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讲堂:张倩仪聊民国大师童年教育(3)

2012年03月28日11:19  新浪博客 微博
张倩仪很欣赏过去的“耕读传家”张倩仪很欣赏过去的“耕读传家”

  精彩语录

    冯友兰父亲的一句话我特别欣赏,耕读传家,并不是说每一代人都做翰林,而是每一代子孙里面至少有一个人能做秀才。

  继承精神才能有好的未来

  主持人:有不好的制度也比没有制度好,科举制度就是这样的产物,虽然有很多弊端,八股取士,但却是维系了中国文化和教育一直发展的原因,这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另外我们想请教张老师的是,通过您的研究,您觉得是今天的儿童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快乐一些,还是民国时代的少年儿童他们更快乐一些?虽然我们很多人觉得他们那个时候很苦,早上天不亮就起来,还要摆个“早”字在书桌上。您觉得他们快乐还是我们快乐?

  张倩仪:我觉得要看家庭情况,不能说哪个更快乐一点。不用背书,可能现代教育更快乐一些,可是最近十几年我觉得孩子太不快乐了,越重视家庭教育的家庭孩子可能更不快乐,因为现在我们把考上大学作为我们读书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事实上孩子的快乐或者孩子的成长,有很多方面我们都忽略了,丢了教育的核心价值,我觉得孩子非常不快乐。那些所谓的才能训练班、才艺训练班,都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成长,新式教育到了这种程度就有点……了。

  主持人:对。我前一阵子回老家,我们也是小城市,我早上五六点钟起来办事,天没亮就看到车上有很多背书包的小朋友,现在的小孩想睡饱都很难,(现在的教育)对于他们是挺残酷的,可能是为了竞争,为了考大学找工作。民国时期传统教育给孩子的概念,是不是就是你要考功名、参加科举,功名、科举才是他们的出路呢?

  张倩仪:这是比较简单的说法。(这些)确实是占了重要的地位,但是所谓的功名,并不是每个人都要中状元,我们看很多戏曲里面讲中状元事实上是鼓励孩子学习的方法。我记得书里面有一个齐白石,很喜欢读书,她的母亲是拣人家耕种留下来的谷物供他读书的,而不是希望他考科举,将来他做农夫的时候,都可以做现实上面要应付的事情,比如可以记账。这种教育希望,在那个时候,事实上也是很多很多人都有。

  主持人:当时也有素质教育,不全是应试教育。

  张倩仪:对,他们有很多现实上的考虑,并不能简单的看科举的问题。

  主持人:很多人接受教育并不是说你一定要考一个秀才或者进士等等的。

  张倩仪:对,冯友兰父亲的一句话我特别欣赏,耕读传家,并不是说每一代人都做翰林,而是每一代子孙里面至少有一个人能做秀才。(秀才)换成现在可能只是所谓小学或者中学毕业,但是在他们来说就是家里边出了读书人,他们知道知识很重要,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能够耕读传家,这是很重要的。

  而且耕读传家不是说别人去耕,有一些人读书,而是说读书跟耕种的,都可能是同样的人。

  主持人你可以半耕半读,一边种地一边读书。

  还有一个问题,您出这本书您研究了很多民国大师的童年生活,您研究完他们的生活,能得出哪些对现代的父母或者想要从事教育的人,给他们一些有启发的东西呢?

  张倩仪:我觉得最重要的,那个时候很重视孩子要勤劳、要节俭,不要浪费,对人、物要非常有爱心,要很尊重老师,其实那个时候的老师也并不见得就是学问一定很大。

  主持人:我很奇怪,您没有说一定要学好某门功课,您学的是勤劳、节俭、尊师,这是产生大师的要素,而不是说学好文化、考好分数、学好英语,不是。

  张倩仪:应该这么说,要出大师一定要学好文化,不能没有这点。但是大师如果只是(掌握)知识方面,你能够那么努力地维持下去,对学问有那么大的追求吗?我觉得这都是很长远的事情,但是你有好的正确的价值观的话,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有一种适应感,有一种坚持的方向。我觉得这反而是更重要的,而且人总不能说大师就是说我就做什么坏事都一点不害羞,我看也成不了大师吧。

  主持人:能攀上学术高峰的都得有高尚的道德作为支撑,所以传统教育之所以能产生大师的土壤,是因为他有很好的(教育)教他怎么样去做人,教会你做人了,你自然会去读书,而不是直接教你文化知识。您说了勤劳一个方面,节俭一个方面,尊师重道一个方面,现在好像人在这些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孩子很小就开始浪费,(认为)我给老师钱了嘛,可能内心也不那么尊重。

  张倩仪:现在不尊重老师是一个问题,香港也是这样,(认为)学生是一个顾客,老师不过是一个聘用的人,这样对老师就不会有尊重,孩子是看着你做人的。

  主持人:节俭也是一个要素,这个怎么理解?

  张倩仪:我觉得节俭应该这么看,并不是说他为了纯粹经济上面的问题,而是说你能够把他作为一种自己生活的价值观。

  主持人:就是你别追求享乐是吗,如果你人生学好知识、找一个好工作只为享乐的话,人生就迷失了。

  张倩仪:应该说你读书的时候要享乐,就不能读书了。

  主持人:所以寻找一种比较清淡的生活状态?

  张倩仪:比较简单。

  主持人:这个给我们启发很大,为人父母也好、从事教育的也好,别光教文化知识,要教做人,人的品质的教育是很重要的,虽然考试不会考,但是真的能够对一个人起到很大作用的。

  张倩仪:而且我觉得,当然学校里面的老师也会有言传身教的作用,但是你没法绝对地保证,你也不知道老师的价值观是怎么样,但是你自己的价值观、你自己的言传身教,是肯定可以保证的。

  主持人:现在很多老师对有钱人的孩子会格外地关爱,这反而是给学生造成了一个不良的影响。

  时代的变迁,民国时代肯定是回不去了,很多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没有了,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对于当今的社会来说,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张倩仪:时代的过去是无可阻挡的,民国时代事实上也有非常痛苦的一面。我觉得留下来的应该是精神,而不一定绝对是那个时候所用的所有的东西、所有的制度。我们留下精神以后,那个制度可以适应着现代社会的情况来发展。世界上所有好的文化流传,其实到最后都是留下精神,我们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你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自豪感的话,你把这个精神继承下去,人的素质就能够上去,你未来就一定会达到好的社会的水平。我现在很担心很多孩子被送到外国去,哪怕大学的时候才出去,但是如果他们生长在很功利的社会环境里面,到外国,人家是很看不起的。(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大学)老师问他一本书,他就可以说出那本书怎么样,老师就很惊讶,你怎么知道那本书怎么样,你是怎么评价的呢?李济跟老师说,因为我从小的时候父亲教我,看看序,你就可以把握大方向,我只是看了序。那个老师就说,看来如果没有深厚文化的国家,是说不出这样话的,看来我们还是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人家是尊重你的修养,而不是尊重你拿到博士。

  主持人:今天非常开心请张老师跟我们聊了一些民国时期大师的教育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我们也对传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谢谢张老师!感谢大家收看我们今天的新浪网上大讲堂,再见!

  张倩仪:再见!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