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 > 正文
主持人王莹:亲爱的新浪网的网友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浪视频,我是主持人王莹。今年是中国海军建军60周年,对于海军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还是非常想了解,所以现在请军旅作家张帆来聊一下甲午海战。
张帆:各位网友大家好。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三大特殊影响
主持人王莹:我身边的朋友是这样的,一提到甲午海战,就非常感兴趣,特别想了解当时的一些具体的情况,不知道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关注这个情况?
张帆:这个情况我也注意到,我们原来写过关于甲午海战的书,我看最近一段时间各个网站转载的特别多,参与讨论的也特别多,好象一时成为热点的话题。甲午海战为什么一提起来民众特别关注,我也想了好长时间,我个人的感觉甲午战争这个过程,他给中华民族造成一道很深的伤痕。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多次帝国主义来自海上的入侵,但是这次战争比较特殊,我给他总结大概有四个方面比较特殊。一个是这道伤痕非常地深,从战争的结果看,我们最近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赔款了两亿两,割让了辽东和台湾,最后又投入三千万两白银把辽东赎回来,中国的主权空前受到损伤,所以这道伤痕是非常非常地深。这是第一。
第二,这道伤痕它非常痛,为什么说它非常痛。我是这样理解的,你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有中法战争之间,你是旧式的军队打不过西方的坚船利炮,但是甲午战争,我们是近代化一只刚刚组建起来的军队,成军只有六年,你依然无法完成维护祖国,保护主权的任务,而且失败于一个社会形态、甚至整体经济实力不如中国的一个国家,这道伤口就显得格外地痛。
第三,这个伤口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中国自洋务运动开始以来,组建北洋海军,北洋海军的失败实际上阻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也就是说中国人探索近代化道路的方向、道路,被甲午战争强力地阻断。中国社会开始陷入一种要重新寻找民族、国家自强发展道路的痛苦中。这也是一个方面。对于我们民众来说最重要的一条是这道伤口不断揭开,好不容易平复,又被揭开。从甲午战争往下数,过去最开始研究中日历史的时候,通读了一下王芸生先生主编的《中国与日本60年》,很大的一本书,详细叙述了中国与日本60年间非常复杂的交往过程。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比如甲午战争是爆发1894年,大约10年以后,1905年为了和俄国争夺旅顺,又在旅顺进行了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之后,开始侵略东北,侵略满洲,直到发动对华全面战争,所以这个伤口不断被揭开,所以中国人不可能在自己民族记忆中把这件事情抹掉,现在民众对它的记忆,对它的关注,包括现在日本一些人,国内的一些人还在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也是在揭开这道伤口,往伤口上撒盐,对此,中国民众对此有所反映,也是非常正常。
甲午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
主持人王莹:张帆老师概括得非常好,一个是深,一个是痛,再一个是大,这个影响可以说是几代中国人都无法去磨灭的。如果让我们民众了解这段历史,北洋海军,了解甲午战争,我们阅读相关的书籍,是不是应该有一些线索或者思路,您能不能提供一些方法?
张帆:这个不是特别一样,作为历史研究者来讲,就得从最基本材料出发,我们叫编目,你把时间罗列下来,哪年哪月做了什么事情,把相关的人员像织网一样织下来,作为历史研究者没有其他的捷径可以走。但是作为网友,对历史的关注和我们专门做历史研究或者做历史题材写作的人又不一样。我注意到了包括你们新浪转载书的章节,有很多参加讨论的人,我发现一个问题,有很多人实际上对军事感兴趣,所以他才来关注这个。我们作为历史写作者,你不能像要求自己一样,要求历史研究者和写作者去要求网友,你就要给他提供一个便捷的,清晰的线路图。对这些网友,特别对可爱的军事迷们,我们做这样一种假设,其实这种假设在历史研究中叫模型理论,你做一个模型,你把自己放在模型里,理论上,学理上可能很复杂,具体来说,你把自己假设成你身处中日甲午战争的环境中,你会发现你要组织、指挥多少次战役,而在现实的历史过程中,有些战役是应该发生的而没有发生,有些战役是应该胜利而没有胜利,那么好,你回过头再来破解他为什么应该发生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战斗没有发生,为什么你应该获得胜利的却失败了,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我想会比较便捷地了解整个甲午战争的过程。就甲午战争本身来说,可以从具体的方式出发,可以把我刚才讲的模型理论就具体化。
主持人王莹:我觉得很多读者会边看边骂的。
张帆:对,其实我最初了解历史也是边看边骂的。你比如说甲午战争的起因,本质上的起因是日本人要对中国发动侵略,这是不用考虑。它的近因是什么,因为朝鲜自己的内政问题,发生了朝野变乱,政府无法应付,因为它当时还是属于中国的藩属国,就向中国提出能不能派兵维持局面,中国就派了兵,日本也钻了某些条约的空子,详细也不说了,他也派了兵,中日两国的兵力在朝鲜胶着在一起,矛盾冲突,战争不可避免,大概战争就是这样爆发起来的。我们从战争进程来说,假如你是指挥员,日本部队大规模地向仁川调动,登陆,向朝鲜增兵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组织抗争,起码应该有所防范。在平壤牙山一线作战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持续不断的,带有进攻意味的防御作战。中日双方都向朝鲜增兵,这个时候要靠海上运输,这个时候是不是要有海上“破袭船”,阻断它的海上运输线,为此产生了两个舰队为争夺制海权而开始斗争。由此就进行了设想,你就进入历史模型。日本在中国辽东花园口到皮子湾那段登陆,要不要抗登陆作战。他紧接着又进攻旅顺,要不要有坚固要塞的作战。旅顺失掉以后,又进入山东龙须岛,又进入威海卫,最后到了威海卫,也应该有海陆协同的要塞防御作战。我们细数下来大概有十几场战斗应该打,但是现实中并没有发生十几场战斗。比如说日本人在龙须岛登陆,只有一千个中国兵在远远看日本大规模舰队登陆,这些部队就溃散了。
主持人王莹:所以失败不是我们最悲愤的,而是抗争的过程我们没有。
张帆:你自己进入这个模拟以后,看看一个个节点,本该发生战争的,你没有发生战争,本来应该胜利的战斗,你失败了,沿着这个摸索下来,就会发现就像你刚才讲的,不是因为失败本身而愤怒,而是因为作战的过程太令人愤怒了。然后沿着这个思路,就可以深入地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之所以这样是什么原因?就可以深入到中国社会最本质,最黑暗的角落,你就会把中国失败的本质,最根本的原因找出来。这个东西大家应该有一点跳跃的思维,不要老跟着历史教科书去走。比如刚才讲的模型化的东西,是不是也可以便捷地了解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