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博访谈43期 姜培琳:用知识改变命运 |
---|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4日12:04 |
主持人:谢谢陶会长。作为时尚界的名人,培琳也主持过很多时尚类的节目,也参加了很多公益与慈善活动,您为什么这么热衷于这种公益事业呢? 姜培琳:首先我觉得我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因为我有机会、有能力接受到很好的教育。有一句话叫做“知识改变命运”,我觉得我们都市里面适龄的年轻人以及学生,有这么好的条件去读书,然后长大以后又有这么好的工作和条件,我觉得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我也特别感谢刘部长和陶会长能够让我有机会在希望书库这样好的一个平台上做一个形象大使,然后尽一点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一些读不了书的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够尽早在我们的希望书库的帮助下读到书,希望他们用知识改变他们自己的命运。 其实我所说的改变命运,并不是说农村的孩子就一定走到都市当中,其实他们可以用他们独到的学到的一些知识来改变旧的农村,然后有一个新农村的新的景象出现。我觉得无论是从事任何职业,任何行业的人,如果有机会,如果有能力都需要去做一些慈善的事情。其实我有一个想法,如果在生活当中我们把做慈善当做是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要想着它是慈善的事情才去做,而是要把它当成一种生活当中的习惯,这样的话才有可能普及开来。因为毕竟一个人,或者一些人的力量还是很少的,如果把它当成一种习惯能够普及到所有大众身上,我觉得这样的力量才是庞大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培琳!做为一名年轻人来讲,我有时候常常在想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有色彩,更加精彩。有时候也是在想,不能只是为了自己,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更多的人,虽然说帮助的范围也是有大有小,但对于公益事业来说,像我们今天三位嘉宾都是参加了很多的公益事业,把自己和那些弱势群体联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我想这样的人生才是会更加精彩的。 刘部长,我还要问您一个问题,关于捐赠希望书库,您一直是在倡导大家来振兴华夏文化,捐赠希望书库,那您能不能给我们大家讲一讲,我们年轻人在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时候,帮助农村孩子读书方面应该怎么做呢? 刘忠德:我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年轻人,包括那些弱势群体的年轻人,都是充满着信心和希望的。社会有好多非议,好像说我们这新一代人会毁掉,我说,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如果他们生活在我们那个年代照样可以经受得住火的考验。有一年我们国家处于非典时期,我就想,我们年轻人是完全可以经受民族考验的,经受国家考验的,他们身上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老一代学习,他们有开创的精神,有新思想,有新意,他们有永不停止的步伐,我们从他们身上就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前进,随着时代的前进,他们也在前进。所以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 陶海心:现在年轻人参与您倡导的这个希望书库来做志愿者的也很多。 刘忠德:关键是我们应该怎么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因为年轻人可塑性非常大,你怎么影响他,他就怎么走,假如说他们今天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我们大人的责任,没有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引导。所以我觉得对他们应该充满信心,我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红色家族》,写了三代,我们老一辈,第二代和第三代。第三代就像你们,所谓另类的,但我当时写第三代,他们可以在新的生活当中接受新事务比老年人要敏感得多,锐敏得多,他们又能得奖,能在新的生活当中创造新的东西,这都是老年人没有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青少年新的一代,他们身上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这是最根本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他们在国家民族一旦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危难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跟老一辈一样去经受血与火的考验,而且完全能够经受得住。非典时期那么多年轻人都投入抗击非典第一线,非常感动人的。当然我讲主要是老年人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成长的环境,所以我们搞希望书库也好,搞这些文化基金也好,就是为把社会支持文化,关心年轻人的力量集中起来,大家团结起来力量就大了,可以创造很多奇迹。 主持人:刚才我听刘部长说关于环境这个问题,让我想到这么一句话,相信环境可以改变命运,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那爱心也同样是可以改变命运的。陶会长,我想知道随着现在经济发展,还有生活水平的提高,书画作品收藏是正值盛世,很多书画家的经济收入都是比较高的,您还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这次很多作品却都是无偿捐出来,您是怎么想的呢? 陶海心:这次老部长发起的这个慈善拍卖会,它的主题是信念人生,刚才老部长也讲了,也是希望书库基金会华夏文化振兴基金的一个主题性的项目。我做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我觉得我拿出自己的作品来,通过拍卖这种形式筹得资金,然后支持公益和慈善事业,是心甘情愿的,也是非常高兴的。这里头有两个事情是它的动力和原因之一,一个就是前不久新闻界有的记者向我们有关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一些领导人提出这样一种质疑,就是说中国的公益机构,或者中国的一些做慈善项目的机构,基本上是我们政府机构的延伸系统,也就是说中国慈善和公益机构的一些负责人很多都是政府官员,或者是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一个记者就对媒体上说,这些公益机构的领导人或者倡导者是不是慈善家的问题提出质疑。他的概念是说,由于我们很多机构都是政府的延伸系统或者是政府办的,那么你作为一个公益事业项目的负责人,你自己拿着工资,你筹集到的社会善款其中有一部分还充做了工作经费,所以你作为一个公益事业项目负责人,你实际上的责任应该是完成好捐款人和公众的委托,做好你的工作,你还要接受舆论和社会的监督,并不能自称为真正的慈善家。你肯不肯把自己的金钱、财产拿出来捐赠?这样的人才是慈善家。 我做公益事业已经十多年了,新闻界的这个质疑,因为我本身也在媒体界,我觉得这个讲的是很有道理的,作为受委托的公益项目的负责人妄称自己是慈善工作者,或者慈善家,更是不行的。我想记者说的这句话很有分量,你能不能拿出自己的金钱来捐给弱势群体呢?所以我这次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就是我拿出自己的书画作品来,把它拍卖以后支持也是我在负责实施的这个希望计划项目,我觉得这个可以算自己对新闻界正确质疑的一种应答,也是我自己的一种追求,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因为我刚才讲了我主要是写楷书和隶书,我因为从小写,字也比较规范。前不久有几个老的书法界的忘年交和老朋友,对书法界搞理论研究的人提出的书法不过是一些墨点和线条的组成等等,他们表示对这种言论的不理解,他们认为书法的本质还是要把字写好的。我因为现在在老部长的领导之下又肩负着华夏文化振兴基金的一个项目负责人,我就想书法事业的发展需要怎么去发展?我也不太同意所谓书法是率性而为,激情表达,只要有线条和墨点就可以了,我不太同意这些观点,我觉得书法还是要有对中国优秀的书法传统深厚的积淀的一个很好的继承,在这个继承之上再谈发展。 所以我这次拍卖我的作品是一部《金刚经》,是用楷书写的《金刚经》,我在想佛经题材,因为我本身不是佛教徒,但我对佛经的仁慈、宽阔、博大、智慧我非常崇敬,我想我们对佛经的书写应该是非常虔诚的,把字写得很庄严很好,总不能把佛经写成墨点和线条,或者一堆谁也不认识的墨块的表达,所以我也想从这样一种探索来体现我对怎样继承华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这方面的一些体会。我也期待着我的这种比较规范的、用心的、虔诚的这种对中国书法的继承和写作,能够得到收藏家好的回报,把对书法艺术的弘扬和对弱势群体的支持,这两点很好的结合起来。至于我自己呢,我觉得过得清贫一点并没有什么不习惯的,因为我们一直是过着这样的生活(笑),谢谢。 |