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诵经和辩经是佛教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7日15:24 新浪博客
钱文忠:藏传寺庙辩经仪式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研究和交流的方式。
钱文忠:藏传寺庙辩经仪式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研究和交流的方式。

    精彩语录:

    讲一个历史人物,要根据可靠的史料,如果你没有证据证明是后人杜撰,不要轻易去否定、改动历史留给我们的记载,因为这些记载是流传有序的。

    钱文忠: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到。但是老百姓看到这么一个风尘仆仆的人,因为唐僧玄奘要回来的消息早在民间传说了,当然大家一眼就认出是他。当时的记载是万人空巷,而且应该说是差点导致一些踩踏事件发生,因为大家都围过来看这么一个神奇的高僧。

  主持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的粉丝特别多。

  钱文忠:那当然,那当然。

    严谨是治学必备的态度

  主持人:我们从钱老师的书中,谈到玄奘的一些故事非常传奇,有网友说很多故事是后人杜撰的,把它当成神话来听,您怎么回应?

  钱文忠:你去讲一个历史人物,要根据可靠的史料,问题是你有没有证据证明它是后人杜撰的。如果你没有证据证明是后人杜撰,不要轻易去否定、改动历史留给我们的记载。因为这些记载是流传有序的,并不是玄奘去世以后几百年突然冒出来一个,我们不知道他的来历,无从判断。有关玄奘的资料都是历历可考的。这是第一。

  第二,这些史料可以和别的史料完全相互印证。比如记载印度古代的一些情况,随着近现代考古发现证明了玄奘讲的是完全对的。事实上现在印度包括西域的很多考古,是把《大唐西域记》当做一种地图来看,当成一种指导手册,按照它讲的走,基本上都是对的。如果有非常强硬的证据,可以否定。

    甚至我还可以在这边做一个解释,好多朋友对玄奘的俗名提出过质疑,玄奘的俗名也叫陈祎,但是我在旁边讲的是陈纬。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只有一个地方讲他叫陈祎,另外四个同时代的文献讲他叫陈晖,而在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情况下只能取多的一个,不能拿少的否定多的。所以,我在出版的时候,括号里加了一个也做“祎”,但是正文里还是用陈晖。这是一个必须要解释的,好多现在玄奘的传记根据史料,就看到陈祎,就说叫陈祎,但问题是还有更多的地方,比他多几倍的地方讲他叫陈晖。当然你可以说它多了一点,那为什么陈祎不是少了一点呢,所以说不好。

  主持人:可能也是我们治学的一个态度。

  钱文忠:对,必须严谨。

    辩经会是佛教学习、交流的一种方式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像佛学界常常会有辩经的活动,我们想了解辩经会主要是什么样的内容?

  钱文忠:就是大家会设定一个主题,比如今天讨论一部经,这里边会有几个问题,共同意见不要去辩论,大家有不同意见,你谈你的观点,一个攻方,一个守方,当然有时可以换过来,这样可以在交锋当中各自表明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达到对某部佛经、学说的一致理解。

  网友:这是不是文字的游戏,希望钱老师给我们举一个比较精妙的辩经的段子。

  钱文忠:这个一下子举不出,因为不能乱举,手上要有文献,要完全可以复原。当然这种辨经,现在藏传寺庙辩经仪式很多,这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研究和交流的方式。

  主持人:佛经里经常有吟诵经文的方式,吟诵和辩经对经文的传承有什么促进作用吗?

  钱文忠:很重要,很重要。因为在古代,起码在印度来讲,佛经当然很早有写定下来的佛经,但当时基本上佛经是需要背诵的。包括中国古人读一部书要滚瓜烂熟,包括四书基本上都能背,我们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好多学者连“十三经”都能背下来。包括把“十三经”的注和疏都能背下来。中国人也讲“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不断把它熟悉记诵以后会更好地理解经典,而且会触类旁通。因为那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检索,你完全必须把这些知识尽量多储存在自己的记忆里。

  主持人:有人说他如果听到诵经,会有敬畏之感。

  钱文忠:那是一定的,因为梵文本身是非常优美的语言,非常复杂,它的音调、韵律都会让我们有一种神圣的感觉。

  主持人:诵经会不会产生某种效用?有人说念《金刚经》会使人更聪明?

  钱文忠:这是一种信念,当然我也非常愿意相信它有,而且我也相信它可能会有。因为你不断地诵读经,最起码对你的理解力、思考力、记忆力当然是一种不断的磨炼,刀越磨越快,思维之刀、理解之刀就会在不断的重复背诵当中越磨越快。

    中印佛像差异是由于中国固有文化对印度佛教的改造

  主持人:钱老师以前在一些访谈中也讲过观世音菩萨到中国之后变了样子,弥勒佛到中国之后也变了样子,我们就很想了解除了这两个佛之外,还有其他佛到中国之后有所变化吗?

  钱文忠:因为按照印度佛教严格的传统,佛教是反偶像崇拜。最早期的佛教是不能有佛像的,象征佛的往往是一棵菩提树、一个脚印。这是因为佛教在传播过程当中经过中亚的大像,而那边由于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有塑像的影响,印度在外边学会了塑佛像。那么佛像在传播、塑造的过程中必定会发生变形,观音菩萨也好,弥勒菩萨也好是变形比较严重的,被中国固有的文化改造得比较大的而已。

  主持人:我们有一个普遍的说法是南海观世音菩萨,有什么意思。

  钱文忠:没有什么意思,我们中国的观音在唐朝叫普陀,那边当然是南海,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只是一个习惯的称呼。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钱老师以前提到过一个弥陀信仰和弥勒信仰,您刚才也说到玄奘是要追求弥勒信仰。二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后来弥勒信仰会被弥陀信仰取代?

  钱文忠:应该本质都是往生西天,能够往生净土,应该说弥勒净土,弥陀净土信仰,只不过你信奉的那个佛,想归一的佛,想往生到那个佛身边有区别。从历史上看,我们早期都念阿(e)弥陀佛,当然也有不少人念阿(a)弥陀佛,这都不太重要,因为这都是译音,而且古今的语音有变化。其实唐朝以前流行的是弥勒信仰,弥陀信仰是后来的事。它主要在修行方法方面,归一方法方面是有区别的,比如弥陀信仰主要是念诵,念多少就有多少功德,按照佛教徒的说法。而念诵弥勒的名号,念诵在弥勒信仰当中的重要性相对比在弥陀信仰当中要低一点。

    《西游记》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态度的一种折射

  主持人:我们看《西游记》的时候,天上儒释道三家都是和睦相处的,《西游记》这种现象是现实的一种反映,还是大家的期望,期望儒释道三家和睦相处?

  钱文忠:因为《西游记》是这样,是拿唐僧这个故事做一个引子,后来几乎是作者想象力的一种驰骋、一种发挥。而中国的传统、中国的宗教传统里有很大的因素叫三教合一,就是儒释道合一。尤其是在乡村和民间,有时很难分清楚这个人是僧人还是一个道士,还是一个落魄的儒生,很难分清楚。《西游记》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态度的一种折射而已。

  主持人:古代很多文人都是三个都信仰?

  钱文忠:可以这么说。也许他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比较亲近哪种就信哪种,当然也有非常虔诚的,只信佛教,只信道教,都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主持人:为什么这些佛和菩萨普遍都非常英俊,所谓的宝相庄严,非常慈祥。有人就问菩萨为什么总是面带笑容,而耶稣从来都不笑?

  钱文忠:实际上这是一个宗教画像学的问题,或者是宗教情感的问题。一个是慈,一个可能倾向于悲。这个问题我没研究过,但提得很有意思,我今后可以留心。谢谢这位网友。

  主持人:据我所了解您会很多咒语,曾经还在课堂上吓过学生。

  钱文忠:这其实没什么神秘,就好象如果我们读古代诗歌,当然会背一些唐诗宋词。其实读梵文,里边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咒语,也不是吓唬学生,是跟学生开玩笑。哪里吓得住?现在学生吓不住。

  主持人:这是属于东方神秘学吗?

  钱文忠:神秘学不能讲是东方的,西方也有神秘学。在宗教学的领域当中都有一块相当神秘的,比如密宗佛教讲究秘密传承,可能选择在晚上,没有什么人的时候,师傅看中一个徒弟,突然把你带到一个特定的场合,把各种特殊的仪式,比如手印、修行的仪礼传授给你,口诀、咒语,任何一个宗教都有它的神秘部分。

    如何理解“人人皆可成佛”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有句话是“人人皆可成佛”,可是为什么后世没有人称佛呢?像玄奘也没有人称他为菩萨,像禅宗的六祖慧能。

  钱文忠:也不是玄奘,慧能当然也能成菩萨。凡人成佛,为什么后世没人成佛的问题,不好说。像济公,这就是一个例子,当然他不一定是佛,最起码是个菩萨,所以这不好说,不能下一个断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进入网上大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玄奘西游记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