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北大是中国人的精神梦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4日14:53 新浪博客
图:
图:北大的神话和传奇、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教授

    精彩语录:

    北大某种程度上在中国起了一个作用,是精神的梦乡。为什么过去很多人向往北大,因为把它当成精神梦乡。不管北大有多大变化,今天的现实多么让我们失望,我觉得北大的精神还是会用不同的方式传递下来,我还是有这样信心的。越说北大失精神,其实心理面觉得北大有精神,还不能失去精神,是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什么是真正的北大精神

  主持人:这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也是有关系的。各位网友大家收看的新浪网上大讲堂,请到的是北大校友聊北大精神,可以通过电脑提出你的问题,也可以参与互动。除了电脑之外还可以通过手机参与。

    北大校长蔡元培最早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三位觉得这是蔡元培校长对北大精神的概括,这两句话能完全概括北大的精神吗?从现在来看的话?

  钱理群:我觉得大体上还可以,因为相对来说,在整个中国容各种不同人才的,在北大是比较突出的。大体上能概括出来,我刚才说的那8个字和蔡元培说的这句话基本一致的,从不同角度概括的。

  主持人:从宏观和微观发展角度来看,让你加点东西,你会加什么呢?

  钱理群:如果要加的话,以前北大学生问我北大精神是什么呢?以前讲科学、民主,我认为北大更多的东西是自由,如果要让我加,我就会加自由这个东西。

  王怜花:我特别推崇这8个字。我推荐大家读读《精神的魅力》这本书,是冯至纪念蔡元培先生的书。我们封建国家,做到这8个字不容易,尤其兼容并包这四个字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正确的东西会排斥别人,我看了那几本书,也写了博客,不管我们在座的三位是什么年代,中国最好的大学是蔡元培在校长的北大,那个时代离我们去了,我们不是说这八个字够不够,还离这八个字很远,再慢慢回到这八个字就好了。

  许秋汉:蔡校长那个时候说这些话是针对当时国民的国情,产生一个最好的效果。如果让我斗胆补充一下,顺应时代的需要,看怎样的表达方式更适合现在这个时代的需求,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华民族,有没有一个思考的代表,要兼容并包的话,又要推出主流的思想方式,成为一个民族来尊遵循的,比如德国人觉得海根戈尔、黑格尔,以他们的思想方式来构筑一个灵魂。以前我们认为是孔子、老子的思想方式构成一个民族值得自豪认识世界的方式,曾经都被批判过后有点确实,50年代鲁迅认为中华民族是否应该这样认识世界,他受到大家的尊敬,大家心中有一个想法,有一个模式,我要这样去认识世界和认识生命,是中级意义的思维方式。现在我们缺失这个,又不以共产主义的方式认知世界,马克思也代表兼容的一种,包括马克思,也包括孔子和老子,是否也包括海根戈尔等,也是当时罗马帝国扩张的心态,如果这个心态成为民族主导的思想潮流来讲,我们的繁荣昌盛就是建立在这种思维的基础之上的。我认为北大应该形成这样一种心态和思潮的根据地和一杆旗帜,这个旗帜是否展开了,是否受到国民的拥戴,有待于实践,要做事落实它。

    北大失精神了吗? 

  主持人:可以这样理解这八个字你也是推崇的。我们看一下网友的留言,第一个留言说无论怎么说北大都是当今中国最具感召力的大学,比起过去来,北大越来越平庸了,应该值得反思。北大现在是钱堆起来的建筑公园,这说得有点偏激了,这两个留言是不是反映了某种现状或者某种事实,是否也是北大的弱点呢?三位怎么看呢?

    钱理群:北大是中国的精神梦乡

  钱理群:我们编的《寻找北大》序言里说了,要寻找北大,就有一种危机感吧,觉得我们推出的精神有点缺失了。我想强调一点的是现在北大的问题不是北大的问题,是整个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现在反思北大的话,重要的是反思整个中国的教育。

  另外,我觉得北大某种程度上在中国起了一个作用,是精神的梦乡。我曾经说过一个人不能没有梦,如果一个民族,尤其这个民族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一个精神梦乡的话,这个民族是很可怕的。为什么过去很多人向往北大,因为把它当成精神梦乡。如果现在忧虑的话,这个梦乡确实比我们离得越来越远了,但是我相信一点,这个火种还在,传统还在,不管北大有多大变化,今天的现实多么让我们失望。其实我觉得北大的精神还是会用不同的方式传递下来,我还是有这样信心的。越说北大失精神,其实心理面觉得北大有精神,还不能失去精神,是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

    王怜花:不管哪一代人,总有一批人的精神气质不会变

  王怜花:我还是比较乐观,尽管随着市场经济全面铺开,学校也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上次在图书大厦办活动,我和校友交流,我说了一句话,我相信我的同类。甭管我们是哪一代人,总有一批人的精神气质不会变,精神也要体现在个体上,有一些特立独行的人,身上流的血液不一样,我认为这个东西会传下去。我认为这种东西不会丢,有潜移默化的感觉。我今天带来《北大往事》和《精神的魅力》两本书,《寻找北大》是最近出的一本书。这三本书里最大篇幅说得最多是每个个体独特的叙事。这三本书有一种我不喜欢的东西,就是欲罢不能的自恋。其中也有一些篇章超越了自恋的范畴,很冷静、很客观,哪怕很自我的说一些事。我觉得这三书是三个时代的,但是核心的东西没有变,所以我还是蛮乐观。

    许秋汉:北大还有“金丝猴”

  许秋汉:首先我只代表个人发言,不代表90年代大学生。既然兼容并包,怪才,独立于时代才叫怪才。这个问题,外面怎么评说北大,我们不必要执着于是非功过的评判,我觉得还是以那个例子说为好,北大是一个地方,假如是秦岭,就是因为有金丝猴,让人觉得珍贵。现在这个地方好还是不好并不重要,问题是有没有金丝猴,我只能回答还是有金丝猴,外人的指责都是对的,比如好好一块自然保护区,有人盖起了高楼,有人混了别的猴子冒充金丝猴,逐渐和金丝猴传种,金丝猴越来越不纯洁了,这不是金丝猴本身要的,一个是金丝猴的基因还在。第二是无论你把保护区改成了动物园,还是放进别的猴子,还是这些猴子整天向路人乞讨,不是过遵循自然山水的生活了,这不是金丝猴做的事情。比如我们在北大吸引很多投资经营房地产,还是各种学术项目要跟各种经济利益挂钩,可能是一部分北大的学生或者老师要,难道你就能说是北大要的吗?金丝猴本身不能代表秦岭,他做不了主,谁做的主呢?可能是政府或者另外一些保护区的负责人作主。因为保护区做成这个样子去指责金丝猴是没有道理的。现在我只能说现在有金丝猴,有金丝猴过原始的生活,它不会绝种。我们只能这样回答。外界有这么多变化,金丝猴能否适应变化,保持金丝猴的基因,就要看它自己了。

  主持人:钱老师是学者,你认为现在还有金丝猴吗?

  钱理群:我已经退休了,我讲一个事吧,前几天开了一个会是做民间纪念,当时就有学生特意郑重的对我说,同时你们不仅要爱我们学生,还要相信我们这些学生,意思就是说不用为我们担心,我们还在,我们会按照我们的方式生活下去,这说明北大还是有金丝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进入网上大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钱理群主编:《寻找北大》
钱理群主编:《寻找北大》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