,我发现他们更热情,济南也是这样。所以,在城市里,当然需要一些自由,个人主义很重要。可是如果你缺乏社会关系,那这些自由有什么意义呢?很多人觉得如果我可以去这些比较有归属感的城市,可能更愿意住在这样的城市,而且一般来说没有北京这么大的城市,更有这样的归属感。
主持人:您来到北京快十年的时间,您刚才也说到为什么要留在这里,一个是在您的研究领域,觉得在这里可能更合适。还有就是这边的学生让您更感动。但是其实在北京也有很多它自己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最近我们看到雾霾的天气,还有像北京的交通这么拥堵,还有其实一系列的问题都存在。但又是什么原因让您会一直留在这里?
贝淡宁:当然污染的问题挺严重,但是每个人的经验不一样,我自己如果我在加拿大或者美国,空气好的地方,我经常过敏,所以我觉得更不舒服。(笑)
主持人:会这样?
贝淡宁:因为北京的污染挺严重,没有很多自然的东西,所以我自己觉得还是比较舒服。当然,我跟别人不一样。
主持人:这是您比较独特的一些地方。交通拥堵,很多人都受不了,您受得了吗?
贝淡宁:当然这个问题挺严重,而且我总是抱怨。现在我发现,如果你自己不开车的话,如果特别堵的话,你可以看书或者打电话,等等。可是如果你自己开车,也是一个问题。可是如果不是自己开车,你不着急的话,可能也不是个问题。当然长期可能也要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我觉得这是非常着急需要大家去考虑的话题。您还说到,其实在中国,很多地方的城市建筑没有太大不同,像北京,我们很早之前觉得这个地方其实还是蛮有它自己特色的,但是现在像它的老城区也在慢慢消亡当中,被新潮化的建筑所代替,这个问题您又怎么看?
贝淡宁:如果要盖新的楼,一般来说,应该跟这个城市的气质或者城市的精神有一些关系。所以,这方面我觉得儒家的价值观可能很值得学习,儒家讲”和而不同“,不一定每个楼都一模一样,可是应该有一些和谐,而且和谐是从哪儿来的?是跟那个城市的精神或者城市的历史有关系。用这些标准来决定应该建什么样的楼,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