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 > 正文
2004年,一位名叫江觉迟的安徽女子,来到藏区救助和教育藏族孤儿。整整5年时间,她救助了25个孤儿,直到全身是病,身体垮塌,才不得不下到内地治疗。在草原上的帐篷里,在酥油灯熏眼的光线下,这个女子写下了60万字的日记。在回内地治病期间,她把这60万字的日记,改写成了一本小说,名叫《酥油》(在线阅读地址),这本书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也被称为一部感动中国十亿人的作品。今日,这本书的作者江觉迟女士(blog)以及本书的出版人,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总裁沈浩波先生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与广大网友一起分享江觉迟援助藏族孤儿的感人故事以及《酥油》出版前后的幕后点滴。
精彩语录:
江觉迟:我父亲是名老师,我看他经常帮扶他的学生,他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想将来自己也会这样去做,受父亲的影响非常多,到最后我自己进入工作的时候,慢慢做下来就成了一种情感,跟孩子们的情感,舍不得。
江觉迟与沈浩波谈援助藏族孤儿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网上大讲堂。今天的网上大讲堂要给大家讲述一段很特殊的内容。今天我们请到了一位援藏的女子,让她讲讲她在支援藏区和救助藏区孤儿的故事。马上介绍一下今天做客新浪的两位嘉宾,第一位,坐在我旁边的这位,我们欢迎的是小说《酥油》的作者、援藏女子江觉迟,欢迎你!
江觉迟: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江觉迟。
主持人:第二位介绍给大家,是我们小说《酥油》的出版人,也是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总裁沈浩波,欢迎沈老师!
沈浩波: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是以这本小说开始的,我知道这本书也有很多知名人士的分享和推荐,我知道是从觉迟的亲身经历写出来的,讲述的是援藏女子救助孤儿的故事,当身体不好的时候回到内地来,当身体好的时候又回到藏区去了,所以很多网友很关心,觉迟,你的身体怎么样了?
江觉迟:在恢复吧。
主持人:是身体不好的时候回到内地,身体好的时候又要去藏区。
江觉迟:是的,马上又要去。
沈浩波:过几天就要去了。
主持人:其实我们知道觉迟过去有稳定的工作,生活一直沿着自己的轨道在走,但是由于一个决定,从此以后生命的轨迹都改变了,我问觉迟,你以后的人生怎么走?她说就这么定了。
江觉迟:现在比较明确的方向就是这样走下去。
主持人:以后会在藏区。
江觉迟:对,藏区的工作肯定不会放弃,继续下去。
主持人:下半辈子就奉献给藏区和藏区的孤儿?
江觉迟:只要身体可以。
主持人:所以很多网友会关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动力和勇气,让你放弃之前的那么多东西,甚至由于自己的身体不好都能这么坚持走上援助藏区孤儿这样一条道路?
江觉迟:应该说刚开始是受父亲的影响,因为我父亲是老师,我是看他经常帮扶他的学生,他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应该去做一些,以后将来自己也会这样去做,受父亲的影响非常多。到最后我自己进入工作的时候,慢慢做下来就成了一种情感,跟孩子们的情感,舍不得。
主持人:今天觉迟跟我们大家讲完之后,我们会学会一个词“帮助”,就是帮助别人,收获快乐。
江觉迟:对。
主持人:在这种帮助的过程中我们会收获很多,其实这是一课,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觉迟就用她的亲身经历去体现了这个词汇。说到这儿,可能有一部分网友,因为这是一个新书,有一部分网友可能对你的经历不是很了解,你在藏区是开了一个像学校一样的,专门教孤儿的一个学校,有多少孩子,怎么样的形式来帮助他们的?
江觉迟:在藏区,我现在是寺庙下属的一个孤儿院,就是寺庙孤儿院,我们是由寺庙来维持孤儿院所有的经费开支,我主要就是教孩子们。
主持人:老师?
江觉迟:老师。
主持人:你这个老师还跟学校老师不太一样?
江觉迟:不一样。
主持人:得照顾多方面?
江觉迟:对,他生活上,所有的一切,从心理上,各方面,都要引导、教育,不是很单纯,就是家庭跟学校。
主持人:基本都是孤儿吗?
江觉迟:不是基本,有几种孩子,比如说孤儿是一种,还有一些贫困的家庭,有些孩子没有上学的能力,这样的孩子也会做好工作。
主持人:都是藏区家里很贫困或者孤儿吗?
江觉迟:对。
主持人:像你一个人得照顾多少孩子?
江觉迟:本来是25个,现在已经又加了2个,27个。
主持人:你一个人?
江觉迟:不是我一个人,寺庙里有喇嘛老师在配合我去做。
主持人:照顾27个孩子,决定以后的人生道路就这么走下去了?
江觉迟:身体允许的话就是这样子的。
主持人:好在你文笔不错,把这段经历写成书,跟我们分享,所以我们在书中分享了很多你在藏区的点点滴滴。说到这儿我特别想请教沈老师。沈老师,我知道明月是之前你犀利的目光发现的,后来认识了觉迟,你之前认识觉迟吗?
沈浩波:我在这本书的后记里写了一段文字,我有很大的心愿,帮助觉迟做好这个书,这跟我们的相遇有关系。因为来源于一个巧合,本来觉迟对于这些并不知道,她原来写了一个60万字的日记,在酥油灯下面写的,治病过程中把它写成了一本书,她想找到一个出版社,找到了一个国营的正规的出版社,也找到了,也在谈,谈的过程中听对方一直在说北京磨铁图书这个名字,说这个书我们也很喜欢,怎么做呢,要不然找北京磨铁图书合作。觉迟内心里就有另外一个感觉,为什么要把这个事情做的那么麻烦,因为她已经在藏区生活很多年,是很直接的,为什么这么麻烦,我直接照北京磨铁图书不就行了。然后,她给我们前台打电话,因为她也不知道北京磨铁图书,也不北京磨铁图书怎么回事。我们前台接到这种电话太多了,那天前台恰好非常负责任,把这个电话直接就跟我讲,这个事情既然到了我这儿了,我肯定不能说别管她了,我说你把稿子留在你自己的邮箱里面吧,我们前台又很负责任地记下觉迟的电子邮箱,前台又转到我这儿,稿子就直接进到了我的信箱里。我看到了这样的故事,那样一个真实感,让我觉得非常的打动,我立刻就让我们编辑邀请觉迟到北京来,我们见了一面,在我们一起吃晚饭的时候讲了很多藏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我都从来没有听过,那种打动人心的直指人心的感觉,包括她站起来唱歌,因为她在藏区每天蓝天、白云、骑马,唱歌跟喝酒是一样正常的事情,突然站起来唱歌,这一切让我觉得很受震撼。
主持人:你第一次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那个感受还记得起来吗?
沈浩波:其实第一次我是有点怀疑,这么写行吗,无非在写救助孤儿,这是第一个感觉。因为我本来一看,可能是一个爱情故事,后来我觉得,OK,这里面是有非常美好的爱情,但是有很真实的救助孤儿的过程。跟我以往见的文学作品是不一样的,我很快就被真实感、力量、爱情的唯美这两个结合打动了,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
主持人:你策划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作品打动了你,还是觉得这本书是有价值的,还是你真的想做一点慈善事业?
沈浩波:我觉得肯定不是第三种,跟慈善不沾边。
主持人:还是你想把这种文化发扬一下?
沈浩波:第一个更真切,她打动了我,让我愿意花这个心力做这个事情,而且我们也有责任把这样一个作品让更多的人看到,所以这个时候你确实需要花很大的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