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博客首页 > 正文
傅佩荣:西方哲学重视知识的建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16:56 新浪博客
傅佩荣:
傅佩荣:真正的哲学基本上都有相通的部分,基本上都有一个系统的建构。

  精彩语录:

  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同阶段会有不同体验。经过某些磨难或是考验,觉得生命不像以前那么乐观,就会悲观,所以人会有乐观、悲观各种不同的想法。

  主持人:这种东西应该是受哲学思想的一种引导、引领。哲学我觉得既是抽象也是最具体的,因为我们一旦掌握了抽象,就可以指导所有具体的行为。我打一个也许不太准确的比方,如果有一杯水是开水,无论放在杯子里还是瓶子里,都是开水。感觉到烫和不烫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它的本质就是一杯开水。

  傅佩荣:没错。

  伟大的哲学家是能够兼容并蓄的

  主持人:我曾经跟我一个朋友讨论过哲学是什么,哲学是智者之学。如果我们掌握了哲学的规律,其实就找到了开启任何事物的钥匙。傅老师,如果我们碰到的是这样一个矛盾,如果我们拥有了不同的哲学思想,它们可能有些部分是矛盾的,我们如何把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在我们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兼容并蓄,或者如何并行,如何融合?

  傅佩荣: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所有研究哲学的人的最大的挑战。

  你把哲学史加以研究的话就会发现从古到今每一个学派都不一样,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对,认为他已经讲通了,讲透彻了。但是忽然他的另外一派,你说你是唯心论,他是唯物论。你说你重视宇宙充满生命,他说宇宙是只有物质而已。有各种说法。这时就分两方面来看:

  第一,你对哲学史的发展有一个研究的兴趣。

  第二方面,你要了解人还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也许你年轻的时候喜欢某种学说,比如年轻的时候喜欢理想主义,唯心论,觉得比较充满一种可能性。年纪大了变成现实主义,变成是我接受实际的情况了,因为你已经经历过生命的各种不同阶段,觉得你不应该再有幻想。这在一个人的生命里本来就会有不同阶段、不同体验。或者你经过某些磨难或者是考验,觉得生命不像以前那么乐观,所以有乐观、悲观各种不同的想法。但是我们也知道真正的哲学基本上都有相通的部分,基本上都有一个系统的建构。所谓系统的建构分三方面:

  第一方面,要把人的事情设法研究清楚。因为人跟万物不一样,在于人有思考的能力,可以判断,可以选择。你在判断、选择的时候就要问什么是真假、是非、善恶、美丑、是否有价值。这方面你对人生的选择掌握了。

  第二方面就是自然界,因为自然界的规则是死的,死的就是说它是固定的。所以,自然就是必然的。人是有自由的,人的自由跟自然界的必然性如何去协调?你怎么样把自己的生命跟自然界这种规则结合在一起?

  第三方面,在人跟自然界之外有没有另外一个超越界?对于超越界的说法,我们把它界定为人跟自然界的根源,也就是他的归属。比如我们讲最简单的话,很多人在世界上做好事或者做坏事,如果知道善恶都有报应,他的行为就会有一定的模式,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善报这种说法在原始阶段不可能实现,很多好人受冤枉死了,很多恶人一辈子也没看到什么恶报,这时你会想到身恶报应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么我们行善避恶不是上当了吗?这样看自然界也可以。

  科学家也告诉我们自然界有开始也有结束,这样必须要说清楚开始之前是什么,结束之后是什么,我们把什么称作超越界。这时你看到三个世界,一个是人的世界,一个是自然的世界,一个是超越界。你判断一个哲学家是不是伟大,就要看是不是把三个方面整合起来。

  西方说最伟大的科学家,前面是柏拉图代表,第二个伟大的是康德。中国把儒家跟道家也都整合起来,孔子活在世界上知道自己干什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对自然界有适当的认识,知道自然界的规则,但是基本上不会改变或者调整这方面。

  另外一方面,他在面对生命危险的关头,会把天抬出来。在孔子口中的“天”就是他所相信的超越界,如果转向道家,就会发现老子跟庄子都谈道,而那个道不等于人类,也不等于自然界。要问道家道是什么,他只能跟你说“道可道非常道”,那就是他超越了一个层次。

  主持人:是无法描述和无法描摹的,只要可以描述和可以描摹出来的,已经是不准确,已经是变化过的东西。应该这样来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家的思想。

  反叛的萨特是最真诚的

  傅老师,我们关注几个网友的问题。有的网友提了非常有趣的问题。

  网友:傅老师,萨特作为上个世纪很受推崇的一位哲学家,他所倡导的性自由给当时以及现在的人们带来很多困惑,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样一种现象?

  傅佩荣:萨特是很特别的一位法国哲学家,他的年代是1905到1980,他生在一个家庭里面,本来信仰天主教,后来他发现很多他的长辈、做信徒的,表面上很虔诚,但是德行并没有超过一般人,所以小小的萨特有一种反叛,觉得宗教变得很伪善。

  萨特从小就慢慢开始变成无神论,在西方无神论并不是很多。后来慢慢成长之后,对整个社会的制度,因为他是存在主义,提出一些口号,很多人都很认同,叫做“存在先于本质”。什么意思呢?存在是一种选择,成为自我的可能性。我选择成为自己,我有这种选择的机会,将来才造就我本质。没有人生下来有特定的本质,每一个人都有存在选择的机会。比如我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将来就变成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将来变成什么人是我现在选择所决定的,所以我是完全自由,可以为我将来负完全的责任。

  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非常复杂,他说上帝必须死亡,上帝必须不存在,以便于我们每个人有完全的自由可以存在。如果像这位网友说的,萨特提出来性自由,这只是他很多说法中的一点而已,他本身对社会制度有强烈的批判,所以不结婚。他虽然不结婚,但是他跟很有名的《第二性》的作者波伏娃恋爱,开始讲好,我们这两年在一起,以后要不要在一起,再续约,他就是不结婚。结果两年之内,萨特有好几次出轨的经验,这位女性对他还可以忍受,两个人就这样一路过下去,过了萨特的一生,到1980萨特才过世。

  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也很让人感动,因为存在主义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一种真诚,我有真诚的心,我去做任何事,都愿意对后果负责,事先不要规定我一定要这样做那样做,因为你一规定我这样做那样做就不是我决定的了。

  主持人:就不是存在主义,是本质先于存在了。

  傅佩荣:一路发展下去,这是网友提出来的自由之一。萨特晚年有些改变。

  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一生都在变化

  主持人:萨特还是有变的。

  傅佩荣:有变化,西方哲学家的特色是思想一辈子都要变化,不会把前面的思想取消,他的书已经出版了,出版了你看,那是我早期的。后面变成比较成熟之后也不管,你如果没有看到他后面的书,只看到他前面的书,恐怕有时会觉得受骗上当。

  主持人:我其实对萨特熟悉就是他所谓的存在主义哲学已经对很多人,包括对中国研究文化的学者、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都有很大影响。我记得我看过很多论文都是“从萨特存在主义×××”写一些观点。而且萨特和波伏娃一生的爱情也让我非常震撼和感动,据说他们一生曾经通过无数情书,有人曾经专门把他们写过情书的数量进行对比,说明爱情一定是会消失的,因为像萨特和波伏娃这样的,情书数量都在递减。

  傅佩荣:恐怕因为两个人没有结婚容易维持情书的数量,后来因为年龄大了,他们两个社会活动性都很强,慢慢就分散了。可能是这样。

  网友:中西方哲学是有很大差异的,傅老师可不可以阐述一下中西方哲学各有哪些特色?优劣是什么?

  傅佩荣:西方哲学基本上很重视思想发展的过程,比如我重视我思想建立的时候,它的逻辑性如何,它根据哪些经验的素材,它做什么样的反省,它能不能建构一个合乎逻辑的系统。建构起来以后下一步发展如何,有时先顾不到,后来慢慢成长。

  西方哲学很具有知识性,会有一种建构知识的理念,我要把它说清楚。当然,也会有发展。比如谈到黑格尔,很多人会谈青年黑格尔、老年黑格尔,他的青年和老年不一样。你刚才提到尼采也是一样,尼采青年跟老年差别很大,这是西方的特色,重视知识的建构,重视整个逻辑的要求。

  中国的哲学比较注意到实践,比如说你一看儒家跟道家,一出手就是已经圆满的一种思想系统,不会说我慢慢建构。以前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论文,说“青年孔子”,我就问他,你从哪里找到材料,说这是孔子年轻时候说的话。因为你看《论语》并没有说到这句话是孔子年轻时候说的,并没有找到完整的材料。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进入网上大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发表评论
新浪博客搜索   帮助 │ 爱问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4相关链接
·网上大讲堂之十一:傅佩荣谈道家逍遥自在的人生(2007-08-02 10:35:50 )
·网上大讲堂之十:傅佩荣谈《易经》对现代人的启...(2007-07-31 16:41:46 )
·傅佩荣解读儒家精神:孔子与耶稣(2007-08-09 11:58:21 )
·傅佩荣解读中华文化精髓:儒家是一种宗教吗(2007-08-09 11:54:04 )
·网上大讲堂之十三:傅佩荣谈现代人亟需重建心灵(2007-08-07 17:51:41 )
·傅佩荣:心灵也需要经营(2007-08-06 15:32:55 )
·傅佩荣:生命中应该多一些豁达(2007-08-05 16:34:08 )
·网上大讲堂之十二:傅佩荣剖析儒家与现代人生(2007-08-02 11:2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