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知名报告文学作家朱幼棣做客新浪网,介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建国后全国水利建设概况,并对当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地震预测难题有希望突破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讲堂主持人尹俊。今天要跟大家聊的话题是生态保护和(国家)未来的发展,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给大家请到的是知名学者、作家朱幼棣老师。
朱幼棣:大家好,网友好。
主持人:朱老师曾经是新华社著名记者,也曾经是国务院研究室的司长,有《后望书》、《大国医改》、《怅望山河》等很多著作,在地质、经济、能源、文史等很多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今天就选择地质和环境一个方面进行介入。您早年从事地质工作,中国自然灾害和地质隐患多吗?
朱幼棣:《怅望山河》这本书有五六万字讲的是地震部分,提出一个观点。这部分开始写的时候,正好是汶川大地震以后。这个时候很多的媒体和国内外专家的声音,都说地震不可预报,是世界性的难题,几乎是永远无法突破的。我看到这种观点以后,觉得很遗憾,根据我的研究,根据我对地质工作的了解,同时我后来又继续看了一些书,包括李四光他都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而且周总理当时提了一个说法,我们这一代不能突破的话,下一代人一定要突破。(地震预测)虽然是一个难题,但应该说突破还是有希望的。如果不建立地震能够预报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可能永远无所作为,对界性的难题减灾和防灾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关于地震能不能预测,各方说法很多。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网友,有点被搞晕了,因为有些专家出来说不可以的,也有人说是可以的,包括我最近在看新闻,意大利把几位地质学家给起诉了,原因是没有成功预测地震,他们要吃官司。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国内虽然很多人说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在中国地震局又设有地震预测研究所这样的机构。地震究竟能不能被预测,今天我们要好好听听朱老师的观点。
朱幼棣:先从意大利的官司开始说起。意大利这次地震的强震或者说主震以前,有一系列小震的发生。正因为这些小的地震的发生,就炒起一些专家分析研究,这些专家断定近期不会有大震或者强震。然后接着一个多星期以后,就发生了强震,死了一千多人。这就有一个难解的东西,既然不可预报,不可预测,你又如何断定近期没有强震呢?这就是他们吃官司的重要理由。你必须承认,地震预测有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在里面,包括有和没有,都会有很多的风险在里面。这方面的地质学家应该有更大的更深入的研究,有那么一份责任,有那么一份担当。
主持人:所以这些专家还是太草率了。
朱幼棣:他说没有。我们可以谈谈李四光的理由,现在有三个理由,(其一是)地震在地壳内部发生,人眼睛不可能深入到地球里面去,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李四光说把地球比成直径一米的大球的话,地壳像纸一样薄薄的一层,地震就是在这薄薄一层比较强浅的地方发生的。李四光提出一个观点,虽然一年有几千次、上万次不同震级大小的地震,但是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地球球面上,而是分布在地球断裂带里,各种断裂构造带上,呈条状分布的,不是均匀分布的,如果是条状分布的话,要把断层,特别把活动的板块结构和裂缝结构研究透了,集中力量进行监测和分析,有可能突破地震预报。
主持人:刚才朱老师说了这方面,另外一方面,我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有公知说既然你们说地震不可预测,那你设地震预测机构干嘛,撤了不就行了,还浪费纳税人那么多钱,这个您怎么看地震机构预测机构的设立?
朱幼棣:这也是李四光的观点,如果地震预测和预报永远不能突破的话,还要我们这支队伍干什么?如果不能预测,搞个地震台网就可以了,地震发生以后,监测就行了,不搞预报了。光有理论基础性的研究,放在中科院也可以,放在地质科学院也可以。
主持人:韩国好像放在气象部门下面。
朱幼棣:因为他们国家小,中国地震是世界上发生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主持人:专门的地震预测机构,设这个机构的国家也不多,一般都合在别的部门,或者由气象部门在做这样的工作。是吧?
朱幼棣: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很多地质灾害一样,是发生频率非常高的。这个(专门机构的)建立,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邢台地震、唐山地震,一系列大的地震对我们国家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之后)。
主持人:从您的了解和研究来看,地震是可以被预测的?
朱幼棣:这是李四光说的,而且说已经发生的,不要议论纷纷。当时邢台地震以后,周恩来总理紧急召开一次会议,在会议上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预测,有的说是世界性的难题,周恩来总理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没有,谁也不吭声,他说我想请李四光说说,李四光说,不要议论纷纷,“兵已渡河”。,他说地震工作是可以预报的,讲了三点理由,就是针对我们现在目前提出来的地震不可预报的三个理由。我刚才讲了两个:它薄薄的一层,在断裂带上;还有地震不可重复性,李四光说地震是可以重复的,有规律性的,如果在一个点上没有重复性,但是放在断裂带上,是有重复性的,你可能这次汶川地震,如果是在映秀一个点上,可能没有重复性上,如果放眼这个带上,应该有重复性,有规律性的。
主持人:这样我们能够有的放矢,重点监测一些地方。我当初学地理的时候,看过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有这样的东西出来,重点监测这个方面就可以了。同时我们发现一个现象,我们虽然可以预测,但是精确的,具体的,短期的预报,还是做不到,中长期的预报它似乎又没有太多的意义……
朱幼棣:一个是预测一个是预报,预测就是中长期,三年、五年或者十年一个预报,那(另一个)是临震预报,临震预报突破的难度比较大,风险也比较大,意大利这次就是临震预报出了问题,说最近没有,(结果)最近就发生了。这个临震预报究竟怎么办,我们预测成功的海城地震也好,或者没有预测成功的唐山地震,唐山地震其实有一部分预测出来了。实际上要走两条路线,一个是专家,一个是群众,两条路线只有相结合才可以,不能关起门,现在改革开放时代,各个行业,各个产业,各个专业都很开放,可是我们地震(研究)搞得相对不大开放,就是专家跟专业在那搞,群众一点没有发动起来。两家相结合的话,对临震预告更加有意义。
主持人:当年《唐山大地震》报告文学也写过,地震之前很多老百姓发现了很多自然异常现象,老鼠钻到地面上,大批大批地躲等等,老百姓可以做这方面的研究或者知识背景的储备。
朱幼棣:因为地震跟其他的东西,跟动物或者跟植物跟气候的关系,现在没有彻底地研究明白,但是应该相关性比较大,就是指引我们正确预报了海城地震那次国务院的文件,国务院的文件是转发了中科院关于华北地区近期可能发生灾害地震,国务院都发了文件,《怅望山河》书上有这个文件。这个里面就说华北连年大旱,气候有突变的情况,然后就讲到了华北地震带处于活跃时期,用这个东西知道了华北地区一个宏观防震抗震的局面,最后发动了专业和群众的群防群治,最后预报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