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 > 正文
精彩语录:
邓遂夫:有人喜欢林黛玉、喜欢薛宝钗,都各有理由。但是我个人,作为一个读者,我对《红楼梦》的人物,我最喜欢的人是贾宝玉。宝玉这个人物是曹雪芹花了毕生的精力,以他自己的思想和经历为原型所塑造出来的他理想中的一个人物。
邓遂夫:《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角色是曹雪芹的缩影
主持人:邓老师,您对书中哪个人物最喜欢?包括哪个章节对你印象比较深刻?
邓遂夫:我首先说一下,对《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应该怎么看。按鲁迅的说法,《红楼梦》这个书一出来,把我国历来写小说的手法都改变了。不是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甚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好人、坏人。特别是他描写的女孩子,王熙凤也好,薛宝钗、林黛玉、袭人、紫鹃也好,不是说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就是坏人,薛宝钗就是耍阴谋诡计的,不是这样的。书中这些女孩子被作者写得各有优长,各有魅力。薛宝钗是一种健康的丰润的美,林黛玉是一种病态的柔弱的美,是不同的类型而已。另外这些人也不是说谁耍了小性,或者是在哪方面用了点心计,就是坏人了。这是人的本性,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你可以说它是好的,也可以说它是坏的。总之,对《红楼梦》里面的人物,不能像读其他传统小说那样,一说是坏人,就像戏剧舞台上打了小花脸的小丑;一说是好人,就一切都好。不是这样的。
另外这里面的人物,有人喜欢林黛玉,有人喜欢薛宝钗,都各有理由。但是我个人,作为一个读者,我对《红楼梦》的人物,最喜欢的还是贾宝玉。宝玉这个人物是曹雪芹花了毕生的精力,以他自己的思想和经历为原型所塑造出来的他理想中的一个人物。作者对宝玉并不是一切赞美,也写了他的弱点,写了他纨绔子弟的一面,但是也写了他人性化的东西,善良的品格,对弱者尤其是女孩子的无私、忘我的关怀、体贴,那种试图去拯救他们,为他们服务的这么一种东西。这在中国的文学作品里面,是找不到这样的形象的。宝玉忘我到什么程度呢?别人淋了雨,不认识的一个丫鬟,他就说:“赶快去躲吧,雨下大了!”因为他穿着花花的衣服,那丫鬟就以为他也是女孩子,就说:“那个姐姐,难道你没有淋着吗?”他这才知道自己也淋着了。他这种关怀别人、同情别人、悲悯别人的情感,都体现出一种忘我的特征,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人物,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里,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形象,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理解、研究。所以说我对他是由衷的赞叹。
主持人:他活的很本真,一点也不世故,是拿心灵去面对所有的人。
邓遂夫:他有他的缺点,也有他使小性的时候,甚至人家开门慢了,还一赌气踢人家一脚,耍公子哥儿脾气。作者并不掩饰当时处于社会中上层的这样一个人物的特征与弱点。
主持人:《红楼梦》里面有很多场景是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的,宝玉挨打,林黛玉刚刚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我现在想想,《红楼梦》里给我印象最深刻是我看刘姥姥进大观园那一段,“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到现在都记得,包括那些人是怎么笑的,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邓老师,哪个情节给你印象最深刻?
邓遂夫:印象最深的当然很多。这些印象深,大都是跟主人公贾宝玉有关的。比如宝玉从窗前过,看到他的小厮跟一个小丫头发生关系,他用了一个隐讳的词——在做警幻所训之事,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看到了性爱的场面。由于他走路有响动,里面就知道了,赶紧爬起来,女孩子就提着裤子从他面前就跑了。他说那小厮:“白日青光,你们在干吗?”但看到女孩跑了,他又觉得不好,赶紧追出去喊:“放心,我不会告诉人的。”那个小厮就说:“我的祖宗,你不分明告诉人了吗?”他又问,这女孩子我怎没见过,叫什么名字?小厮说,我也不知道。他就感慨:“你连人家的名字都不知道,就跟人家这样了。”他老是这样处处关怀这些女孩子,为她们所受到的不公鸣不平。
还有一个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情节,因为《红楼梦》这部小说,在整体上具有浓郁的诗性,在大家比较欢乐地聚会时,林黛玉和史湘云悄悄溜出来,她们都是寄人篱下的女孩子,在一个夜色笼罩的池塘边即兴联诗,来抒发自己的寂寞心境。这段描写,真是情景交融,美不胜收。凡是间接有过这种际遇和感受的人,都会深有感触。所以这段描写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主持人:说到印象深刻,我对高鹗续书中的一个片断印象也很深。贾宝玉的老爸坐着船在走,雪地里一个人穿着大红袍,对着他父亲的船拜下去,给我很震撼的感觉。当然这是高鹗续书里的场景,在老版《红楼梦》电视剧里是没有的,他们觉得高鹗的续书没有把曹雪芹的原意体现出来。但是在新版《红楼梦》里,李少红导演是遵照高鹗的续书拍下去的,是遵照通行本120回的的结构。但是这部电视剧新版在各地播出之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网上都在拍砖。我前两天正好在外地,看到地方台的城市频道在播,我看了一个片断,尤三姐的鬼魂去找尤二姐,我觉得怎么像一个魔幻片。有关新版《红楼梦》的拍砖,大家的评价,邓老师您怎么看?
邓遂夫:我写过一些博客,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因为最近有些报刊跟我约这样的稿。
邓遂夫:与老版相比新版《红楼梦》改编不算成功
主持人:为什么大家质疑这么多?
邓遂夫:我是这样看的。新版《红楼梦》在地方台播出以后,由于报刊跟我约稿,我也从网上下载来看了一下。我的整体感觉是不满足。而且里面有些让我很不满足、很遗憾的东西。也有一些还是能够看得下去的,甚至有些地方可能还超过老版。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好就说好,坏就说坏。我对新版的整体评价是觉得有很大的遗憾,基本上不算一个成功的翻拍。这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谁。它的遗憾表现在几个大的方面,一个就是她选择演员的时候有严重的失误。这跟老版那种精挑细选比起来,完全流于一种选秀,这就误事了,就造成了剧中人物形象的先天不足。再一个他们在造型设计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主持人:额上的铜钱头是吧?
邓遂夫:是的。当初刚刚披露这种设计的时候,就遭到一片反对之声,导演和设计者仍然要坚持选择这一点,我认为他们就是不慎重的,不严肃的。应该多听一听广大读者、观众的意见。因为新版《红楼梦》是用电视剧来拍,就应该体现一种更加接近真实的美感,而不应该像戏剧舞台上的青衣花旦那样的化妆造型。再加上选演员不准确,这种不合理的造型,就严重损伤了对主要人物的形象表现。这两个先天不足,就成了被大家高度反感,一片谴责之声的很大根源。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改编上还欠一点火候。比如观众提得比较多的那些过多的旁白,这个确实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充其量体现了李少红导演的一种风格而已。
最大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就是选择了高鹗的续书作为后半部的蓝本,高鹗的续书里面有没有好的呢?也有好的,也给人留下过很深的印象,要不然不会欺骗大家这么多年,被当作原著一直流传。当然后来知道这不是原著,还是让它和原著放在一起流传,这就有问题了,高鹗的续书有它好的方面,但在主流上却是背离曹雪芹原著的,就不能再和原著放在一起。老版的后半部是自己改编的,就抛开了高鹗的,改编得也不是说就特别好,为什么没有被大家如此反对呢?就是因为高鹗那个太离谱了。所以说,我觉得新版用高鹗续书来改编,是最失败的一个选择。
主持人: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是觉得演员的表现还欠火候,表演的痕迹太重了。我作为一个不懂表演的人去看,都觉得表演的痕迹太重,看不到人物的内心。
邓遂夫:有些演员还是很努力的,包括小宝玉,我觉得他演得还可以。
主持人:您觉得黛玉是不是有点丰腴?
邓遂夫:是丰腴了一点点,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化妆破坏了她。本来先出场时,还有点清水出芙蓉的样子,虽然不是那么瘦,也许观众还是慢慢会习惯的。可是她后来一改妆,那种头饰一出来,大家就觉得有点不能容忍了。
主持人:是有点抢镜,看她的发型、服装,更忽略了她的表演。
邓遂夫:那头饰真的容易让人走神。演员的表演上还是比较努力,黛玉也好,宝钗也好,袭人也好,都还是有努力的一面。当然在角色形象的驾驭上都还有些欠火候。这不完全是演员的问题,我认为跟导演的指导,或者是安排也有关系。所以我说不能完全怪演员。
主持人:新版的演员,没有办法把《红楼梦》体会这么深。据说老版《红楼梦》的演员,去领会这个人物的时间,比拍摄这部戏的时间还长。
邓遂夫:对。他们这一点很值得学习。把原著反复读,请一些专家给他们讲解,另外就是培养他们的各种礼仪、风俗、感受。因为里面诗词歌赋都有,还请人来讲诗歌,各种各样的训练。
主持人:在商业化的今天,不可能费那么多年去拍一部戏。
邓遂夫:老版在这一点上正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由于他们的成功,大家直到现在还比较一致地赞扬和爱戴老版,这跟当时制作团队下的工夫分不开。
主持人:新版从选秀到播出,前后就二年多的时间,不可能像老版那么精雕细琢,把这个工夫做的这么足,这么细。新版是有遗憾的,您说了最大的遗憾是高鹗的这部分选择,您觉得遗憾挺大的,难道老版就没有遗憾吗?老版如果有遗憾是什么?
邓遂夫:老版也有遗憾,但在主要人物的选择上遗憾比较少。比如宝、黛、钗,甚至凤姐、刘姥姥、老太太,包括王夫人,形象都是可以的,甚至包括晴雯、鸳鸯这些丫头每一个都比较好,还有贾家四艳,也都各有各的长处,整个看得过去。新版这个方面的遗憾就多一些,每个人物形象总觉得不到位,先天欠缺,后天也培养不够。
老版当然也有一些缺点,在后半部分的改编上,有些方面处理还不够妥当,是不是还可以吸取高鹗续书里面的一些好的情节来融入进去,我觉得都是可以探讨的。不是说不选择高鹗就完全把它抛弃了,有一些好的情节还可以吸取,甚至包括焚稿,是不是完全抛弃,我觉得都还可以考虑。
主持人:看来新版和老版的遗憾都在后半部分,可能整部《红楼梦》的遗憾也在后半部分,这是所有人的遗憾。
老版跟新版对比,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在我看来,老版《红楼梦》都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可见在所有人心目中都觉得它是经典。为什么大家会这样来看待一部电视剧?
邓遂夫:就是因为老版集中了当时方方面面的很有造诣的专家作为顾问、指导。对每个方面,比如说道具、服装、建筑、民俗,各个方面,还有在红学家指导下所作的一些人物分析,都起了作用。总之我觉得老版顾问团队比较称职。而新版的顾问团队,很多老专家都已经过世了,现在留下来的一些老人,虽然荧屏上打了名字,但这些人老的老,病的病,已经顾问不了了。真正顾问得了的,又太年轻,学识底蕴不够,这就造成了先天不足。
另外老版拍摄那种认真态度,以及最后达到的相应效果,的确征服了观众。但是对新版我有一个说法。如果说,把给新版砸板砖和持批评态度的人当成反方,把对它赞扬和认为它好得很、就是爱看的人当成正方,那么,我基本上还是站在反方立场的。我认为新版的遗憾很大,所以对它持有很多批评的意见。只不过我这个批评稍微缓和一点,委婉一点,还有可能稍微注意实事求是一点。我并不认为新版就一无是处。对它的好的东西,我感觉看起来还是很享受的。里面很多场面,包括前面的太虚幻境、大荒山那些东西,我都感觉比老版好看得多,而且更加接近原著的形象。这些东西我觉得都要肯定。对新版,凡是好的,我们还得实事求是地说好;对缺点或者是不满足的东西,我们可以提出批评甚至尖锐的批评。但不能因为这种批评,我们就对它全盘否定,甚至恶语相加,更不要用一些不文明的语言去攻击。
主持人:说人家玷污了名著,说人家是垃圾。
邓遂夫:不应该用垃圾这样的词,甚至用谩骂的语言,这种态度不好,我不赞成。我是站在批评的立场上,但我不赞成用这种批评的方式。还有我不赞成一棍子打死,我们对它里面好的东西还是得看到。
主持人:能看得下去,打开电视,我还是会锁定那个频道看的,我不会换台。
邓遂夫:还有,新版通过改编,客观上推动了大家对《红楼梦》的关注,推动了对原著的阅读,这也是它的功劳之一,我们都不要否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对新版的创作团队,对导演、编剧、制片、演员、职员还是心存感激的,他们还是做了很多工作,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他们,尊重他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对它的缺点加以总结,给将来拍这个电影、电视剧的人们作参考。
主持人:但是那个老版,新版是肯定超越不了了。
邓遂夫:超越不了了。
主持人:老版不光留给我们很多记忆,还留给我们一个大观园,在北京的一个旅游景点。二十多年过去了,很多电视台还是把老版的创作团队和演员们请到演播室里做节目,让他们回忆和再次解读当初的拍摄,新版是达不到这个程度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