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上大讲堂之五十六:三代北大才子谈寻找北大精神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4日14:53 新浪博客
![]() 图:钱理群(中)、王怜花(左)、许秋汉(右) 5月4日(北大校庆日)下午1点,北大三代风流人物——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教授、80年代北大最耀眼的才子之一王怜花(blog)、90年代风靡一时的校园歌手许秋汉共聚“新浪网上大讲堂”,追忆北大往事,畅谈北大精神,为我们找寻几代人心中最迷人的北大。以下为聊天实录:
精彩语录: 我们在北大会发现各种奇才,古人圣贤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的,钱老师说我们曾经都是怪才,只不过是向往这种情怀,自己站在巨大的肩膀上进行向往,今天我们能坐在一起说明我们走在对立面,我们不再是野生的种群,而是关在动物园的大熊猫,这个意义上就不是真正的大熊猫。 大家下午好! 三代北大人心中不同的北大印象 主持人:各位亲爱网友,这里是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主持人尹俊(blog)。今天是5月4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同时也是北京大学110周年的校庆,我们请到三位北大校友。第一位是钱理群老师,他50年代就进北大了,现在是著名的人文学者。第二位是王怜花,80年代的学生,在当时应该算是北大最耀眼的才子之一了。第三位是许秋汉,他是90年代风靡校园的北大校园歌手,代表作《未名湖是个海洋》,很多网友可能都听过,是大家很喜欢的一首歌。 今天请到三位,三个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北大时期,也反映出北大不同时期的不同精神,所以请到三位有这样的目的,来认识一下北大的变迁和北大的现状。听过钱老师说100个人就有100个北大,每个人都是不一样,三位先开始聊聊心目中的北大,请钱老师先说。 50s—70s:宏大的北大 钱理群:我对北大的印象,我听说过北大历史上有几次最光辉的历史瞬间,我运气比较好,第一个光辉的瞬间是1915年“五·四”运动,我没有经历过,但是研究过这个历史。第二个是1957年北大有一个民主运动,当时是北大二年级学生,当时在场。第三个光辉点是1980年北大有一个选举运动,是在改革初期探讨中国改革的路该怎么走,我也在场。所以我和他们两个不同,我的印象是宏大的气势,我感觉北大一直继承“五·四”的传统,这大概是我心目中对北大的印象吧。 主持人:继承“五·四”的传统,能否简单概括一下吗? 钱理群:用8个来概括,我认为北大传统就是独立、自由、批判、创造。 主持人:你觉得代表是从哪个年代到哪个年代? 钱理群:从“五·四”一直延续出来,有几个爆发点,是集中的体现。实际上北大的精神是渗透到北大每一位普通学生的生活当中去的,那样一种北大记忆,一会儿他们谈可能更有意思一点,渗透在生活当中。我是宏大气势,其实是渗透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北大精神。 80s:自由的北大 主持人:你在北大有半个世纪了,另外两位在北大的时间相对少一些,听听王怜花80年代学子怎样看待北大? 王怜花:80年代是在中国上半个世纪历史当中文艺复兴的时代,当时大家不太注意财富、学识,80年代那个十年基本是不可复制的,之前很封闭,所以在80年代包括80年代初期时我觉得比较自由自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是渗透在学业当中,是有爆发力的。要想有所创作、创造,是民族依赖的东西。今年五四,应该纪念蔡元培先生,《精神的魅力》有冯至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讲了蔡元培到北大和他没有到北大之前是不一样的,说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最牛的精神就是这八个字,广而言之对我们整个国家都是很管用的。 钱理群:北大80年代最能体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个精神的。有怪才、艺才。 主持人:能否举个例子呢? 钱理群:他们俩就是,包括打扮和举止都挺怪的。在80年代就有,之前是封闭时代,后来商品化时代又有其他的东西。这不能怪学生,也不能怪老师,是转变的时代。 90s:丰富的北大 主持人:后来发展到90年代,听听许秋汉怎么说? 许秋汉:我心目中的北大就像秦岭和横断山区一样是物种的保护地,本来是消失的物种,来到北大以后发现它们还在默默生存,并不是你想想的那样世界上消亡了,不会,不是很张扬,张扬的话就活不了了。你会发现现在这个时代庄子这样的人还有吗?屈原这样的人还有吗?都没有了,时代很悲哀了,其实就像开始聊天一样,我们没有去发现。只有我们生活在这中间才知道大熊猫也有,金丝猴也有,但是你不去找,他们不会跑到城里看你来的。后来我发现北大还能找到一些很多中华民族值得自豪风气的遗老遗少的保护地。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文化多样性,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全人类的发展总是好的。以前我们经历一个时代,农业、放牧代替了自然生落,整群化一,我们在北大会发现各种奇才,古人圣贤的生活方式在生活的,钱老师说我们曾经都是怪才,只不过是向往这种情怀,自己站在巨大的肩膀上进行向往,今天我们能坐在一起说明我们走在对立面,我们不再是野生的种群,而是关在动物园的大熊猫,这个意义上就不是真正的大熊猫。 主持人:90年代的北大学生更回归到传统,没有像80年代那样更张扬了,能这样理解吗? 许秋汉:不能这样理解,像一个20岁的人,一个30岁的人,和一个70岁的人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80年代的大学生把握了社会的资源,如日中天,做的事情不一样。90年代的学生做的事情又不一样,和时代的潮流结合在一起。时代有时代的特性,每一代人也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故意归纳时代的特性。 主持人:和上一代相比,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许秋汉:如果代表一代人讲的话,一个是很遗憾,80年代的这种文艺复兴式的阶段,我们还在上中学,没有亲身参与。第二个庆幸的是我们能找到这样的遗风。还有一个庆幸的是有人会在文化上持批判的程度,后来经济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多,物欲横流,到底好还是不好?其实是好的。90年代的大学生赶上比我们一个更好的时光,他们毕业分配到各个单位,没有出国的机会,也没有经营自己理想人生的机会,90年代的学生会有比他们更多这样的机会,失去形而上学的精神家园,有所得也有所失的。 ![]() 钱理群主编:《寻找北大》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