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讲堂:张倩仪聊民国大师童年教育

2012年03月28日11:19  新浪博客 微博
张倩仪做客新浪网张倩仪做客新浪网

  2012年3月26日,香港知名学者张倩仪(张倩仪博客 张倩仪微博)做客新浪网,介绍民国大师的童年成长足迹,以及传统教育与社会文化,并对时下的教育工作与中国未来发展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视频——张倩仪聊民国大师童年教育

  精彩语录

  今天的义务教育不把求功名考科举、送大学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的话,我觉得其实是一个好的方向。但是私塾里边,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那个时候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材料。

  私塾教育有很多好的传统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讲堂主持人尹俊(尹俊微博)。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聊的话题,是民国时期大师们的童年生活和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我们来看看民国大师究竟是怎样的土壤培养出来的。介绍一下嘉宾,非常荣幸我们给大家请到的是资深出版人、作家,曾经担任过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以及香港出版学会副会长,目前从事教育推广工作的张倩仪张女士,欢迎您!

  张倩仪:大家好!

  主持人:张女士最近有一本新书出版,叫做《再见童年》,讲民国大师童年成长轨迹。您对民国时期大师的成长轨迹有所了解,今天给我们广大网友分享一下。有人说民国出了很多大师,“灿若星河”,用了这样的词,现在很多无法超越的大师都是民国时期的人物,这么多大师、学者、作家……据我们了解,好像他们学历并不高?

  张倩仪:其实那些人里面有些出国留学了,获得了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但是有些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视学位,因为他们一辈人都有自己挑选人才的眼光见识在里面,他觉得谁好都有口碑,这样就不需要完全凭那张文凭来认为谁好、谁不好,这个我觉得其实也更利于发掘人才,因为很多人并不需要一定要拿学历,但是却做出非常好的贡献,这是一个特点。

  主持人:当时怎么就没发生像现在这种情况,现在就是唯学历论,把自己弄得貌似口碑很好。当时不会有这样的人物吧?

  张倩仪:当时大家都有眼光,都知道,不可能太过分的。那个时候还有一点,传统的读书人,哪怕科举时代中了秀才以后,要到现场里面考试,他们就去认识其他的读书人,互相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网络的关系,当然那个时候也有互相吹、互相炒作的,但是总不能过了很多关,一关又一关,这样形成那个时候的人知识水平、对学问的要求都有一定的标准。

  主持人:您把民国时期的这种教育环境和人才甄选的环境(和现在)相比,为什么一定要硕士、学士,比如学校招人,哪怕要招一个明显很不行的人都要硕士,不要那个看起来很不错的学士,很多高校都是这样做的。

  张倩仪:我们可能第一太相信统计,认为统计出来的数字可以标准的给人家看,原来是这样的,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一点点迷信学历了。另外就是排行榜,从前都是靠人际关系互相了解,现在大家用数字、用表面的来做,也逼得很多教育工作者不得不从这方面考虑,我觉得这也有点过分。其实我读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那个大学教授他就不是一个博士。

  主持人:我们在大学里看到很多学生很喜欢的老师,干了一辈子,到老退休了,可能副教授都没混上,也有刚来30多岁,学生也不喜欢,(但靠)攒很多本书成为副教授。我们注意到民国这些大师,他们很大部分是从私塾里接受的基础教育,而不是从新式的学堂,这种私塾里的教育内容是什么?和现代化的校园教育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张倩仪:其实我写的那个是个变的过程,从非常纯粹的私塾教育,一直到有点摸索阶段的新式教育,到比较成熟的新式教育,都有。私塾教育里边,其实中国人从前就很重视教育了,所以它有几种可能。第一个是那些读书人自己出来开馆,开私塾来教书,里边也有名气的,比如他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他自己的学问比较好,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比较好,所谓成绩也是考科举了,这样他就属于比较有名气的私塾。另外也有一种,家族里边认为他家族的孩子应该要读书,但是那个家族里边有些人贫穷,有些人富有,就会有一个所谓义塾的教育,家族里比较穷的孩子就可以送到那个学校去读书,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一点,那个时候国家并没有普及义务教育这一回事,就用集体的力量去培养孩子,这是另外一种。还有一种,干脆就把老师请到家里边来读书,这种人家一般来说可能是比较富有,或者非常重视子弟教育的。还有另外一种,他父亲本身就是教书的,结果他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学生,带到带到他的学堂里边,或者他当人家的家庭老师的时候,也把孩子带在身边,这种教育。这几种其实我觉得都体现了一点,国家没有普及义务教育的时候,中国人怎么重视自己的家庭的教育,培养人的那种关系。

  另外一点,处在后来科举发生变化,或者科举没有废但是新的学问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这种私塾教育里边的课本也不断在改,除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种课本以外,还有很多新的蒙学书出来,也是有韵的,你可以背诵的,里面带有新东西的情况。我觉得这种新的课本,对那个时候新教育的摸索其实是有作用的。后来干脆比较简单了,因为废了科举教育,新学校就出来。那个时候的新学校其实跟私塾教育有很多互相衔接的地方、相似的地方,课程是改变了很多,多了很多现在我们所说的算术,还有体操……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有一些传统被保留下来,比如说非常非常地重视小学老师,尊师重道还是存在的,这一点我觉得也是非常好的传统,一直在中国文化里面存在。

  主持人:我奶奶是民国时代的人,她接受过几年学堂教育,但是她所描述的学堂我觉得只是把私塾扩大了,因为课程是一样的,老师授课方式也很相似,体罚也存在,课本可能也会有所变化,但是《三字经》、《百家姓》也是基础的读物。是不是私塾更容易制造出大师,而现在的环境培养大师可能少一些?

  张倩仪:我觉得也不能这样说,事实上有很多男孩他们很喜欢玩,性格非常活泼的,可能就受不了这种教育。另外私塾里面要拼命背书,有些孩子不喜欢背书,背书能力有弱一点,这种可能也有人才在里面。今天的义务教育不把求功名考科举、送大学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的话,我觉得其实是一个好的方向。但是私塾里边,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那个时候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材料,私塾的老师很多,当然也不一定很会教学了,但是会教育的老师也是很重视儿童的心理的,只要社会给他好的环境,他就会发展成为非常好的老师,家长跟老师的沟通也可以非常好,因为一个孩子跟着一个老师,跟了很多很多年,这样父母跟老师的沟通就可以比较容易达成。我觉得这些方面,包括教材的更新,希望跟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来改变教育的内容,这些都是中国人办教育挺灵活的一些地方。

  主持人:张老师,我们在内地提起私塾教育或者传统教育,一般都(认为)是封建腐朽的代表,是糟粕,可能是纯负面地去看,如果让你看看中国传统私塾教育好的一面,值得我们去保留的,但是被我们现代教育弄丢的那些东西,您觉得有哪些呢?

  张倩仪:我觉得那个时候的人,他们没有什么所谓科学的现代学训练、儿童的心理学训练,但是他们并不是不知道受教育者他本身的理解程度、他成长发育方面的条件。比如为什么要用韵语作为儿童的蒙学书呢?因为比较容易背诵,这点是有它一定的好处的。甚至很多的翰林,他们都很喜欢做蒙学书,比如朱熹做过。他们如果重视儿童教育的话,就用很多力量做蒙学书,拿给孩子来试验,(还)不断地修改。现在不是很流行民国时期的教学书,拿来出版,非常受大家欢迎吗?那个时候,其实做蒙学书的那些读书人就是传统读出来的,他们大概还有这种习惯,他们重视孩子的成长,他们哪怕自己是大学问家,也要看孩子怎么成长,来做他们的教科书。这一点在民国的教科书里边继承下来了。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