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辉:罗布泊充满了科学和人文谜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15:00 新浪博客
赵亚辉:
赵亚辉:罗布泊有一连串谜团等待着人们揭开,它是非常综合、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精彩语录: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网络时代行走采访的八个关键因素。缺一不可,除了你的意志、综合能力、眼光外,你特别还要有一种贴近老百姓的心态,要有很强的使命感,同时也一定要深入。

    罗布泊具有很高的科考和人文价值

  主持人:罗布泊不仅是中国的科学家,世界的科学家都对它充满兴趣,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赵亚辉:有很多原因。罗布泊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地方,它的科学价值很大,比如说它有世界上发育非常好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这个词就是从罗布泊来的。当年斯洛克先生,包括斯坦英上世纪考察的时候,当时把这种地貌用维吾尔族语讲就是“雅丹”,我们国家的陈先生甚至把自己的女儿起名叫陈雅丹,陈雅丹女士看到我的博客也主动跟我联系,我们也进行了很好的交流。雅丹地貌在世界上,罗布泊是非常非常完整的,而且面积非常大。

  主持人:雅丹地貌是什么样的地貌?

  赵亚辉:就是土石地貌,就是土沙堆积。平地上大概有20、30米高,15米以上连续不断的土丘堆积,非常壮观。它有不同的类型,而且在戈壁上可能有,沙漠边上可能有,但最多是戈壁边上,在罗布泊上就有三种不同的雅丹地貌,比如著名的敦煌魔鬼城,也叫樊笼沙雅丹,罗布泊中心有两个,白罗种雅丹,一百多公里长,非常长,一条一条的。还有龙城雅丹。其实楼兰古城就在一片雅丹地貌中,雅丹地貌可能原来是一个湖的湖盆,经过水和风的冲刷就形成了一条条的土丘,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雅丹,雅丹地貌,其实我们《国家地理》评过,雅丹做一类。雅丹地貌其实在全世界来说,中国都是最大的,而且中国是最美的。

  主持人:罗布泊而且是最多最全的。

  赵亚辉:对,柴达木盆地也有很多,但是罗布泊的形态是最完整的。柴达木盆地我也去过,但是要看雅丹,还是罗布泊是最完整的。包括罗布泊还有中国号称最神秘的沙漠,库母塔格沙漠,彩色沙丘,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羽毛状沙丘。

  主持人:像羽毛?

  赵亚辉:对,空中看像羽毛一样的沙丘。

  主持人:很漂亮,从你博客上可以看到照片吗?

  赵亚辉:博客上可以看到照片,非常非常漂亮,非常非常美。

  主持人:应该说它还有丰富的矿藏。

  赵亚辉:罗布泊将来要建成中国最大的钾盐矿,巨大的储量,有人认为它比死海的盐的储量还大。另外,罗布泊的人文气息也很重要,有辉煌的文明,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古路。有楼兰文明、太阳墓,一千年前这里是西汉的一个水陆码头,有震惊世界的太阳墓,呈太阳放射状,但是现在毁坏很严重。还有营盘遗址,很少见圆形的古城。还有很多很多历史的遗迹,特别是楼兰古城,让无数人魂牵梦绕。

  主持人:罗布泊不仅有自然地貌,其实人文地貌也是很丰富的,同时我觉得它其实是因为自然环境使得我们过去的文明呈现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有那么多人的时候,肯定那个地方的地貌不是那个样子,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

  赵亚辉:我们在罗布泊发现了很多正在枯死的红柳和还没有死的红柳。其实罗布泊当时是在河道的边上,非常好的地理位置,而且水草风貌,曾经一度强盛。

  主持人:说明自然环境非常好。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古遗址呈现的地貌完全是不一样的。

  赵亚辉:完全是荒凉沙漠、雅丹地貌。而且罗布泊的楼兰古城还有一个奇特的地方,其实是两段文明。我们通常所说的楼兰姑娘、楼兰公主,在罗布泊墓地发现其实是公元3000年的东西,实际上罗布泊的文明分两段,一段是公元3000年以前,一段是公元1500年到2000多年,中间有一段断代,中间断代这些人是怎么回事,现在还没有搞清楚。而且罗布泊辉煌文明一直到公元400、500年废弃了以后,这部分人到哪里去了,也说不清楚,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叫寻找罗布泊人,也就是他们的后人在什么地方,它有一连串谜团等待着人们揭开。它是非常综合、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穿越罗布泊的日子里随处潜伏着惊险

  网友:你是什么车穿越的罗布泊?

  主持人:其实我知道亚辉的车是什么车,可是关键是比那个更让人感觉到这个旅途艰险的是这辆车走出罗布泊之后已经基本上报废了。

  赵亚辉:不能这么说,车是受了一些损失,但是明天我就把修好的车取走了。

  主持人:继续开着他走。

  主持人:正好有网友问你是不是继续你的行程。

  赵亚辉:这是一辆奥迪Q7的越野车,很感谢奥迪公司借给我用,但是没有想到去了罗布泊会损失这么大。在罗布泊说实话,我们一辆车去罗布泊,回头看是有些冒险的。包括我们后来到兰州的时候,我们跟董教授一起吃饭,看着我们车受损,我们也非常心疼。因为这个车跟了我半年,在罗布泊之前,跟了我5个多月。一直好好的,一直跟着我没有出现任何毛病,现在还是特别好。我对这辆车还是非常细心的,性能非常好,而且奥迪公司特别给我调到最好的状态去的。主要是罗布泊里边的路况实在太差,我去过7次,西藏70多个县我去过60多个县,也去过可可西里,很多探险的报道,我做探险报道很多年了,去过很多地方,但是罗布泊的路是我走过最差的,甚至说没有路,很多地方就是硬的戈壁滩,而且硬的雅丹、起伏,根本没有路。

    这时没有办法只能硬过,当你生命出现危险的时候,这时你的战友、你的车就顾不得了,只好硬过。很多时候幸亏有这样一辆性能还不错的车让你能够中间不出事。这次我比较幸运的是,我们其实非常幸运,为什么后来也是有后怕呢?我们遇到了很多次危险,比较危险的是4、5次,一旦车出了危险,我们在罗布泊里就歇了,就得求救。幸好有一次我们从一个1.4米高的台子上,在戈壁上跑,傍晚看不清楚,戈壁看着突然之间前面有条沟,这时你踩刹车根本刹不住,因为地上都是沙子,到了之后是一个很高的台子,然后咕咚掉下去了。当时老董坐在我旁边,我们两分钟没有下来,说这次我们歇了,后来我们下来检查了一下车居然没事,没什么影响,只是有一个小零件松了,我们拿胶带固定就好了。

  很多次这样的事。还有一次我们也是侧面有一个沟,下来的时候,当时路非常差,颠得很厉害,而我们把车控制住了,而车胎之后就爆了,我们也很幸运,说车控制住了。幸亏我们带了两条备胎,奥迪公司给我们准备两条备胎,我们把胎换上,继续前行。

  还有一次是我们走夜路,虽然带了油,那次是从彭加木墓地到罗布泊镇,我们GSP显示到罗布泊镇还有80公里,后来再显示100,但是后来跑着跑着变成120、100,这时油不多了,我们就不敢跑了,第二次又找路,我们继续开的时候,里程表显示我们还可以开10分钟。

    在沙漠里陷车是非常多的,好在这个车的动力性非常好,车的后备厢比较大,我们带了木板。沙漠中行车有一个经验,开始进去的时候我们不断陷车,后来把车放到1.5,放到一半,这时基本上就不容易陷车,而且也容易挖出来,我们每天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挖车,我们挖了40、50次,我们四个人经常挖得筋疲力尽。

    新闻记者要有贴近老百姓的心态

  主持人:听你讲了这些经历之后有网友就在网上问,他想问你走出罗布泊之后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赵亚辉:刚开始我们到兰州吃了一盘大盘鸡,吃饭的时候我们说每个人说一句话,我们去吃饭前,车子陷了,我们浑身都是泥,脸上都是泥,董先生说了一句,我这个狼狈样都不好意思进餐馆。钱广强教授说,如果没有我们带的那把锨,这把锨太重要了,如果不是它我们就歇了。我的助手胡国球说,山东大学的学生,他说好想睡一觉。这段时间就像地狱里走出来一样。我说了一句话是幸好我们很团结、很执着、很单纯。所以,老天爷站在我们这一边,每次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都很幸运地过来了。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刚才亚辉在描述他在罗布泊经历的时候,我想很多网友都和我一样听得入神了。但是我知道其实对于亚辉的经历来讲,这只是其中一段的经历。亚辉曾经作为中国新闻工作者,当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记者,其实有很多采访的经历,也经历过很多生死苦难的考验。我还要向网友介绍一下,亚辉也是在印尼海啸之后第一个抵达海啸现场的记者,同时也成为横穿太平洋,跟科考,在太平洋上飘荡过3个月,采访过伊朗的大地震。亚辉你觉得这次探险和你以前也经历生死考验的采访经历有什么不同?

  赵亚辉:不同点还挺多的。首先要纠正一个,我不是第一个当选杰出青年的记者,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白岩松,我是近三年第一个当选的。说到经历,你刚才讲,其实我过去这些年一直在路上,有很多生死经历,印象最深的还不是这一次。当然海啸也有危险的时候,包括对我自己来说,我自己印象最深的是我2004年去西藏的阿里最高峰那木纳尼科考的时候,跟着汤姆斯教授去看中国最厚的山谷冰川,打那个冰心。那次我跟队友失散了,在海拔6000多米,一个人走了14个小时,因为那个时间比较长,是印象最深的一次,包括后来海啸,经历也很多。

  这次从某种角度讲跟历次还是不一样,这次不确定的因素、未知的因素、困难的综合性更多。因为其它的事件,毕竟还有同伴,不是科考队就是救援队,还有神舟五号的船员,毕竟不是孤军奋战。而且这次的选题基本上全是要用你自己的眼睛发现,是非常综合的事情。因为这次策划也是我策划的,从头到尾,去做什么、看什么、怎么采访、遇到困难怎么办,所有的事情吃喝拉撒睡都是自己。还要写稿,还要写博客,还要发照片,还要拍视频,还要做片子,还要写出高质量的东西和网友们分享。所以,这次我认为强度是非常大的,对我自己来说前半程到现在,确实有了非常大的体验。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网络时代行走采访的八个关键因素。缺一不可,不论是你的意志、你的综合能力,还有你的眼光,你特别还要有一种贴近老百姓的心态。因为你到西北干什么?你是还原西部真实的状况去了,你是真正采访、去看、去写,像长江先生那样的体验西北的民生、民情、民俗、民智、民运,这就意味着你有很强的使命感,你到一个地方不是看看而已,看看就没有意义了,一定要深入,所以我才会写七年之痒看绵阳,才会写内江大旱,才会写腊子口的水电污染问题,才会在洛阳调查了20天,写了黄沙吞没中国最美的湿地,日尔干草原变迁70年,到北川的时候才会采访贫困生,写了《一封让人流泪的来信》,后来全县也发起了上学的公益活动,募集了23万多块钱,让全县178个贫困生都带着路费和前几个月的生活费上了大学。一个记者就要做这样的事情才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光写篇文章,我觉得这可能还不够。首先把文章写出来是第一位的,像你要调查草原的沙化,我详详细细写了80万字的文章,就是关于日尔干草原沙漠化的变迁。光写这个不够,还要发起公益活动,包括请术术去,包括新浪网的陈彤和侯小强,都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包括成龙、宋祖英、白岩松这样优秀的知名人士,也都加入到认领湿地草原的行列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进入网上大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发表评论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