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讲堂:李晓:中国商业智慧

2011年05月17日18:58  新浪博客 微博

   李晓做客新浪网

李晓做客新浪网

 

  5月17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李晓(李晓博客 李晓微博)做客新浪网,介绍中国古代商业起源与发展、著名商人、传统商业文化,并对中国长期重农抑商、现在商业道德滑坡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视频——李晓:中国商业智慧

 

  精彩语录  

  中国古代萧条的时候,往往是相对来讲战乱比较频繁,经济受到比较严重破坏的时候。大家这个时候连日子都过不安生,哪有时间,有经济条件从事商业活动?

  在古代农民身是赋税和劳役以及兵役的主要承担者,为了保证国家的利益,必须把相当一部分人口禁锢在土地上,束缚在农业上。

 

  中国商业起源早但长期受抑制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讲堂主持人尹俊(尹俊微博)。今天跟大家聊的是中国商业史的话题,非常有趣,同时对现在的经济生活有指导意义。坐在我旁边的嘉宾,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同时也是商学院副院长以及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史研究的专家,我们请到的是来自法大的李晓老师,欢迎您李老师,首先跟网友打个招呼。

 

  李晓:广大新浪网的网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里跟大家进行交流。

  主持人:李老师最近出了一本通俗的读物,有关商业史方面的著作。说到商业史,古代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商业,“商人”这个称呼是不是跟商朝有关系?从古及近讲讲,先聊聊中国商业的起源。

  李晓:看来尹俊大帅哥对商业史有所了解,有所研究的。说起来中国古代的商业起源,如果从现在往前推的话,至少应该推到三四千年以前了。按照一般的理论上的说法,商业的起源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先是有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后来手工业又从农业和畜牧业当中分离出来。由于分工,也就使得不同的人从事了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职业。这就有了交换的需要。这是一般理论上的说法。但是实际上物品的交换除了社会的分工之外,还有一种是自然的分工,比如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上生产的东西和山上或者草原上、平原上出产的东西就不太一样。有差异化,就有了交换的需求。所以一般认为在我们国家古代四千多年以前,大体上就是夏朝后期商朝初年,商业就已经出现了。而专门从事跑买卖、做生意的商人也就是职业化的商人也大致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主持人:像这些生意人为什么叫商人,不叫唐人、汉人或者周人,是不是有道理的?

  李晓:好问题。在我们汉语当中,从事做买卖、跑生意的人,确实是叫商人。这样一种称谓的由来,和商朝建立之前的商族部落有关系的。商族部落在夏朝后期,是生活在现在山东省的东部、河南省的西部这一带的从事游牧的部落。他们从事游牧,这一带又是平原地区,如果熟悉地理的朋友就知道,西边有关中地区,南边还有江南水乡,北方地区还有草原,东边就是海边,在地理上来讲,有不同的地理特点中间的地带,因此商族部落比较早地擅长从事商业的贸易,后来这个部落又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由于这个部落的人特别擅长做买卖,做生意,久而久之,人们把专门从事做买卖,做贸易的人叫做商人了。后来说商品也好,商业也罢,全都是从商人这个名词派生出来的。

  主持人:现在一个“商”作为整个经济或者经营活动的总称,这个“商”真的跟古代的商朝或者商部落有关系。所以中国人做生意的老祖先在那,所有商业活动的人祖师爷就是商朝部落。另外说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您觉得中国古代哪些阶段是商业繁荣的时候,哪些阶段又是很萧条的时候?

  李晓:历史来讲,商业发展不是一条直线,如同曲线波浪一样,有起有落,有盛也有衰。如果把这样一条曲线画一下的话,比如从商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为止,大致可以划成一条有两个高峰时期的曲线,假设以商朝为起点,商业慢慢有所发展,到战国秦汉的时候,达到一个高峰,到了东汉,尤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陷入了相对来讲比较萧条的时候。在这之后,随着隋朝唐朝和两宋的统一和经济发展,又达到新的巅峰,此后到了明清时期,进一步有所发展。如果说繁荣的时候,大体上说和平时期,统一的时间,对外交流比较密切时期,商业比较繁荣。具体讲,春秋战国、秦汉以及唐宋明清时期。而萧条的时候,往往是相对来讲战乱比较频繁,经济受到比较严重破坏的时候。大家这个时候连日子都过不安生,哪有时间,有经济条件从事商业活动?

  主持人:明清时期也有(发展),只是速度慢了。

  李晓:就明清时期的经济总量来讲,确确实实比唐宋的时候,比秦汉的时候大得多,但是且不要忘记,这个时候中国的人口也是翻了好几番,比如说按照现在人口史的研究,我们国家秦汉时期,西汉的时候,人口总数是六千万,盛唐的时期,唐玄宗时代是八千万人,在北宋的时候首次跃上一个亿,明代跟北宋差不多。到道光年间,鸦片战争前后,达到四亿四千万,翻了好多番,人均的数量大大降低了。

  主持人:是不是因为经济好了,所以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因为明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有发展,人的数量有所增加。

  李晓:原因很多。首先社会安定,社会安定,大家才能够生活有所改善,生育率有所提高。同时也和我们国家(农作物)品种改良有关系。这个时期尤其是到明代中期以后,尤其(由于)海上新航路的开辟,从美洲引进了很多农作物。古代没有玉米,到了明代以后,才引进来像玉米、土豆、烟草、花生、辣椒。中国人现在很多和吃有关的,都是外来的。

  主持人:虽然中国菜,但是最早从美国过来的,虽然现在美国中餐馆很受欢迎,但是有几百年了。

  李晓:没有贸易,没有商业,包括国际贸易,我们的生活那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主持人:李老师,有一个话题要请教您的,可能我们跟外国人或者说很多海外的人去接触的时候,会发现这些人头脑中永远有一个旋律就是利益,这个利益不是说不好,也是遵从某种价值观的,它的思维都是商业式的思维,但是要看中国人,从古代到现在,都是重农抑商思想,骨子里就有,从古代就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也不高,所有人看不起,我记得70、80年代我们都看不起个体户,觉得个体户很低档的,有点瞧不起人家。中国人这种重农抑商(观念)从何而来,是为什么形成的?

  李晓:确确实实是很多朋友关注的问题,也是头脑当中很深的印象。这个印象不是空穴来风。

  主持人:古代商人(甚至都)不允许穿绸子的衣服,(虽然)你有钱,不让你穿好衣服。

  李晓:没错,在社会地位上低人一等。为什么这样?从来源来讲,重农抑商政策是从秦国搞商鞅变法开始的。从那以后,在整个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就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既定国策或者基本经济政策了。为什么要重农抑商,并且这样一种政策会长期实施呢?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和整个经济结构有关,我们知道古代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情况下,人们头号的问题,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要填饱肚子,然后(才能)考虑其他的问题。如果农业不发展,整个社会经济也会受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难以得到提高。可是在古代,经商做买卖包括从事手工业,赚钱相对农业生产要容易一些,赚钱多一些。司马迁在《史记》里曾经这样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就是说如果我是穷人,要想脱贫致富,从事什么行当赚钱呢,从事农业不如从事手工业,从事手工艺不如从事商业,妇女如果在家里从事绣花刺绣手工生产劳动,不如到市场上开一个小卖部,搞一个小买卖赚钱。现在也经常讲“无商不富,无工不强,无农不稳”,就是几种产业之间的收益确确实实存在差异。

  刚才讲了在古代生产力(条件)之下,首先面临的经济问题是解决吃饭问题,填饱肚子。另外一方面,商业包括手工业收益比较多,人们很自然的一个理性的选择,会从事容易赚钱,赚钱来得快、来得多的工商业,如果大家都去从事工商业,尤其是商业贸易,没有人去种田,打粮食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受到很大的威胁。再一个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存在离不开赋税,征税,也离不开有人要服劳役,服兵役。赋税也好,徭役也好,在古代主要来自农民身上,这些人生活比较安定,不管怎么跑,土地搬不走。这些人是赋税和劳役以及兵役的主要承担者,为了保证国家的利益,也必须把相当一部分人口禁锢在土地上,束缚在农业上。这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经济原因,再一个是政治原因,就导致我们国家在政策层面上,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主持人:西班牙人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有一个理念,我要让墨西哥人给我种玉米,印度人种烟草,世界各地都是他的种植园,我们生活在西班牙光享乐,这种思想为什么中国一直没有?

  李晓:这种思想的由来,一方面和地方有关,另外也和经济结构有关。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地方是地中海,地中海由来已久是商业贸易非常发达,所以不同的地区从事不同的专业化的分工,也就有了通过商业贸易纽带联络起来的可能。如果商业贸易条件不具备,或者不发达,地区之间的联系受到了很严重的隔阂,很难建立地区之间的分工。这和我们国家交通成本比较高有关系,比如说尤其在中华文明起源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带不大利于行船,主要是陆上交通,要比船运相对来讲运量小,成本高得多。为什么我们要修建大运河,就是为了解决交通的问题。交通成本高,是地理条件限制。比如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是汉唐的古都所在,随着关中地区人口增加,粮食主产区在河南、山东、江浙一带,把粮食运过去,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和交通条件有关的。地中海地区不一样,海运发达。

  主持人:你看(我们)国家到处都是海,但是到了清朝的时候,皇帝连百姓造船都不让了,不让跟外国人做生意,不许搞对外贸易,(让老百姓)乖乖在土地上呆着,统治者不让了。

  李晓:这恰恰是中国经济后来落后的很重要的原因,为什么统治者这样做?原因和传统有关。长期以来人们形成向土里刨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已故的非常有名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费孝通,写了一本书叫《乡土中国》,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了固定的生产模式了,就是到土里刨食,拿费孝通先生的原话来说,“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拿经济学概念叫路径依赖,拿社会习惯、传统来讲,是一种文化。统治者也形成这样一种文化,这是很重要的历史传统原因。另外原因也和当时海上环境有关。由于明代的倭寇在海上盛行,为了保证陆上安全,采取这样的做法。后来到了清朝的时候,为了跟台湾的郑成功进行军事上的对峙等等需要,都有关系。

  主持人:现在我们中国人想想,中国那么大的海岸线,那么长的海岸线,整个东部,除了(最)东北地区,其他地方都是沿海的,完全可以从内陆国家变成海洋国家,有可能。这个真是要从文化或者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去考虑。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