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当年明月笔下的历史更符合大众口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6日15:23 新浪博客
孟宪实:
孟宪实:凡是通俗的作品一定是文字讲究的,文字要可读性强,好看。第二点就是故事要讲的真实。

    精彩语录:

    最好的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历史学界的人写历史的通俗著作,一个是专业的可靠性更强。比如说《万历十五年》,长期以来他就是用通俗作品来看,但是这个就是一本很可靠的专业的人写的书。

    《万历十五年》是通俗史书的典范

  主持人:中国人读史量就更少了,各位网友看一些历史的东西会对自己有一些帮助的。现在即使不算读史人也是大家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但是我们发现这个历史的著作和书籍,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或者是历史研究者写的,而是很多的文学领域的人出了一些通俗的历史著作,像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孟宪实:这个是转型起来,通俗的历史或者是非虚构的史学著作现在显现出了一定的市场潜力。于是有人就转到这个行当来做。那么转行这个过程中,或者是转轨过程中有的人反应快,有人反应慢。我们做史学的都是反应慢,做文学的反应快。

    这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用通俗的文字来描绘历史,这个史学界不太擅长。搞文学的人或者是文学修养比较好的人相对而言比较擅长。但是也可以注意的问题就是这些如果是史学的外行来写历史著作,即使是通俗的历史著作也有可能出现其他的问题。比如说史学的门外汉,他觉得很重要的可能在史学上不是很重要,就是能否把史学的研究成果在你的通俗作品中表现出来,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或者是对这个专业的研究很不了解,那么你写的通俗作品大概在专业性质上就可能很有问题。

    这是一般的估计而言。当然最好的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历史学界的人写历史的通俗著作,一个是专业的可靠性更强。比如说《万历十五年》,长期以来他就是用通俗作品来看,但是这个就是一本很可靠的专业的人写的书。

    孟宪实:我正在尝试一种政治史的研究办法

  主持人:更多的历史方面的研究者可能都在埋头做学问,真正做历史学普及工作的人并不多,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孟宪实:这个是很多原因构成的。就是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各个行业都应该社会化,都应该主动的为社会提供服务。其实在美国和日本,甚至是西方,他们很专业的学者的著作都很注意可读性的。中国这方面第一是做的比较差的。第二我们现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奖励机制,内部的鼓励机制上没有这个。做了普及工作没有意义。我科研考核什么的都进不去。一方面社会上很需要,另外一方面没有人做。你做了这个最后考核不合格。所以也有内部的机制问题。

  主持人:所以这是一个综合问题。说到这我特别想了解,孟老师您是走出来,面对媒体,也在央视很多人都认识您了。是什么力量促使您走出来的呢?

  孟宪实:这是一个机会问题。最早我做贞观之治的电视剧,最小的文学梦在这想实现一下。后来百家讲坛是一个机会。就是我碰见了一个特殊的机遇,这种机会在中国是比较少的。特别是中央台这样强大的传媒,比如说我这个时间做了这个,但是我就少做了学问,有没有好处呢?也挺有好处的,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书,知道了唐太宗、唐高宗。比如说唐高宗这个书我就觉得,虽然我是用通俗的方式讲的,用讲座的方式来讲了这个书,但是我觉得它也是有相当的学术含量的,里面的很多内容回头是可以变成论文的。这样对我来讲,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我从唐太宗到唐高宗,我正在尝试一种政治史的研究办法。我用这个办法来研究唐代的政治史。以前我做的都是制度史等等其他问题。现在我也可以用这个办法进入这个领域,这对我受益是非常大的,我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就是政治史的研究。

    主持人:您的著作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用很直白的文字阐述一些很深刻或者是很权威的历史故事,我特别想请教您,看专业的历史方面的研究专家和非专业的历史方面的研究专家写出来的著作都各自有不同的特点,您觉得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呢?

  孟宪实:凡是通俗的作品一定是文字讲究的,文字要可读性强,好看。第二点就是故事要讲的真实,这个就涉及到其他的问题。这个就涉及到专业了。同样一件事,你是不是可以复原的比较合理,这个其实和研究的深度有关。如果你对这个历史没有研究,你看了一些材料就把这个写出来,和别人做了深刻研究再写出来的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读者还是比较倾向阅读当年明月(blog)这样的东西。你看到这个书有人觉得我的来源就是当年明月的作品。他可以不是史学专家,但是要用史学的办法,比如说加注,你要有出处,要不然我不知道你的根据何在。所以我们现在的读者一般的要求就是读这个就满意了,但是如果你要深刻的阅读,甚至有一些研究性的阅读,那么这个书肯定就不能满足你的需要了,但是现在是可以满足的。

    孟宪实:历史剧的底线是不能过分虚构历史

  主持人:我突然想到,我们很多人读当年明月(blog)的作品是因为好看,因为有意识。而不是我想要了解历史才读的。

  孟宪实:所以就这点来讲,当年明月的贡献就很大了。它至少可能引导一部分人对明史感兴趣。

  主持人:说到这接下来我们把话题放在编剧这块,因为您不光是史学的专家,而且还是一个编剧。而且参加了历史剧《贞观之治》的创作,对于作为编剧来讲,你的底线在哪里?

  孟宪实:这是一个麻烦的问题,就是历史剧怎么样做到既符合历史,又符合艺术,就是艺术和历史的完美结合。他们有一系列的讨论,他们的讨论到现在还是问题依然存在。就是怎么样的编写你才不能脱离这个基本的历史环境。一看太假了,根本不是这个时代可以发生的事情,你可以编写一些事情,或者是一些人物,但是这些人和事应该符合历史的基本场景,这个就是底线。如果你编的人时空大穿越,这个就有问题。特别是有名有姓的历史剧,比如说我就写唐太宗,那么主人公的一些故事是否有历史依据。比如说记载不同你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是记载相同的,你还要改这个就有问题。另外基本的人物关系是不是尊重历史的记载,历史已经记载了他有三个儿子,你非要说他有八个儿子,这个就没有必要了。所以就是虚构应该占多大份额,这个其实就是关键。如果你虚构的太多了,那就是戏说了。有一些东西因为必须虚构,因为历史记载的不全,你通过历史的研究,你润原了,用虚构把缺口补上可以。但是本来就是一点,你把它变成一个原,这样虚构就是太多了。所以就是基本的历史的把握,还有人物的虚构量有多大。所以在基本面上要尊重历史的记载和研究,这个就是我的底线。但是实际上凡是编剧都虚构了。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访谈也接近尾声了,今天孟老师作客我们新浪网给大家讲了很多有关历史方面认识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有关于唐代这段历史,特别是武则天和唐高宗这两个人我们有了全新的认识。孟老师您通过上各种各样的讲课节目,您有了很多粉丝了,那么今天节目最后留给您和这些观众说两句。

  孟宪实:谢谢大家抬举。我觉得看讲座不如读书。就这个书而言,比讲座超出了一倍以上的量。但是因为中央台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讲了他们没有放,但是我这个里面写进去了。还有一些新的思考我也加进去了。所以我觉得读者对历史感兴趣最佳途径还是通过自身的阅读,听讲座入门可以,不要永远只听讲座,谢谢大家。

  主持人:希望大家今后可以非常关注我们的新浪网上大讲堂,谢谢!

点击进入网上大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北大出版社:唐高宗的真相
《百家讲坛》孟宪实拨开千年迷雾:唐高宗的真相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右下分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