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孟宪实:现在还远没有达到“史学热”的程度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6日15:23 新浪博客
![]() 孟宪实:我们现在的社会史学阅读量是太小了。 精彩语录: 古代的史学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借鉴的问题,它必须考虑现实政治。第二条就是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它把失败者写的很惨。因此我们过了一千多年了,我们没有借鉴的需要了,咱们讨论问题就是在历史史料的辨析上,成为一个纯粹的学问。 北宋大臣为何都特别爱骂武则天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我对唐高宗李治有了一个非常不一样的认识,和电视剧里和或者是历史记载里的完全不一样。这样就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的历史记载,其实对唐高宗和武则天是有一个歪曲的?而您的书就是为了纠正这种歪曲? 孟宪实:我们一定要明白,中国古代的史学是借鉴史学。史学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为现实政治服务。他希望政治家读了历史以后,可以见往知来,能够接受经验教训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所以这个是给统治集团看的书,所以古代的历史学家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政治家,他们的作者都是地位很高的大臣。特别是宋朝的时候,宋朝的时候女主政治很发达,差不多每一个继位的皇帝前一阶段都由太后掌权。比如说宋仁宗的太后刘娥,他对武则天就很感兴趣。所以在北宋的背景下,在宋仁宗之初讨论武则天不是一个历史问题,那是现实政治问题。那涉及到刘太后要不要当女皇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能够心平气和的理解,那个时候的历史学家不容易,因为他是政治家,他必须考虑到政治需要。所以在那个时候,骂武则天不是一个历史学家的态度,而是一个政治家的态度,为的是逼退皇太后的政治野心。后来还是很见效的,最后刘皇后就放弃了当皇太后的想法。所以古代的史学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借鉴的问题,它必须考虑现实政治。第二条就是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它把失败者写的很惨,写的很不象话。因此我们过了一千多年了,我们没有借鉴的需要了,我们没有这种现实的背景,所以我们可以心平气和的讨论武则天和唐高宗。咱们讨论问题就是在历史史料的辨析上,这是一个纯粹的学问。 主持人:您在写作这本《唐高宗真相》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或者是您会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来防止自己的主观印象呢? 孟宪实:这是所有的历史工作者共同的问题。我们拿证据是最重要的。这个就是看谁的证据最主要。你的情感也好,你的观点也好,如果没有证据做支持那就不用谈了。我和唐高宗没有什么亲密的关系,我没有必要站在他的立场上,武则天也是一样,我就是想把事情搞清楚。 孟宪实:中国民众的读书量太少 主持人:我们在这里看一下网友的留言。网友有说对现代人的生活来说,唐高宗是不是真的懦弱无能,武则天有没有被妖魔化其实是无关紧要的一件事。您觉得了解这个事情的真相意义在哪里? 孟宪实:对觉得没有意义的人就是没有意义。只有认为有意义的人就有意义。比如说看资治通鉴,他觉得有问题,他觉得原来看的是假的。那么读者是不是需要了解真相呢?我觉得读者是有了解真相需要的。作为我们行业内部的人我们也有揭示真相的义务。至于有多少人认为他有没有意义,这对我们来讲不重要。因为我们没有政治问题,没有现实压力。 主持人:我们继续下一个话题,这几年通俗的历史书出现的非常多,比如说汉武帝、唐太宗都出了很多的历史书记,还有很多三国、明清时代的历史人物。像这种现象您怎么看待? 孟宪实:你看电视剧也是这样的。电视剧也是找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做戏。这个情况我清楚。为什么要找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来写或者是来演呢?原因就是知名度有一定的市场意义。您比如说你去买书或者是看一个电视剧,我一点都不知道,他想知道的欲望就不强了。一般情况下,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就有阅读和购买的需要了。 主持人:这是一种市场化的问题。但是在这种现象中,您觉得有没有值得我们关注的点呢? 孟宪实:我们现在的社会史学阅读量是太小了。我听一个出版社的老总说过,韩国有一套书叫《朝鲜通史》。是一套严肃的历史学著作,就是讲朝鲜历史的。他们印刷了多少呢?200万套。韩国有多少人口呢?五千万人?那就是意味着两家就有一套书,而且是一大套。其实我们现在的读者,就是中国民众的读书量都是很少的。不要说严肃的作品,就是一般很通俗的,大家也没有时间读。咱们有很多的更重要的事情在做。所以谈不上热不热的问题,就是你知道这个书和不知道这个书,总体的阅读量还是很少的。 ![]()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