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纪实作家岳南最近出版的《南渡北归》再现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像,被称“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以善于勾勒历史人物群像著称的岳南,此次为何将视角聚焦于民国时期的那些知识分子们?在历史的迷雾中,又有哪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史迹?本期网上大讲堂特邀岳南,与网友一同回溯当年那些大师命运。
精彩语录
岳南:像《水浒传》就是有林冲、鲁智深上的梁山,然后武松这帮人再到梁山,后来宋江这帮人再到梁山,到梁山会合了。我这个先写平津沦陷之后首先写的梁思成、林徽因,还有那个一辈子追求林徽因的教授。这些人从昆明又到四川南希山李庄镇,一个山上,走500级台阶才能到那个山,比当年水泊梁山还要高,他们确实住在这个山上,那个山是一个庄园,是石达开他们造反起兵的地方。后来他们说我们住的这个地方真的跟梁山都是相似的,我们这些人都流浪江湖了。
岳南谈民国知识分子群像:他们都流落江湖,就像《水浒传》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浪博客本期的《网上大讲堂》。我们今天非常高兴的邀请到了著名的作家岳南先生,做客我们的大讲堂,为我们介绍他的新书《南渡北归》。岳老师,您好!
岳南:你好!
主持人:这本书非常厚,听说这本书你写了8年,时间非常长,所以第一个问题也想问一下,你为什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写这本书?
岳南:原来从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写以考古题材为主的纪实文学,后来随着纪实文学的写作慢慢的了解了一些考古学家和一些地质学家,同时对一些当时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一些人,这些人以傅斯年、陈寅恪、李济、董作宾、梁思永、夏鼐等一些大师组成的所,这个所在民国时期是比较突出的。由于这个原因慢慢的对这些大师就开始认识了,认识之后前两年就开始写以抗日战争为主体的纪实大师命运的这么一本书。
主持人:于是就有了这一本《南渡北归》,而且这是第一部,后面还有两部,总共是三部。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写的主人公不是某一个历史人物,也不是某几个,是一组当时知识分子的群像,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写作视角呢?
岳南:因为抗日战争时期像南渡北归这些人太多了,某一个人不能代表这个时代,如果要想把这个时代能够反映出来,必须把这些大师尽量的多写一些,写成一个群体,这样才能全面的反映出这个时代。
主持人:咱们这个群像大概有多少位?
岳南:我写的大师级的人物大概有四五十位,牵扯到的知识分子就更多了,大约有一二百位吧。
主持人:这么庞杂的一个人物群像写作肯定很难吧,主要难度体现在哪?
岳南:难度,首先是它的结构嘛,开始想这个东西怎么写,后来也有人跟我说,这么多年我就想搞一个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到西南去,然后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他们又回来,这么一段生活的电视剧,但是我就不知道怎么下手、怎么搞,后来他跟我探讨这个问题,我就告诉他,我写这个书还是采取《水浒传》的那种写作方法。
主持人:它也是群像的?
岳南:基本上有相似之处。像《水浒传》这本书一百单八将,在梁山上,当然那个时代是受压迫,我写这个书的背景是以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北京、天津、华北、华东,之后这些大师一直到西南去,基本上这个东西跟《水浒传》有相似,《水浒传》是被逼上梁山去了,我们这个是外敌入侵,我们这些大师就到西南去了,相同的地方在这儿。
主持人:这样的结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岳南:让人读起来还是比较有条理,不是很纷乱的东西,这么多大师如果不讲结构的话,首先一出场就有二十个、三十个或者五十个人往南走,大家可能就觉得读起来很费劲、很纷乱,如果是你开始写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往西南走,慢慢的得让其他的人,像《水浒传》就是有林冲、鲁智深上的梁山,然后武松这帮人再到梁山,后来宋江这帮人再到梁山,到梁山会合了。我这个先写平津沦陷之后首先写的梁思成、林徽因,还有那个一辈子追求林徽因的教授。还有几个人,首先从北平到天津,从天津坐轮船到青岛,从青岛到济南,从济南慢慢到了长沙,到了长沙之后好多清华、北大的教授就来了,来了之后都看他,这个时候我接着就写从南京来的人,这两个人一个是李济一个是梁思永,梁思永是梁思成的弟弟,李济是考古学的大师,我又把李济跟梁思济的事情扯过来,把这些大师们就带出来了,然后慢慢的云集到长沙,从长沙到武汉,情况吃紧了,他们又到了昆明,从昆明有一部分人史语所、社会所,还有梁思成、林徽因服务的中国营造学社社,还有同济大学,这些人从昆明又到四川南希山李庄镇,一个山上,那个山上我去了四次了,走500级台阶才能到那个山,比当年水泊梁山还要高,他们确实住在这个山上,那个山是一个庄园,是石达开他们造反起兵的地方。后来他们说我们住的这个地方真的跟梁山都是相似的,我们这些人都流浪江湖了。
主持人:当时那些大师们。所以说当我们发现这个结构是用这样的方式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问题随之而来的,这些多的历史人物,他们按不同的方式来出场,这些历史人物里边有没有让你觉得印象特别深刻的,中间的人物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如果有的话,判断他们主次的标准会是什么呢?
岳南:有,这个人物,第一,学术上有成就,第二,人格魅力大,第三,社会交往相对来说要广一点,如果这个人他学问好、人格也好,他社会交往相对来说少的话,你就很难把他写的太多,因为他社会交往多嘛,从作品本身来看这个人能活得起来。
我为什么要选梁思成、林徽因呢?在晚清民国的时候梁家是大家,他爸爸梁启超,一直到梁思成,弟兄好几个,都是大学问家,包括他这个家族,在民国时候是赫赫有名的。正是由于他这种有名的家族,他弟兄、姊妹学问都非常好,也都是大学问家,聚集了一帮政界的、学界的朋友。把他作为开始出场之后,就会跟上很大一批人来,这是写作的来考虑。但是人格上来考虑,梁思成、林徽因也非常好,这里也站得住的。后来还有一个人,就是傅斯年,就是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他一辈子当过的官很多,名堂很多,后来当过北京大学的代理校长,然后当过参政员,到延安的时候访问过毛泽东,又是五四运动的领袖,那时候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跟傅斯年是认识的。他这个人也是人格力量非常伟大,同时学问好,他聚集了一帮人。像陈寅恪先生,他学问很好了。像蔡元培、胡适,这些都是我的重点。
主持人:这个书总共有三部,这三部书内容分别是怎么分布的?后面两部主要写什么?
岳南:第一部就写这一批大师从芦沟桥事变开始,平津沦陷,往西南走,一直到1942年,为什么要这样分呢?为什么说第一部子叫“南渡”,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有四次非常大的南渡,宋朝,也就是岳飞那个时候南渡,然后是明代。如果在中央立不住脚,流亡了西南就是“南渡”,凡是南渡的历史上没有能回来的民族,然后就灭亡了——这个朝代、这个历史就完蛋了,只有(抗战时期)这次南渡打回来了,这次南渡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非常光荣的一页,所以我这个就让他们从南渡开始。
你刚才问了时间,时间就是芦沟桥事变、平津沦陷,一直到1942年,为什么这么说?由于这段是最艰苦的时候,非常慌乱,日本鬼子来了,北平沦陷了、天津沦陷了、上海沦陷了、南京沦陷了、武汉沦陷了,然后中华民族往西南跑,西北根本不行,当时西北没吃、没喝的,就在西南了。到了武汉会战打完之后,我们国民政府所掌握的军队没有一个完整的师能够跟日本抗衡了,打散了,那个时候是最为艰苦的时候。到了1942年,随着日本偷袭珍珠港,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了,这个时候我们这一方与日本相当于持久战了,焦灼状态了。我就把这一段作为第一部。
主持人:第二部和第三部呢?
岳南:第二部是从1942年,一直写到1948年底,这一段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经成立了,相对来说对于中国的压力还是减轻了,那个时候已经看到形势,非胜利不可了,日本人已经不行了,我们是渐渐的走上胜利,曙光就在前头了。然后迎来了抗战胜利,抗战胜利之后一直到1948年底,1948年底就是国共内战,国民党要崩盘的时候了,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部队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就是卡在这一段上,这一段放在“北归”,第二部。
第三部就是从1948年底一直写到大概是1978年,1948年底蒋介石政府退往台湾,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就随着蒋政权渡海到了台湾去了。
主持人:有个分流了。
岳南:对,然后又大批的知识分子还是留在了大陆,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等于说分流了。分流了之后一帮是在大陆的知识分子,他们是怎么样生活的,然后在台湾这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到了海外去的,美国的、加拿大的、澳大利亚的都有,我就“看看”这些人,在海外的、在台湾的,这些人他们怎么生活的,最后他们怎么逝世的;然后在新中国这些知识分子是怎么生活的,大约我是一直写到吴宓先生1978年去世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