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讲堂:朱学东聊江南风情与城市化

2012年12月27日19:30  新浪博客 微博
朱学东做客新浪网朱学东做客新浪网

  2012年12月26日,知名传媒学者朱学东(朱学东微博 朱学东博客)做客新浪网,介绍江南民俗风情、个人成长经历,并对中国城市化建设、年轻人职业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视频——朱学东聊江南风情与城市化

  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记忆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本期讲堂主持人于文(于文微博)。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份深深的眷恋,今天我们《网上大讲堂》邀请到一位嘉宾,将和他一起聊一聊江南的风土人情,还有他从农村走到城市的心路历程,他就是《中国周刊》的总编朱学东先生。

  朱学东: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您是常州人,来到北京有多长时间了?

  朱学东:27年时间。

  主持人:其实这27年也是您离开故乡的27年。

  朱学东:基本上每年都会回去。

  主持人:是过年的时候回去一趟吗?

  朱学东:最初回去是过年,现在可能各方面条件好一点,交通也方便,回去次数相对多一些。

  主持人:离家乡其实我们又更近一步了,我们在您的博客当中看到您写了一个算是专辑类的文字,叫“江南旧闻录”,其实熟悉您的人都知道,您是从事传媒管理与研究的,所以我就特别想问您,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写了这样一个“江南旧闻录”呢?

  朱学东:其实最初写这方面的东西,也算是一种旧闻,写母亲做的菜,所以当时我做的题目叫“朱氏私房菜”,家里长辈做的饭菜,记忆中的,因为我们从小的口味和记忆都是由这个来培养的。在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当时在老家写了一篇“浴锅往事”,后来在新浪的博客发了以后,新浪的朋友帮着推荐了一下,没想到有这么大的反响,全国各地的人、外地的朋友表示惊奇,而有共同经历的人则觉得是怀旧,因为这个东西很奇特,有的地方的人说我们这里也有,但是很多地方已经不再有这样的生活了。大家跟我讨论得比较热烈,包括春节大家一块吃饭的时候聊起这个话题,就触发了我一个想法,我开始系列地写“江南旧闻录”,主要是回忆小时候在故乡度过的日子,与我们所接触的记忆中的故乡的物事。

  我们正好年龄比较合适,那种生活小时候都经历过,比我们小一辈的人对很多东西已经很陌生了,失去记忆了。往上去,我们的很多长辈们,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都比较低,又觉得是一种生活习惯,他们觉得很正常。我们正好处在消失与记忆的非常关键的时刻,我们在一个连接点上。后来我想这个东西是无论对自己,对自己的家人,还是对自己生活的那块土地的一种情感,我想把它记下来,趁着自己还有记忆把它记录下来。

  主持人:您写的“江南旧闻录”,更多是为了去怀念远去的童年,还是要追寻自己远方的故乡?

  朱学东:既有对逝去的童年的回忆,也有对正在消失的故乡的回忆,也希望未来生活在那块土地的人生活得更好。

  我们小的时候这块土地非常的奇特,非常的美丽,但是生活非常困苦,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比以前有很大的富足,但是这块土地跟我们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大大不一样,很多地方改变了,很多地方的改变是一种伤害。

  主持人:其实您在“江南旧闻录”里面写到的很多东西,比如说农民盖房子,还有像我们小时候在上学路上玩耍的一些东西,很多人都接触过,您在江南这样一个地方,又有一些什么样的独特之处呢?

  朱学东:我想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记忆,我们的独特性就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原水乡。比如造房子,我写到了我们刚刚改革开放,刚刚分田到户,钱非常有限,几年的钱累积起来才能盖房子,能有多少力量盖多少,盖盖停停,包括后来我们去沟渠里面挖砖,非常多的瓦砾和砖,打基地的东西,因为没有这么多钱去买。我后来很奇怪,包括后来跟对我们家乡的历史有了解的朋友聊的时候,聊为什么这些河沟里面有这么多的瓦砾和砖,朋友跟我说,我们这个地方非常好,但是春秋开始就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历年的兵火都有,把这些房子建起来,又有战争,建了毁,毁了又见,祖祖辈辈还在这里生活。现在虽然没有战争了,但是每年大雨以后砖就被冲了出来。

  我写的时候就希望用朴素的文字,尽可能表达我们对这块土地的情感。我在那个地方整整生活了18年,最初的18年是人生对这块地方记忆最深的时候,所以我们现在不管走到哪个地方,对这个地方的怀想也好,记忆也好,都是非常之深刻和清晰。

  主持人:您在“江南旧闻录”里面还写到“浴锅”,刚才您也提到了,很多人都对这口浴锅特别的感兴趣,刚才我们也聊了一下,现在您给大家讲一讲,现在你回去的时候还会用这个浴锅洗澡吗?

  朱学东:我基本上每年春节回家,洗澡还在我们家这口锅里洗。

  主持人:您现在的身材还能进到这个浴锅了?(笑)

  朱学东:是的,不用奇怪。我这个身材不算什么,我们杀了2、300斤的猪都在这口锅里面褪毛呢。(笑)我每年春节离家回北京时,一定会在这口锅里面泡一个小时,我弟弟烧火,我在里面泡。放松。

  主持人:我听说是底下在烧火人在里面泡着。

  朱学东:是的。不过这口锅不会跟厨房在一起,在单独的地方,其实形状跟灶台差不多,只不过是一口大铁锅,比我们做饭的锅、炒菜的锅都要大,里面倒上凉水以后下面就开始烧,用柴火烧,烧得温度差不多了就可以开始洗澡了。过去的规矩就是一家人都洗,用这一锅水,今天看来非常不卫生,现在想想从前,可能有点不寒而栗。不仅是一家人,甚至有几家人、全村人都会在一起洗,为了省柴火。规矩是老人先洗,然后小孩,然后壮年男子,然后是老太太们,最后是年轻的未出嫁的姑娘。

  从在前浴锅里洗澡是巨大的享受,尤其是冬天在锅里洗暖和,洗澡以后浑身放松,也暖和,今天看来很不卫生,到今天为止我的太太在里面只洗过一次,而且是单独为她烧的汤。

  主持人:她有什么感受?

  朱学东:再也不洗第二次了,因为非常不习惯,她是北方人,(尽管是)专门为她烧的。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我抱在手里(洗过),她也没有再洗过。她们现在一回家都愿意去宾馆、澡堂洗,不愿意在家里洗,我还是愿意在家里洗。

  主持人:其实也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

  朱学东:一种生活习惯,可能现在看来是不良的生活习惯,但是没办法,人很多东西不能用科学或者其他东西来完全解释的。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