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博客首页 > 正文
傅佩荣:思想的传递不分国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5日16:34 新浪博客
傅佩荣:
傅佩荣:我不能改变我的命运,但是我可以改变我对命运的态度。

    精彩语录:

    人往往在还没有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会付给它很多想像空间,给它增加许多想像的光彩,期望得到这样的快乐。等到得到的时候才发现我恐怕失去的更多,或者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所以首先要认识你自己,其次是凡事不要过度。

    思想的传递不应该受国界的局限

    主持人:是不是我们中国人只有在中国哲学思想里才能找到精神的动力,或者是适合我们的价值观,西方的哲学思想是不是也可以同样可以给我们提供这样一种资源?

  傅佩荣:事实上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非常复杂,所以要先分再合起来。比如你说我们一定要接受中国的思想才会安顿吗?我举个例子,你听什么音乐你觉得快乐?不能说中国古代的音乐了。以我自己来说,因为我成长的过程台湾很流行西方的音乐,所以我最喜欢最熟悉的音乐都是西方一些抒情的歌曲,听起来很自在很愉快,你如果给我听大陆的音乐我会觉得什么时代了,太早了听不懂。所以最主要是要讲道理的,这个最重要。

    西方的我们常常提到苏格拉底这些,他只要讲得有道理,任何一个人有理性,他就可以接受,接受了之后就可以给自己生命带来帮助。你如果说一定要说我们中国的才好,中国的也要讲道理,像现在国学热,国学热也要讲道理,你不能说孔子说的都对。

    得到有时候也是一种悲剧

  主持人:我知道英国作家王尔德有一句话:“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种呢?是得到了我所要的。”为什么得到我也痛苦,不得到也痛苦?

  傅佩荣:英国这位作家叫做王尔德,他是非常特别的一个人,他的思考非常深刻,他讲这句话意思是说得不到你所要的那是悲剧,得到你所要的也是一个悲剧。但是很多人就问得不到是悲剧我可以了解,像考大学没考上,或者出国失败这些,为什么说得到也是悲剧呢?

  主持人:因为你失去了追求过程的那种快乐,失去了目标和希望,我觉得也是一种悲剧。

  傅佩荣:对,他原来的意思是说得到之后才发现搞错了(笑)。就是他得到那个目标,但是那个目标并不是他真的想要的,人往往在还没有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会付给它很多想像空间,给它增加许多想像的光彩,觉得我只要跟谁一样我就很快乐。等哪天跟他一样才发现我恐怕失去的更多,或者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人生要怎么办呢?才出发和过程里面要先想清楚。西方人一直很喜欢刻在希腊神殿的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认识你自己。西方医生跟病人谈话还是常常问你知道你自己要什么吗?你知道你自己怎么样才快乐吗?

    第二句话更具体了,就是做任何事不要太过分,通常我们年轻的时候很容易做任何事一旦决定就是往而不返,简直无法回头了。他就说你做任何事都不要过分,这点不容易,说话的时候,话到口边留半句,做事给别人留余地,所以刻在希腊神殿上的这两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要认识你自己,第二句话就是凡事不要过度。

  主持人:傅老师我刚刚想到我最近喜欢的一个词,叫韬光养晦,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我觉得韬光养晦应该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您能不能给网友们谈一下对这个词的理解?

  傅佩荣:韬光养晦基本上比较偏向道家的修养,因为道家老子老提一个词,叫“同其光,和其尘”,我们现在叫和光同尘。一个人有光芒,他有本事,他在团体里面最好不要太耀眼,你太耀眼的话别人受不了,所以和光就是缓和光芒,同尘就是你要混同尘垢,别人沾了满身灰你沾一点也没关系。

    所以韬光养晦和和光同尘有关。养晦是让自己能够在退隐的时候,或者你在比较失意的时候能够修养自己,让自己懂得生命深刻的一面,西方人很喜欢讲生命的黑暗面,为什么呢?

    因为生命如果黑暗的一面,我举个例子,一颗种子如果没有埋在地里面的话它不可能重新再发芽、生长,埋在地里面就是黑暗的地方。你深入地越深,你将来长出来的花也好、树也好就越坚强,所以你不愿意深入地底下的话你就等于是失根了,很容易风一吹就没有了。所以韬光养晦就是希望你能够扎根扎在生命的地里面,你对于人生不要只看阳光灿烂的一面,还要能够设法注意到人生的痛苦、人生的罪恶以及最后生命会消失这样的事实。

    对待生命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命的快乐程度

  网友:生命中有很多担心,对生活的很多事情都感到紧张和担心,我们应该怎样在生活中得到心灵的平衡?

  傅佩荣:人的生命我们常常说花无百日好这些,人的生命里面总是会有意外,为什么?他就是五个字,感觉到生命重复而乏味,所以我们有时候常常希望最好不要有什么灾难,不要有什么意外。但是自古以来天有不测风云,重要的并不是你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你发生了什么事之后你对这个遭遇有什么样的态度。

    我自己比较年轻的时候常常有一句座右铭提醒自己,就是“我不能改变我的命运,但是我可以改变我对命运的态度。”我今天如果说遭遇到一种不好的情况,我在抱怨吗?那也不能改变事实,我当然调整我自己的心态,把它当做一个考验自己的机会。因为人的生命有丰富的潜能,美国心理学家说得很好,他说一个人一生里面真正用出来的脑袋也好、潜能也好不到十分之一,为什么有些人用的比较多呢?因为他经过患难,他必须在经验里面激发一种奋斗的勇气,所以就把潜能逼出来了,所以根据统计20世纪400位成功的人将近有四分之三是经过患难的。

    比如说小时候家庭出现变故,或者长大之后身体甚至残障的,出现许多问题的,像我们讲到国学,孔子三岁爸爸就过世了,孟子运气好一点,但是小时候爸爸上班去了(笑)只知道“孟母三迁”。

    金庸小说主要是予人快乐

    你要让他成为伟大的人才,你又不愿意让他受苦,我记得以前我们年轻的时候喜欢看金庸小说,金庸小说出来之后有一个后遗症,有的学生就说,我没有希望成为大侠的,因为我父母双全。金庸小说里面的男主角哪一个不是父母双亡?哪一个不是遭遇很惨的?身中奇毒最后练成天下武功第一(笑)。那也是有道理的,一个人什么都有的话他为什么要奋斗?就是因为他没有奋斗,什么都有了,这个什么都有了反而是一个不好的遭遇,长期来看的话。

  主持人:傅老师,我觉得金庸的小说里事实上有很多地方都强烈地表现出他的价值观。第一,金庸思想受佛教的思想很重,其次我觉得他在每一部小说里体现的那种价值观都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他觉得人不是靠修炼,而是靠妙手偶得,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很容易让人了解的价值观,他强调的是无为,无为可能才有为,无所为才能无所不为。

  傅佩荣:对,不过我们对金庸小说不要太严肃看待,他当初写小说是每天在《民报》上连载的。有一个好玩的事情,因为有另外一个作家叫倪匡,倪匡有一次写到一段秘密,有一次金庸要出国,倪匡代他写。

  主持人:就是天龙八部那段,把阿紫写眼睛瞎了。

  傅佩荣:我们在这里把它看成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开会讨论,说金庸小说哪个人最厉害。我觉得弄错问题了,他的小说我是在美国念书的时候看的,那时候我苦得不得了,一到寒暑假就赶快练武功,增强内力(笑)。金庸小说一到寒暑假全部抢光。像他写《侠客行》,他后面写了一个后记,他说我在写《侠客行》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叫禅宗,我随便写的,后来才发现跟禅宗的一样,这说明他是一个天才。

  主持人:我们的话题有点说远了(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进入网上大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发表评论
新浪博客搜索   帮助 │ 爱问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4相关链接
·网上大讲堂之十二:傅佩荣剖析儒家与现代人生(2007-08-02 10:42:55 )
·网上大讲堂之十一:傅佩荣谈道家逍遥自在的人生(2007-08-02 10:35:50 )
·网上大讲堂之十:傅佩荣谈《易经》对现代人的启...(2007-07-31 16:41:46 )·傅佩荣眼中的面包与人生(2007-06-02 20:46:44 )
·傅佩荣讲孔子:《论语》半部治天下(2007-05-17 12:09:21 )
·傅佩荣:儒家是安定社会的力量(2007-05-16 10:48:08 )
·对话傅佩荣:传统文化里有支撑我们的理念(2007-04-29 14:24:11 )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孔孟不是神(2007-04-29 14:2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