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作家刘红庆做客新浪网,介绍沈从文的人生与思想,并对沈从文的政治理想、沈从文后期的身份转变等,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精彩语录
即使做文物研究沈从文也是做到最好,包括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只能在历史博物馆打扫厕所,大家公认他打扫的厕所是最干净的。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思想家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讲堂主持人尹俊(尹俊微博)。今天我们要聊的主题是沈从文的人生以及他的思想,非常荣幸我们今天给大家请到的是一位沈从文研究专家,同时也是编辑和作家,我们欢迎刘红庆刘老师,欢迎您刘老师,跟我们网友打个招呼!
刘红庆:新浪网友大家好,我叫刘红庆,很高兴来这儿和大家聊沈从文的故事。
主持人:刘老师的作品很多网友都非常熟悉了,您写过侯宝林的书《侯宝林:江湖江山各半生》,以及《向天而歌》等,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另外透露一下刘老师在写一本跟沈从文有关的书。先从您跟沈从文的缘份聊起,您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沈从文,并且去研究他,把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
刘红庆:我特别不习惯大家说我是沈从文的研究专家,我觉得我的好朋友高晓岩先生说我是“沈从文的痴迷者”,我觉得这样定位更准确一些。我从大学时代开始阅读沈从文的作品,从最早的四川版五卷的沈从文选集到十二卷沈从文选集,到二十卷沈从文的书,包括前几年出版的三十多卷沈从文的书籍,我不仅认真地阅读、收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无穷的乐趣。我曾经有过一个比喻,我说沈从文是我人生的靠山,正是因为有了沈从文这样一个人生的理想和追求,我通过阅读他,体悟沈从文感受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我也从一个乡下人走到北京打拼,一步一步地我觉得沈从文鼓励着我,激励着我,我踏踏实实的做一个沈从文的痴迷者。
主持人:我不知道您怎么评价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之前我学文学史的时候,书上这些学者给鲁迅很高的地位,然后说沈从文有点玩物丧志,就是地位不高,您是怎么看的,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或者更加有时代性的观点来看?
刘红庆:关于沈从文文学史上的评价,应该留给中文系的教授从事这样的研究。从我个人来说沈从文影响了我,他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我认为是最好的一个。他和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有他非常独到的一面。大家评价鲁迅的时候有三个家,其中有一个说他是思想家,尤其是今年下半年我在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三个品种和沈从文有关的书(注:分别为《沈从文妙语录》、《古人的胡子》、《中国人的病》)里面,我们就着力打造沈从文是一个思想家。我一直认为沈从文的好不仅仅好在他的文笔、故事,不仅仅好在他对乡村的赞美,而是他有深刻的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他的思想内涵和他关于民族文化的忧患意识,是在抗战年代还是激烈变革的年代或者无数的运动中忽略的一面。我们这三本书比较完整地呈现了沈从文作为一个思想家独特的思想魅力。
主持人:这么看您所认识的沈从文和我们平时在教科书学到的沈从文不一样,我们教科书里学到的沈从文是研究女性服饰,喜欢古玩的一个人,好像是不知天下疾苦的一个人,但是您说他好像不是这样的。
刘红庆:对。沈从文尤其是他在1934年,他所有的最好作品在那一年诞生,从那一年开始他创作了大量关注社会话题的散文。
主持人:他也关注社会话题?
刘红庆:对。尤其到了1946、1947、1948年,我们打败了日本人,国家进入一个新的状态,前途和命运哪里去,沈从文有大量的著述。在《中国人的病》这本书里我做了非常完整的呈现,如果大家想了解这一块,应该读沈从文原来的作品。在解放前夕沈从文所有的思想进化,在这本书里面有比较完整的呈现。但是沈从文的这些思想,在那个动荡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没有赢得更多人的关注,而是在他更年轻的时候那些小说,和女性有关的小说使得他被定义为“粉红色的作家”,这样使得他在解放以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他本来对文学是很有期待的,他认为自己的文学创作会比同时代其他的作家好,他跟夫人、同学说对自己是很有自信的,再给我20年时间会写出更好的作品。他去研究人物、服饰并不是他最早的人生选择,而是在1949、1950年这个档期不得不做的人生调整。
主持人:也就是说在我们国家特殊的历史时代,他不得不放下笔,或者放下自己最深爱的文学创作,只能改行做历史的研究者?
刘红庆:即使做文物研究沈从文也是做到最好,包括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只能在历史博物馆打扫厕所,大家公认他打扫的厕所是最干净的。从这一点来说沈从文对待人生是一种积极的认真的态度,而不是说我今天得志了就认真工作,明天失意了就不认真工作。钱理群先生对沈从文有比较高的评价,他说沈从文是“新道家”,在他的小说中构建了一个非常和谐、温婉、优美的社会环境,有些评论家觉得过于出世了,觉得他写的并不歌颂人们的斗志,而是和生活有一定距离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恰恰体现了沈从文思想的深刻。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沈从文在那样的境界下给我们塑造了一种他认为的理想状态,人性之美,这个东西是其他同时代的作家不能比的。解放之后沈从文迫于社会环境、政治压力,不能继续塑造自己理想中的文学美,他钻研古代各种器物,比如说古代的镜子、玉器、服饰,他看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仓库里多少文物在腐烂,他很焦虑。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大量的时间让沈从文写检查。
主持人:沈从文是在历史博物馆里看到这么多历史的器物在发生问题,他此时此刻才做出一些选择的。
刘红庆:他已经进入这个行业了,但是同时看到那样多的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文物在腐烂,而没有人尤其是在那样的背景下去整理、梳理,揭示它们背后隐藏的秘密,沈从文从铺下心来。解放以后一直到他去世前,我个人更认为他是一个“新墨家”,我不计较那些东西,就做一个手工艺人,把全国各地的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比如说镜子能够梳理的很明白、很明确,收藏的玉器可以梳理得很明确,把丝绸梳理得很明确,包括你刚才说到的女性服饰,其实男性服饰也有。历代服饰研究,是周恩来看到国外有这样的研究结果,知道他们历史上人是怎么打扮的,而我们这方面是欠缺的,就给沈从文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沈从文踏踏实实地用了数十年时间完成了这个任务。动乱之前他已经完成原稿,但是因为又是反右,又是文革,沈从文从下放到很边远的地方去,在湖北咸宁向阳湖,在那样恶劣的地方沈从文继续从事自己的研究工作,没有资料可看,没有同事、朋友磋商,慢慢凭自己的记忆做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样一本巨著。这本书对于中国文物的研究,服饰的研究是一本奠基性、开创性的著作,在他之后这样的作品就多一些了。
还有一个要说的,我记得1988年到北京来,我作为沈从文的痴迷者,特别想拥有这本书。这本书当时还没有大陆版,最早是香港三联书店出的,我去琉璃厂书店找这样的书。那时候是柜台,不是现在这样超市的格局,柜台服务员给我拿出这本书来之后很大很漂亮,我也摸了,但是要1800块钱,全彩印刷,香港的。
主持人:1988年的1800块。
刘红庆:我身上只有300块钱,没有办法买到这本书,遗憾的是那个时代我没有读到这本书,后来在沈从文的全集里收录了这本书,我现在有了这本书。我觉得这本书,许许多多研究沈从文的人,或者是研究服饰的人,还有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应该放在书架上。或许你不研究服饰,偶尔我们看看电视剧、戏剧,我们可以看看沈从文当年有什么样的建议、意见,我们现在各种各样大片里呈现的服饰千奇百怪和历史差异比较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看看沈从文给我们提醒我们要尊重历史、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